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4,(1):2-3
近日科学家在美国南加州卡特琳娜岛岸边洞穴里收集的试管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骷髅虾物种——它实际上是端足目麦杆虫科的甲壳纲动物,而非虾。这两个试管里一个包含雄性排骨虾,一个包含雌性骷髅虾,目前都收藏于加拿大渥太华的自然博物馆。端足目生物一般选择生活在浅水潮汐区,  相似文献   

2.
亮钩虾属Genus Photis属于蜾蠃蜚科Corophiidae甲壳动物端足目(Crustacea:Amphipoda),全世界有近60种。本属为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大洋都有记载。 作者在系统整理和研究南海端足目标本中发现南海亮钩虾4种,其中有1新种,1种为中国沿海的首次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口足目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娇  王永良  沙忠利 《海洋科学》2015,39(12):173-177
<正>口足目Stomatopoda隶属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掠虾亚纲Hoplocarida。掠虾亚纲是软甲纲三个亚纲中形态构造最为特殊的一个类群,仅含口足目1目,现生种超过450种,分隶于7总科17科[1]。口足类在世界各大海域广泛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中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种类最为丰富[1]。口足类是十分重要的海洋底栖甲壳动物,在海洋底栖生物和海岸软泥沙底质群落食物链中占据  相似文献   

4.
鳍足目动物分为三大类:海豹科、海狮科及海象科、共有 34种。鳍足目动物分布全球各地,但是,它们最为集中的生活区  相似文献   

5.
1971-1973年,作者在山东省胶南县参加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人工养殖,发现有几种无脊椎动物是对虾的优良基础饵料,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到有兴趣的是一种底栖端足甲壳类,它们不仅数量较大,而且繁殖周期短,生长快。经过详细鉴定,作者确认它是端足目、蜾蠃蜚科、蜾蠃蜚属中的一个新种,定名为中华蜾蠃蜚(Corophium sinense sp. nov.)。  相似文献   

6.
崔冬玲  沙忠利 《海洋科学》2015,39(8):110-115
<正>1鼓虾科简介鼓虾科(Alpheidae)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真虾下目(Caridea),是一个物种丰富和生态多样性非常高的科[1],至今已建立47属[2],其中仅鼓虾属(Alpheus)就已发现近300种[2-5]。本科中多为穴居或潜伏生活的种类,大部分种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以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种类最为丰富[6],少数种生活在寒温带。几乎所有的鼓虾都生活在海底,很少有离开底部  相似文献   

7.
正大王具足虫,又名巨型深海大虱、巨型等足虫,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等足目漂水虱科动物。一般认为大王具足虫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成年大王具足虫的体长可达19~37厘米,这样巨大的体型在深海动物中是很难得的。大王具足虫有7对关节肢,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水虱科 (Sphaeromat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 ,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及 1 80 0m的深海均有分布。通常营自由生活 ,在木头中钻洞、泥沙里、礁石下、海藻丛中以及海绵动物的孔隙中均可生活。团水虱科的种类雌、雄异型 ,幼体时雌、雄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报告的是在烟、威海区鮐魚漁汛期所进行的两次定点周日调查的结果。分析的种类主要的是鮐魚的食物,包括细长脚(虫戍)(Themisto gracilipes Norman)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太平洋哲镖溞(Calanus pacificas Brodsky)和十足目幼虫(Decopod larva)等。 从分析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一、所调查的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表现有明显的周日变化,说明它们都有周日垂直移动。 二、上述浮游动物表现有午夜下沉和黎明上升现象,其中以太平洋哲镖水蚤和强壮箭虫表现得较明显。 三、参攷着本海区在调查期间的温度垂直分布情况来看,这些动物的垂直移动在温跃层处受到水文情况变化的影响。 四、在分析的资料中还发现一些其他浮游动物如腹针剌镖水蚤有周日垂直移动现象,一些底部生活的动物如钩虾亚目端足类,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 Stimpson)和多毛类环节动物等在夜间进入水层中,最高分布到5M(钩虾亚目和多毛类)或OM水层(细螯虾)。这些动物在鮐魚胃含物中也有出现。 本文讨论了所调查的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和鮐魚摄食情况的关系。 本文还计算了各类浮游动物的垂直移动幅度D(分布中心的移动)和垂直移动中的活动量A(D×生物量,本文所用为相对数值)。并用它们来比较各种动物的垂直移动强度,以及这些动物在全部浮  相似文献   

