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是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每年1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0%尤其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的76%,满足了50%以上的农业用水、60%以上的城市和工业用水、90%以上的农村生活用水。地下水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地下水超采与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北京是一个以地下水供水为主的大都市,约67%的供水依靠地下水。自1999年以来因连续干旱,地表水源锐减,北京市建成了多处城市应急备用地下水水源地,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提高应急水源地管理水平,建立了基于GIS的、集实时监测、统计报表、模拟评价和管理预誓于一体的应急水源地管理信息系统(EGWMIS)。该系统的应用提升了地下水水源地的管理水平,增强了地下水开采的科学性,提高了供水保证程度和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3.
寻找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立应急供水机制,是城市发生日常供水障碍时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常德市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了5个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总结了同类型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址原则,并从水量、水质、开采能力3个方面对水源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合现有城市供水管网及地下水开采井保留情况,分别考虑了人均用水量最低标准20 L/d和一般标准50 L/d两种状态下的应急供水方案。应急供水每人20 L/d状态下,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可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而应急供水每人50 L/d状态下,河洑水源地和芦荻山水源地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不足,建议增加开采井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4.
寻找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立应急供水机制,是城市发生日常供水障碍时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常德市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了5个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总结了同类型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址原则,并从水量、水质、开采能力3个方面对水源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合现有城市供水管网及地下水开采井保留情况,分别考虑了人均用水量最低标准20 L/d和一般标准50 L/d两种状态下的应急供水方案。应急供水每人20 L/d状态下,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可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而应急供水每人50 L/d状态下,河洑水源地和芦荻山水源地保留井的现有供水能力不足,建议增加开采井以满足应急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5.
淮北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宏海 《地下水》2002,24(3):154-155
淮北市是以地下岩溶裂隙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在多年强开采条件下,已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已成为束缚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淮北市自然地理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环境以及地下水开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工业改进工艺节约用水和依法治水是实现淮北市水资源开发和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对淮北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省采取实地调查、资料研编、水量的估算和推算等方法,进行了全省17个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调查评价研究工作。在深入分析全省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现状、摸清重要城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富水地带及水源地开采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选择原则、开发利用程序及保护措施;初步选择出远景地下水应急水源地37个,评价总应急供水量116.7~145.2×104m3/d,可供2 224~2 884万人基本生活使用和5 685~7 060万人维持生活使用,为全省各重要城市应急供水机制建设提供可靠的地下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7.
北京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组成,其中地下水供水量约占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三分之二,显而易见地下水资源在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北京地区经历了1999—2011年连续12年的干旱。干旱对地下水资源有直接的影响,即减少了自然补给。同时,干旱增加了应急供水需求,导致了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分析了北京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变化特征,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近50年北京平原的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建立并运用非稳定地下水模型分析了干旱对地下水资源储量消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显示干旱加速了地下水资源储量消耗和地下水位下降,在潮白河和永定河冲洪积扇尤其明显。为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开采,增加地下水补给。针对北京市干旱发生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应对干旱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兆馨 《地质论评》1982,28(5):453-460
孔隙水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中以第四系松散岩层中的地下水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又以浅层地下水居多,约达孔隙水资源的80%—90%。从大区域来看,用于大面积农田供水的地下水开采量所占的比重最大,可占总开采量的80%以上。这充分说明浅层地下水在农田供水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研究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2)
山西省晋中市为能源重化工和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供水需求量巨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广泛。由于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造成水源地布局不合理,不合理的开采状况改变了区域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形成以城市水源地和农灌井片为中心的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并由此引发了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地裂缝、水井枯竭、泉水衰减或断流和水质恶化等多种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晋中市2001~2012年期间地下水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建立晋中市地下水开采量及补给量与降水量模型,对晋中市地下水开采量及补给量与降水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晋中市地下水开采量及补给量与降水量呈对数关系,为晋中市控制地下水超采,合理配置水资源及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万家寨引黄太原供水区地下水关井压采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玉明 《地下水》2003,25(4):237-240
