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明  刘钦 《安徽地质》2023,(3):255-258
歙县位于皖南山区,是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在歙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中,通过移动端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与电脑桌面端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录入系统”,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成果数据的数字化建库过程。建立了统一的调查格式与数据格式,实现了歙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数据库建设,数据格式规范统一、内容完整丰富,有利于全省或全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类项目的数据整合与管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移动GIS技术在地质灾害数据采集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移动GIS技术基于PDA(掌上机)及WinCE作为软件运行的软硬件平台,掌上机具有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很多独特优势。将这种独特优势与传统数据采集技术相结合,现场采集地质灾害数据,并以数字化技术延伸至野外,从而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地质灾害数据采集面临的反馈信息严重滞后,采集信息不完整,在数据采集手段上存在的记录内容随意、记录格式不规范及野外使用不方便等问题。该系统采用ESRI的ArcPad Application Builder二次开发软件,对ArcPad进行面向地质灾害数据采集领域的功能定制,使系统集成了GPS或手工定点的空间信息在基础地理底图的显示、地质灾害点属性信息通过友好的界面实现录入及数据的入库以及野外采集到的空间及属性信息与室内ArcGIS软件平台顺畅的数据交流功能,实现了利用移动GIS技术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过程中地质灾害数据采集的全程数字化操作,并摸索了一套完成的工作流程。这种技术的采用有望对传统野外地质灾害数据采集手段带来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吴陶  陈文俊  罗光强  宋军 《探矿工程》2016,43(10):22-24
我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提高地质调查队伍的应急调查效率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研发的便携式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具箱,具有在地质调查的团队合作性、应急性、野外性等多方面的突出特点。现场应用证明,便携式工具箱配合野外数据传输装置,能够快速采集、储存、传输现场资料。野外无纸化录入数据后,自动生成各种规范的地质调查表,实现采集、编辑、输出一体化,大幅度提高应急调查的综合效率,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地震采集生产信息为例,分析了中石化勘探生产管理信息系统(SEMIS4.0)客户端的常规录入和快速录入方法的优缺点,绕开客户端录入方式,对信息录入方法进行了改进,弥补了像三维地震采集测量数据这样庞大的记录在系统客户端无法实现快速录入的缺陷。采用改进后的录入方法,能够快速完成像三维地震采集测量数据这样庞大的记录的录入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需求分析着手,利用3S技术、结合现代化的掌上电脑,从系统构成、野外数据采集模型、实体模型等方面对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最后结合设计,利用国产的嵌入式GIS软件MAPGIS,实现了集野外数据的组织、采集背景文件的发布、采集数据收集一体化工作流程的地质灾害野外数据数字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6.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中的数字剖面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填图系统(RGMAP)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运用数字填图技术、自主研制开发的数字地质填图的GIS系统,它使传统的地质调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GMAP由两大部分组成地质路线系统和地质剖面系统;每一部分包含两个子系统野外掌上机系统和室内桌面系统。数字剖面系统的野外掌上机系统的使用,使实测剖面的全部野外观测记录实现了数字化采集。数字剖面系统的桌面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厚度,自动生成剖面图和柱状图,极大地提高了地质剖面的测量与剖面图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野外地质数据来源繁多、类型繁杂、数量巨大,但数据采集手段数字化程度不高、效率低,导致野外地质数据采集成为地学大数据获取的一个瓶颈。基于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野外地质数据采集是一个趋势。基于移动设备的野外地质大数据智能采集技术,采用搭载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利用传感器辅助编录、语音识别辅助编录、可定制字典辅助编录、界面自定义、相关联数据辅助编录等手段辅助野外数据快捷及智能化采集工作,并在野外利用采集的数据直接在Android设备上进行地质图件的绘制,实现数据的现场制图及可视化表达。重点针对野外钻孔数据在该系统上进行了数据采集测试和地质编录本的绘制,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可以在现场直接进行地质图件的绘制。  相似文献   

8.
周立新  时坚 《中国岩溶》2009,28(3):269-274
通常GIS技术应用到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数据,导致其不能及时参与到野外工作中。为了使GIS技术及时在1:5万岩溶水文地质综合调查野外工作中发挥作用,笔者以湖南新田河调查为例,在MapGIS系统中根据原始资料复杂程度的不同对数据进行处理和配准,及时制作了信息丰富的野外工作用图,建立了工作区专业数据和数据录入、分析平台,在野外调查工作开展时及时录入数据并加以分析,及时修订地质边界,检查野外定点准确度,发现调查区遗漏点,优化取样点及线路等,提高了工作效益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字采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传统上,区域野外地质灾害调查主要是利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进行等在野外完成,日后专业人员获取这些灾害点的相关原始数据需要从资料室的资料柜里进行查找并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这种工作模式不利于数据共享与管理,也不适应"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节奏,因此,基于3S技术建立一套集野外数字采集、成图、分析以及数据输出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字采集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需求分析着手,从系统构成、野外数据采集模型、实体模型、系统功能等方面对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研究,最后结合本文的设计,利用国产的嵌入式GIS软件MAPGIS,实现了集野外数据的组织、采集背景文件的发布、采集数据收集一体化工作流程的地质灾害野外数据数字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10.
