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现状及列入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申报建议。结果显示:1)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具有区域集聚、临近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岸线和沿河流分布的特征。2)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态势。3)该地区的世界遗产分布是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现有文化遗产多涉及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和古代文明,预备项目在遗产线路类型有所补充。自然遗产多涉及生物栖息和地貌景观,预备项目仍旧仅有少量的地质遗迹。总的来说,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应该在自然遗产、混合遗产、跨国遗产方面努力,完善世界遗产申报机制,鼓励无世界遗产的缔约国申报遗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峰  吴晋峰  王鑫  李蕾 《中国沙漠》2012,32(3):655-660
中国干旱区分布的大面积典型雅丹地貌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但是中国雅丹地貌的“申遗”工作长期以来被忽视。依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分析了中国雅丹地貌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论证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讨论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开展中国雅丹地貌“申遗”工作,使中国雅丹地貌尽早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陶伟  田银生  吴霞 《地理研究》2002,21(2):210-218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体现了地球上文化、自然遗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珍贵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古城则凝聚了人类文明史中最辉煌一页的精华。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使它们成为城市研究的活化石。截止 2 0 0 0年 1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中 ,古城已达 94座 ,约占世界遗产总项目的 1/ 7,并分布在世界四大洲 5 6个国家内。本文在分析了这些古城的研究意义之后 ,探讨性地建立了一套研究体系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并进一步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中国的丽江古城为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传统”农业景观旅游保护困局的反思(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对"文化景观"重新燃起兴趣需要从多维方式来解释。传统栖息地,人民和他们在特殊环境里的生活方式的价值改变过程是和与遗产地有关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引入密不可分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型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它强调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需要了解景观在时空上的动态性。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对标志性景观和传统社区的"动态保护"。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理解这一交互过程对规划和保护可持续遗产景观至关重要。遍及全世界的各试点项目和案例研究都引起了关于遗产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的至高无上作用的批判性反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能否受益于旅游产生的经济资源,需要基于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机会和预期,评估其战略政策和自上而下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以下简称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在策略、重点与工作方式上出现许多新的趋向。《凯恩斯决议》的修订突出对生态、地质演进及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重视,并提高人们对自然遗产的认识水平,有助于完善自然遗产地的覆盖范围和世界遗产名录平衡性问题。这将加快自然类遗产的申报,尤其是涉及水圈的自然遗产,如海洋、淡水、山地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多样性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成为热点。国际协作使得跨国自然遗产的联合申报成为必然趋势。随着遗产保护地由点向线、面的扩展,绿色廊道遗产的建设将促进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改造是城市存量规划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议题,近年来以保留现状格局为主的微改造模式被提出,目前其影响和成效被不断地争议与讨论。广州市恩宁路是具有深厚西关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采用视觉方法结合内容分析、符号学及情绪评价解读其微改造空间的感知构筑,探讨微改造模式的影响,并试图揭示历史街区改造的感知建构机制。研究表明,微改造片区的感知强度最大,基础需求的满足实现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参与型节庆活动能提升街区的感知度,而肌理维持和文化细节保留能进行历史感传递,促进怀旧情绪的触发。然在微改造模式的材料替换、功能转化等影响下,外来元素介入到感知实践中,导致文化符码和感知构筑的变动。本文尝试在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视觉感知特质提炼的基础上,以情绪评定形式进行改造前、后感知差异的量化探讨,在空间感知的研究领域进行新方法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汪德根 《地理研究》2013,32(8):1477-1485
古村落是具有文化遗产性质的乡村聚落,选取古村落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来分析中国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分布原因,从而进一步引导中国乡村地区的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研究表明:①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主要沿河流分布、多是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塞和文明的发祥地,并形成了3 大集中区、3 大相对集中区和4 大过渡扩散区,孕育了6 个文化区;②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造时间跨度较大,但多集中在唐宋明清4 个朝代,明朝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③ 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资源禀赋特点、评定标准的局限、依托腹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区域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8.