10.
软体动物(简称贝类)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动物,它们都具有起保护作用的贝壳,身体分为头部、足部和内脏囊三部分。软体动物片分为五个纲,即多板纲、腹足纲、瓣鳃纲、掘足纲和头足纲。然而在海洋里有一类动物,它们的幼体过自由生活,成体终生附着在岩石、木桩、船体、动植物体或其他任何漂浮物体上,过着固着式的生活。它们没有象贝类那样的眼睛、触角和行走的足,但也有硬而厚的介壳来护身。它们有成对的附肢(足)、分成体节  相似文献   

11.
<正>2大王具足虫,或称为巨型深海大虱、巨型等足虫,是世界体积最大的节肢动物门等脚目漂水虱科动物,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世界"最长时间绝食者",日本三重县鸟羽市水族馆饲养的大王具足虫"1号"在一次公开喂食活动中,被馆方宣告死亡,此时它已绝食5年零43天。据悉,"1号"来自墨西哥湾,2007年9月入住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中的动物也会生病。如果它们得了病,到哪里去医治呢?请别担心,海洋中设有“医疗站”“医疗队”,还有许多不辞辛劳、手到病除的“医生”。热带海域的“医疗站”:有一种叫做彼得松岩的清洁虾,常在鱼类聚集或经常来往的海底珊瑚中间,找到适当的洞穴,办起“医疗站”,全心全意地为海洋动物免费医病。开始,彼得松岩虾在洞口,舞动起头前一对比身体  相似文献   

13.
颚足钩虾属 Maxillipius (端足目,颚足钩虾科 Family Maxillipiidae)中,迄今仅有2种,即直尾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rectitelson Ledoyer和共栖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commensalis Ledoyer。直尾颚足钩虾的模式标本采自马达加斯加,仅有雌体。虽然后来Ledoyer(1986)又进行了补充描记,但因缺乏雄体标本,使该种的描述不完善。作者在海南岛潮间带采集中,获得较多该种标本,仅雄体就有27个,并发现雄、雌第1触角形态表现为雌、雄异形(sexual dimorphism)。这与Thomas (1996)所描述的Maxillipius commensalis Ledoyer雌、雄体形态差异相似,即在雄体第1触角第3柄节上具柄突(callynophore),该柄突在 Maxillipiidae 科中为 Maxillipius 属区别于 Maxillipides 属的主要特征。 本文为直尾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rectitelson Ledoyer 的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14.
昀文 《海洋世界》2013,(6):42-43
马耳他岛是组成欧洲马耳他共和国的5个小岛之一,它位于地中海中部,在利比亚和西西里岛之间,面积只有246平方千米。但就在这个极小的岛屿上,却有着被考古学家们赞誉为科技、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巨石奇迹"。马尔他岛巨石建筑的发现可追溯到1902年,当时在其首府瓦莱塔,有人在盖房时发现了一个地下洞穴,  相似文献   

15.
十足目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十足目(Deoapoda)是甲壳纲中最大的一目,已知共包含10000多种动物。十足目动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如各种对虾、龙虾和蟹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经济虾蟹类(如中国明对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人工培育苗种的成功,其养殖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使虾蟹类的产量倍增。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目前主要养殖的虾蟹种类巳达30余种,  相似文献   