本文在对引黄太原供水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由于地下水长期大量超采引起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关井压采的意义、需遵循的原则。根据替代水源的落实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关闭地下水开采井、压缩地下水超采量的实施地段、层位、水井数量、压缩超采量以及时间进度安排和政府水行政部门需要采取的组织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extraordina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man appropriation of freshwater supply increases rapidl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of the large-scal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human water use have attracted growing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addressing th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f the large-scal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The review focused on the direct alteration of the water cycle for human needs, with special coverage for the primary aspects of human water use such as irrigation,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water use, reservoir regulation and groundwater mining. The state-of-the-ar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f human water use for macroscale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modeling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chemes were discussed. 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human water use on th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is currently a challenge for macroscale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modeling, which hinders the use of the models in assessing water resources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systems, to develop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coupled human-water systems, and to assess regional and global water security.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水资源量与质相结合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西省为例,阐述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中水量、水质监测及其评价工作的现状。指出虽然我国的水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水质监测与评价中还有很大不足,在水质采样频次、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对水质采样频次、污染物输移量的计算方法、水质与水量相结合的水质评价方法及可利用水量的分析方法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矿区内北北东向断裂极为发育,在岩体内、接触带及围岩中均有分布,为地下水创造了良好的赋存空间,也是矿床充水主要途径;它的延伸性和连通性增大了上覆岩层的富水空间;虽然它在岩层中分布不均,但常富集成带,且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在此地段进行采掘活动时常出现突水。生产过程中,根据断裂构造控水的特点采取了四个方面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渗流井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且有别于水平井及其他井孔的取水建筑物,利用河床砂砾石层的净化作用,将河水转化为地下水以获得水资源,该工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用尤为显著。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建立研究区的地下水流三维数值模型,分别模拟计算了平水期和枯水期渗流井的出水量,最终确定大会坪研究区的建议开采量为30600 m3/d。  相似文献   

15.
月球上的"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在行星演化学和太空探索中,水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月球是干燥的。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推翻了这个观点。近期的遥感探测和撞月实验表明,月球表面不仅含有结构水(OH和H2O), 而且还有固态冰的存在。对月球火山玻璃和玄武岩的磷灰石重新分析也发现了这些玻璃中的OH,揭示了月球内部有水的存在。这个发现,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的模式。月表水和内部水的存在,还为未来以月球为跳板进行太空探索,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这里,我们对月表水和内部水的研究作一总结,并就这些发现的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估算土壤水渗漏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一个农田水量平衡模型。并据于模型假设的条件,模拟计算了在冬小麦-夏玉米及冬小麦-裸地条件下历年1m土层土壤水渗漏量。结果表明,土壤水渗漏量与季节内降水量呈正相关,但在不同作物种植制度下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式。不同水文频率年型下的渗漏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湿润年型下比干旱年型下的渗漏量多70~140mm,冬小麦-裸地比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条件下的渗漏量多30~50mm。  相似文献   

18.
全国强 《地下水》2012,(2):53-55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汾河流域静乐县断面、岚县断面及娄烦县断面的水体质量进行评价,并确定水质优劣顺序,为优先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为岚县断面监测水质较好,娄烦县断面次之,静乐县断面监测水质较差。在水质较差的断面应加大环保投入,加强水质管理,从根本上改善流域水质现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第二松花江沿岸三个主要城市即吉林市、长春市、松原市周边具有代表性的9个监测断面.选取总磷、总氮、CODmn、BOD5等监测数据,运用基于因子分析定权的水质评价模型和零维河流完全水质模型评价总体水质状况.分析其取排水量和径流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位于第二松花江干流的吉林市、松原市取、排水量较大.但因河流径流量大,白净能力强,故本质良好,而位于二松支流-伊通河的长春市,因取、排水量大和河流径流量小等原因.水质较差,并影响汇入二松干流后的下游水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特别是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对二松水质影响很大.长春市伊通河段是二松治污的重点河段.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与黄河上游降水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地区和黄河上游的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该区域的流场.结果表明:在5~9月间,该地区可降水量7月最大,其次为8月、6月、9月,最小为5月;水汽通量主要从南边界获得,北边界存在较稳定的强度不大的净收入,西边界不太稳定,会出现负收入.研究区域上空600 hPa水汽通量主要为辐合,风场散度对水汽通量散度的贡献最大;向研究区域输送的水汽在低层既有直接从孟加拉湾输入,又有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北部绕过来的,而高层则基本从孟加拉湾直接输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