赵勇  张捷  李娜  梁莉 《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遴选了15项指标构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状况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首批名镇(村)的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证明了环境风貌、建筑古迹、民俗文化、街巷空间和价值影响是决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状况的主要因素。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按照保护状况将首批名镇(村)划分为4种类型并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9.
Recently, increase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mportance of everyday landscapes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a stronger political will to involve local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rocesses has emerged.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tical will to engage the Norwegian public in local heritage planning and whether or not this new role can have a mobilising effect on heritage protection. In Norway,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rs have establishe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valuable heritage assets in cultural historic landscapes. As increased responsibility for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is given to municipalities, more municipalities are making their own heritage plans to improve local heritage managemen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 everyday landscapes is taking place, how heritage plans are developed, how local knowledge is involved, and what assets local residents appreciate in their environment, based on an in-depth study of two medium-sized Norwegian regional tow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stakeholders were often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planning processes, but that their contributions were largely kept out of official plans at the final stage. Further,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memories and personal histories related to heritage appreciations are important elements in building identity, both at a personal level and at a local level.  相似文献   

10.
Agri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world heritage.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heritage are that they are "living" or "real life" systems, in both the ecosystem and in the cultural sense. So, agricultural heritage needs to be conserved in a special way. In a well-reasoned approach to dynamic 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careful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sites can realize greater sustain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y considering both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ough touris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as designated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nd listed b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as agricultural heritages sites. Currently, the research in China focuses on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design and marketing, tourism perception and the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 forth. There is less emphasis on research about benefit sharing of heritage tourism evolution mechanism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nd study methods which should be analyzed in-depth, so as to illuminate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evelopment in a living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荔波锥状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全球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冬  熊康宁  肖时珍 《地理研究》2013,32(8):1517-1527
研究世界自然遗产地价值,对遗产地本身以及其他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论思想,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处遗产地中的荔波锥状喀斯特置于全球视角,选取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结合世界遗产第八条有关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进行全球对比分析,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研究表明:荔波锥状喀斯特具有更为独特的演化环境与更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更有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单体形态与较为齐全的地貌组合类型,更有罕见的锥状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命记录。荔波锥状喀斯特是反映地球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典型范例,极具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保继刚  林敏慧 《地理学报》2014,69(2):268-277
在实地调查西递主要街道沿街门面的基础上,通过历时性研究,对比2003 年、2008 年及2009 年的数据,发现西递的旅游商业化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地方政府、村委会(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当地村民、店铺业主及游客等的深度访谈,追溯其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以及博弈过程,总结出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内在逻辑。最后揭示地方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村镇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最有能力也最有动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全球文化景观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列入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探索,自1992 年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类型到2013 年的20 余年间,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85 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官网的文化景观遗产信息为数据源,统计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评价标准和遗产类别,结果显示:1)文化景观遗产数量在20 a间呈持续增长趋势,欧洲增长趋势与全球类似,亚洲增长潜力大;2)文化景观遗产集中分布在气候条件适宜人类生活且经济较发达的北半球中纬地区,欧美地区文化景观遗产数量超过全球的50%。大洲中欧洲约占全球的一半,亚洲其次,遗产大国以欧洲发达国家如意大利(6 项)、法国(5 项)、英国(4 项)和德国(4 项)为主,中国也已有4 项;3)入选的85 项遗产主要符合评价标准(iii)、(iv)和(v),说明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评价焦点为表现遗产地独特人地关系的持续演进和延续能力;4)对51 项文化景观遗产类型进行的统计表明:具有持续特征的有机演进类约占60%,是国际主要关注类型;5)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全球共识将在未来使其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中国尚有较大的申报空间,重构文化景观遗产类别将利于其申报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Since the 1970s, stakeholders have attempted to revitalize selected rural communities across the developed world. The resulting initiatives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growing multifunctionality of rural space. Geographers have conceptualized this transformation in at least two ways: as a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as a process of trial by space. In this article we demonstrate the merit of uniting these concepts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We illustrate this unification in a study of Creemore, a picturesque village in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Canada. Ou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locale, from rural service center to heritage‐scape, has been fraught with controversy as various stakeholders have struggled to establish a dominant identity. We conclude that unification of these concepts does provide a useful framework for unraveling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 communities within rural space.  相似文献   

15.