16.
栖息于潮间带的海生动物中,营底内生活的种类占很大的比例。这类动物以独特的生活方式适应或克服潮间带的各种不利条件而得到生存和繁衍。从报道来看现代海洋底内动物泂穴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某些潮间带底内动物的鉴定,仅以外部形态作依据显然不够,还需以其他生态资料,如粪便、洞穴、卵块等作参考。有些潮间带动物的地理分布范围与其营底内生活有关,它们可以借助洞穴的保护而渡过寒暖不适的气候。更重要的是这方面研究能对古生态学和地史学问題的探讨提供科学依据。有很多种潮间带底内动物洞穴、排出物和爬行痕迹等被作为“生活遗迹”而保存在化石中,因此这类化石的沉积岩层实际上已成为该类动物生存发展年代的记载。但是,在岩层古生态学分析研究中,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区别古代生物居住、死亡或埋藏的地点,这个同题涉及到对沉积物形成的地点和过程的确定,进一步就可用这些资料来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和海面的升降。就潮间带底内动物的居住和死亡地点(埋藏与死亡地点也可以不同)来说,有的可能一致(如某些不太活动的种类),有的则不一致(如贝类),作为古生态学依据,各具其长短,贝类无洞穴化石,其贝壳可成为化石,但埋藏与生活地点往往不一致;蟹类的优点是洞穴能成化石,其上并留有爬行痕迹;洞穴化石的埋藏与动物原来生活地点一致(亦有个別情况不一致)。早在地史年代就已有不少虾蟹类遗体及生活迹迹化石被发现:因此,现代潮间带蟹类洞穴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或鉴定古代甲売类动物有价值,而且对进一步鉴定种类、寻找演化线索和促进古生态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潮间带在我国北方沿岸潮间带中颇具代表性。潮汐是规则的半日潮。 著者曾于1954-1964年,选以下四个点进行了调查:1,沧口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内东北区中部,座东向西,坡度小的泥质和泥沙质滩涂;2.沙子口潮间带,位于青岛以东,为沙质滩涂;3.湛山湾潮间带:位青岛以东近郊,为沙质滩涂;4.大黑澜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口,为岩石岸滩。每月进行二次大潮采集,每一采样点取两个定量(50×50厘米)样品和若于定性补充样品。从1963年5月至1964年9月,结合甲壳类生态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文就是根据上述调查,在软底质滩涂所获11种蟹类材料总结的,对所见各种蟹类的洞穴均经现场观察、测量并作了详细记录和拍照。对同一种蟹类洞穴的形态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内所出现的变化也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本文定稿过程中征得了山东海洋学院李嘉泳及本所曾呈奎,刘瑞玉、郑执中、吴宝铃、齐钟彦、马绣同等同志的修改意见,文中插图、照片由王兴虞、宋华中同志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葛氏米虾及其相似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象秋 《海洋与湖沼》1990,21(3):218-224
葛氏米虾Caridina gregoriana生活在云贵高原。经研究,发现它有几个近似种。喻兆琦1938年报道的葛氏米虾,作者认为是两个不同种,但都不是葛氏米虾,应是它的近似种。其一于1985年已证实是分布于滇东南的喻氏米虾Caridina yui;另一的许多重要性状都明显地不同于葛氏米虾,由于其雄性第三、四步足掌节腹缘并不膨大,故命名为狭掌米虾(新种)Caridina leptopropoda sp. nov. 1989年作者发现的是仅生活在跨四川与云南两省泸沽湖的尖肢米虾Caridina acutipoda。1983年5月采自云南楚雄的标本,其许多特征与葛氏米虾有别,认为是新种,因雄附肢周缘列生成对小刺而命名为双刺米虾Caridina bispinosa。  相似文献   

18.
等足目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近海等足目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等足目动物简介等足目(Isopoda)是甲壳动物软甲纲的一个目。这类动物一般背腹扁平,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体节呈板片状,无头胸甲。复眼一对,无柄或具不能活动的小柄。深海种类及寄生性种类其眼往往退化或缺失;第一触角小,单枝;第二触角多为单枝,有时有小的外枝。成体胸部为7节,腹部通常为6节,其中最末一节称为尾节,有些类群腹节或多或少有愈合现象。胸部具7对附肢,单枝型,用于行走、捕捉、游泳或附着。腹部附肢6对,尾节附肢称为尾肢,均为双枝型,常为呼吸器官,雄性第二腹肢多具雄性附肢,少数位于第一腹肢。心脏位于腹部,具1~2对心孔;…  相似文献   

19.
玻璃虾总科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生物多样性高,形态和栖息环境变化大,世界性海洋分布,从潮下带到千米深海,从极地到赤道海域均有发现,动物地理学特征显著。该总科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是研究真虾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阶元;部分物种更是传统渔业捕捞对象。然而该总科也是真虾下目中缺乏系统研究的类群,其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不完善,所含很多阶元的单系性受到质疑,同物异名等问题突出,更有许多非正式种组有待修订。我国海域玻璃虾总科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更是匮乏,其种属组成,海域分布,区系特点等鲜为人知。未来可在收集和掌握大量文献与标本的基础上,以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其在中国海的种属组成,资源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而系统研究其动物地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在美国爱荷华州发现了世上最大最古老的海蝎物种完好保存的化石。这个追溯到4.6亿年前的板足鲎物种身长1.5米,拥有独特的"划桨形状"的腿部帮助它游泳和挖掘。它的怪异形状类似于希腊军舰桨手战舰。板足鲎是已经灭绝的类似怪物的掠食者,它们在远古海洋里游动,是现代蛛形纲动物的远亲。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该化石样本被保存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