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长江三峡库区崩滑地质作用受岩石圈深层结构、表层地质构造和地貌新构造3个层次因素的制约,构造一岩性一地貌组合条件控制着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库区北东向的弧形构造控制了大型崩滑体的集中分布地段。库区大型崩塌主要发生在背斜核部厚层灰岩陡崖分布地带;大型滑坡主要发生在侏罗山式向斜槽部边缘软弱岩层形成的岸坡地带,并可归纳为4个构造岩性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库区两岸大型崩滑体易发区段进行了划分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小浪底库区垣曲段近岸区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库区近岸以崩塌、滑坡、黄土湿陷为主的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水库蓄水升至275m水位后,必将引起库岸再造,库区水位以下岩土均被软化,引发水下崩塌、滑坡、沿河黄土岸坡也会不断崩塌后退,直接危及沿岸居民区及沿河工矿企业及公路的安全。文章总结了库区近岸各种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成因,通过对库区近岸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的分析,基本查明了区内崩塌,滑坡发育的基本规律,对库区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区,并对主要居民区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评价,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及理论计算法,对主要居民区是否受到坍岸危害,进行了最终坍岸宽度计算,对区内环境和地质问题进行了预测,在对区内各主要居民点及库区近岸区环境地质条件分析后,提出了以勘查与治理,运用生物工程及灾情预估等内容的减灾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永善县上坝老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滑坡地层特征、滑带特征及变形特征,并对老滑坡复活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新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综合研究表明:(1)上坝滑坡为一个特大型的多级牵引式老滑坡,具有多期、多次逐级后退演化的变形特征;(2)老滑坡和新滑坡存在两类控滑带,即老滑坡的泥页岩软弱夹层滑带,新滑坡的表层松散碎石土与下伏似层状泥页岩接触带滑带;(3)地层岩性是老滑坡复活的核心影响因素,库区水位骤降是老滑坡复活的直接影响因素,降雨及其它条件对老滑坡复活有一定的影响;(4)稳定性结果分析表明,新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受库区水位骤降影响,稳定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溪洛渡库区深入研究的14个典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初步建立潜在滑坡判识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优选确定了影响库区潜在滑坡孕育的8个关键主控因素:坡面平均坡度、滑体内冲沟切割程度、洼地封闭状况(或排水条件)、滑面平均倾角、滑面形态、下滑段长度与总滑面长度之比、滑体结构及近期活动迹象,并依据距离判别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溪洛渡库区潜在滑坡的距离判识模型。该判识模型对库区5个待判滑坡样本和9个滑坡学习样本的判识准确率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大型单斜顺层新生滑坡变形特征与失稳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巫山轿顶峰2号滑坡为例,结合库水位变化、地质环境条件资料,通过现场调查测绘、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工程地质钻探、地表及深部位移监测等方法,详细分析了该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与发展趋势。该滑坡体积约250×104 m3,为大型单斜顺层新生岩质滑坡。滑坡前后缘高差约380 m,前缘剪出口高陡临空,位于库区蓄水位以下。深部监测数据显示消落带发育两条滑动错动面,分别位于距坡面深度12.0~17.0 m和25.0~30.0 m之间。滑坡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受地形地貌、地层结构、消落带劣化以及水的影响,垂直方向变形持续增大,前部劣化带发生崩滑破坏失稳可能性较大,并且存在滑坡涌浪灾害链风险。建议持续开展库区消落带劣化系统观测研究,提升库区新生滑坡灾害识别与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区云阳县西城滑坡蠕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大型的岩质滑坡往往经历过长期的变形准备。云阳县西城滑坡就是这类滑坡的一个典型实例。西城滑坡是三峡工程库区一个大型滑坡,2001年被列入三峡工程库区四大滑坡之一进行了勘察。通过勘察,对滑坡结构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滑坡前缘滑床中鉴别出褶皱及顺层滑动带等完整的变形系统。本文对西城滑坡滑床及前缘发育的变形构造形态、空间分布、运动学与动力学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该变形系统与滑坡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滑坡前期经历了重力长期作用下的斜坡岩体蠕变。本研究对于认识三峡水库区一些县城区斜坡中存在的深厚层松散地质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蓄水后,大量库岸滑坡发生复活变形,为研究滑坡随库水位升降的变形特征和机制,以库区典型直线形滑面形态滑坡为地质原型,概化设计了大尺度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模拟两个水位升降过程,布设高速相机和传感器,获取了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高清影像、孔压和土压?时间变化曲线,可得以下研究结果:在水位首次下降时,孔压和土压逐渐减小,当下降15 min后滑坡发生整体蠕滑变形,首先是前部产生横向张拉裂缝,中后部则是以竖直位移为主的蠕滑压密变形过程,水位停止下降2 min后变形停止,表明变形对库水位变化具有一定滞后性;当水位再次下降时,前部沿原破裂面再次下滑并失稳,中后部则无变形,变形演化具有典型牵引式特征。在库水首次入渗滑坡时,坡体孔隙水压力对库水位升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在下一次水位升降过程中,这种滞后性明显减弱。该类滑坡受水位下降的动水压力效应影响较大,在滑坡变形过程中,中后部滑体变形在竖直方向的蠕滑压密行为使得中后部稳定性有所提高,因此,在后期蓄水过程中不再发生变形,试验现象与实际库岸滑坡吻合。试验揭示了三峡库区该类滑坡在水位升降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模式及长期演化趋势,为库区地灾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宝珠寺水库自蓄水以来由于库水的反复升降及暴雨作用,库区沿岸发生了较大面积的滑坡,库区许多交通等基础设施,迁建集镇、移民房屋遭到破坏,对沿岸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文章在对库区滑坡分布特征、类型、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及其活动特征分析基础上,以库岸地形特征、地质条件、岸坡岩土次生改造作用、库水升降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及岸坡集水面积6个指标为参数,对库岸稳定程度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宝珠寺水库沿岸岸坡约有4%处于稳定状态。70%处于较稳定状态,20%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其余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福建周宁县马头山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的形态、滑面滑床特征和变形特征以及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营力对该滑坡的影响,并对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形成过程及机理为:开挖-滑带土浸水软化、抗剪强度降低或丧失-坡面、坡顶开裂和坡脚剪切破坏-剪切破坏区向上发展与后缘张裂隙贯通-滑面贯通、滑坡产生。根据定量分析计算,在连续降雨或暴雨条件下,该滑坡整体超过临界稳定状态而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可能继续失稳破坏。根据滑坡特征,提出了采取削坡减载、排水及坡面防护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哀牢山中段滑坡灾害类型及其变形失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旗 《地学前缘》2007,14(6):112-118
以哀牢山地区中段为理论研究基地,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工作方法、对哀牢山地区中段滑坡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变形失稳模式进行了描述性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在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调查部署应兼顾流域环境、地质条件和社会经济等三要素,应充分发挥遥感调查的先导性作用,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方式,加强对区域灾害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增强对地质灾害趋势的预测能力;哀牢山中段滑坡点多面广,规模小,包括特殊土体型、崩滑堆积体型、残坡积层型、人工堆填土型和风化层型5种类型;滑坡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显著,现代滑坡集中分布于地理地质-人类活动的频变区(或带),古滑坡主要沿主干构造或深切河谷岸坡分布;滑坡变形失稳具有散裂-摩阻-溜滑、蠕滑-拉裂-转动、滑移-拉裂-溃屈、蠕滑-拉裂-追踪和弯曲-拉裂-崩滑等5种模式;概括出了区内3种滑坡-泥石流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