Continental to global reconstructions of historic land cover/use are important inputs for many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studies. While local to regional reconstructions frequently make use of old topographic maps and land use statistics, continental to global reconstructions are mostly model-based reconstructions. As a result they are subject to large uncertainties. A wealth of historic land cover/use maps and statistic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these are now more accessible due to the ending of copyrights and secrecy statuses, enthusiastic hobby communities and national cartographic institutes or cadastres that have a strategy towards data sharing with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made use of historic statistics and old topographic maps to demonstrate the added value for model-based reconstructions of historic land cover/use for Central Europe back to 1900. We harmonized these diverse data typ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historic land data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nd use reconstructions. The added value of using these data was evaluated using historical maps by performing a reconstruction with and without the historic inform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land allocation in the historic reconstruction was improved by 16.5% using historic maps. Additionally, historic maps improv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s. The historic land cover/use statistics used showed a strong agreement with independent estimates, like historic maps.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多,遗产保护面临众多威胁,遗产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世界遗产中心监测数据,对遗产威胁因素进行概括分析,并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对我国遗产安全形势及热点进行分析。结合遗产受威胁强度指数,利用TIOP测度各省遗产安全程度,并将受威胁遗产分布的各省划分为安全区、次安全区、危险区、濒危区4个等级,从遗产所在行政区域的尺度分析2001-2011年我国遗产总体安全形势。总体上,我国遗产安全水平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7.
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濒危世界遗产概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洲际濒危世界遗产的数量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最大;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濒危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非洲。从纬向分布看,濒危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78年以来濒危世界遗产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增长(1978-1991年)、快速增长(1992-2004年)、起伏调整(2005年至今)3个阶段。《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类型结构相对平衡,世界文化遗产的濒危率(2.4%)数值较小且较稳定,世界自然遗产濒危率(6.9%)数值较大且波动较为明显。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濒危世界遗产数量增减较小,而亚、非两大洲数量波动较大,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的城镇建设中,中国倡导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的新型城镇。历史街区是地方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论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广州永庆坊空间重构过程和主体文化实践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文化是永庆坊改造得以推进的关键因素,其文化价值得到官方认可后,开始在文化保护的框架下开展了更新改造工作。更新改造后的永庆坊由原来的居住空间转变为文化消费空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杂糅对外来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永庆坊的更新改造案例中,文化作为重要能动力量参与历史街区多主体的空间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空间生产的文化维度。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一案例对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参考意义,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构建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19.
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以武陵源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朝枝  保继刚 《地理研究》2007,26(6):1295-1303
休假制度是影响城镇居民出游时间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分别以1986~1988年、1996~1998年、2000~2002年和2004~2006年4个连续3年期限代表我国休假制度的不同时期,分析比较遗产地客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休假时间的集中化趋势增加了该时段的客流量,但对遗产地全年的客流季节性并无显著影响,"黄金周"效应开始外溢为"黄金月",这种客流变化特征对遗产地旅游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遗产中出现时间晚、内容复杂、规模巨大的类型,在阐述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要素和判定指标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线路的空间分布、主题类型划分进行探讨。结合13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及32项欧洲文化线路遗产,分析文化线路遗产的普世价值,以及具有的以城镇景观、艺术设计、文化文明等为代表的继承价值和以经济开发价值等为代表的额外价值,并指出额外价值有逐渐被重视并超过继承价值的趋势及因此而带来的问题。最后,对国内世界文化线路研究进行展望,指出迫切需要对文化线路空间组织等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以有助于国内文化线路的申遗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