结合苏里格南工区试验分析和往年施工经验,运用基于目标的较大炮检距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缩短道间距,同时增大排列长度;采用三线生产方法提高覆盖次数;使用"多井组合、单井小药量"的激发方式等野外技术措施以求改进野外采集记录。试验对比表明,此方法明显改善了资料品质,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及分辨率,达到了高精度地震采集的设计效果,为苏里格南工区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当前数字地质填图现状和发展趋势已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填图系统的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和再现地质实体在地球表面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在计算机辅助下, 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 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在掌上机WindowsCE平台上, 实现了数字填图所需的基本GIS基本功能(GPS定位路线采集、素描), 实现了遥感系统与数字填图系统的一体化整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MapObjects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系统是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合适的数据采集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使常规十分简单的地质现象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数据采集、存贮、处理显得十分困难.文章通过以点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模型,利用数据库前端与后端分离技术、动态模型技术、元数据、数据字典技术、数据分块存储、共享技术,在Visual Basic 6.0与MapObjects相结合的环境下,研发了地质数据采集系统,有效的把老三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与新三件(笔记本、GPS、数码相机)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地质数据的方便采集、存贮、处理及输出.  相似文献   

13.
人类已经叩响了区块链时代的大门,但在地质领域,区块链的应用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态。哪怕是像深时数字地球(DDE)这样极具雄心的大科学项目,也没有意识到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分散在科学家个人或实验室的“长尾数据”的有效收集和利用。地质科学信息是一个超大型共享数据库,需要许多人彼此信任去协作完成数据库的改写,区块链将是非常好的支撑技术。区块链基于其系统特性和智能合约提供有丰富交互接口,特别是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隐私保护特性,为区块链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勘查实物、资料、数据的溯源管理,面向更广泛科学共同体的长尾数据的收集,应该是区块链地质应用的重要突破口。地质通证使打造全球地质社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对前人资料的二次开发。在1:25万玉林市幅数字地质填图试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前人地质资料利用与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分为6个阶段:①前期准备阶段;②室内地质资料录八阶段;③野外数字地质调查阶段;④室内资料整理阶段;⑤图件编制阶段;⑥成果提交阶段。该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相比,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已基本上达到了在1:252万区调修测区推广应用的“实战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技术与地矿工作信息化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吴冲龙 《地学前缘》1998,5(2):343-355
地矿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地矿工作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地矿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的核心,是地质矿产信息系统建设,而主要技术手段是计算机应用。当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地质工作的全过程,成为地质工作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主流,极大地推动了地矿工作的前进。地矿工作信息化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多个分支前缘。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资料,评介了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矿工作信息化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肖克炎  邹伟  李莹 《江苏地质》2018,42(3):351-360
地质图用于记录和显示研究区的地质特征,二维地质图通常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编制而成。随着计算机GIS技术的发展,可以对点、定点、线和区(多边形)等地质特征做抽象处理,以联系地质图与传统地质模型。然而,GIS的传统数据结构不能通过地质图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地质模型。阐述了使用信息技术表达地质图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面向对象的地质数据模型GeoFeature,并构建了支持存储和管理计算机数据结构的二维圆弧拓扑结构。最后,在Minesoft软件中集成了此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面向野外地质填图的空间实体对象表达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辅助地质填图野外数据采集,必须以野外地质空间实体数据的采集为主线研制地质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运用软件工程学和系统工程学的方法,把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开发技术与实际野外地质填图流程相结合运用到系统开发的各个环节,研究面向野外地质填图空间实体的分析方法和面向野外空间实体的数据对象的分析模型,建立了野外地质空间实体E-C-R模型,类层次结构及信息结构模型,为系统实现及系统集成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开发路线。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1:5万区调野外空间数据快速采集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GIS技术综合多源地学空间信息,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方面-野外空间数据采集。根据我国1:5万区调工作流程和数据采集的特点,在野外空间数据采集子系统中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采用MapGis和ArcView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从野外空间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数据字典、地质观察点定位、空间数据及其相关的属性数据的一体化采休、素描图的绘制等面加以研制,初步实现了1:5万区调系统中的野外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唐山市地质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建立了唐山市区地质数据库,并利用编程语言VB和GIS组件MapObjects开发地质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存储、显示、查询、分析及更新维护,为唐山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