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2.
于海鹏 《海洋预报》2015,32(3):78-83
简要介绍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船首次环南极航线;分析了本次航线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环南极航行时的主要天气系统—绕极气旋的影响。同时,并对2014年初"雪龙"号破冰船在南极完成俄罗斯科考船救援后自主脱困的天气过程和冰情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进的船只。在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任务中,"雪龙"号是科考队伍的核心。南极,一个纯洁而又充满危险的地区。《南极条约》的签订,让南校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留着自己原本的风貌。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29次南极考察。2013年11月7日,"雪龙"号再度从上海启程,开始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起程。谁也不会想到,"雪龙"号这次的远航,会在不久之后,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球……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天津启程奔赴南极11月3日,伴着隆隆的汽笛声,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缓缓驶离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程奔赴遥远的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欢送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并向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授旗。  相似文献   

5.
4月8日,在经历了163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后,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在位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F0003-F0003
10月11日上午,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上海市政府尹弘副秘书长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队员亲属为科考队员送行。  相似文献   

7.
11月5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码头,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62天的科学考察任务。在欢送仪式上,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致辞并向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曲探宙授队旗。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在欢送仪式上致辞,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向科考队赠送了纪念品,广州市  相似文献   

8.
冰海荣光     
《海洋世界》2014,(8):80-80
<正>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经经历了近30年艰苦卓绝的历程。南极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梦想。如果说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么这长城已在海上日益隆起,正在向着地球最南端延伸……《冰海荣光:"雪龙"号船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再现了当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冰雪南极发生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2013年11月7日上午,从黄浦江边,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1 0月 7日俄罗斯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使用的德国科学研究船队的主要船只“Po larstern”号破冰船回到了德国不来梅港 ,结束了为期 1 0个星期的北冰洋中部的加克利海岭AMORE -2 0 0 1考察。“Polarstern”号上有由俄罗斯极地与海洋研究所所长ЙОРНТиде领导的来自德国、俄罗斯和美国的 60位科学家。另一艘美国“Healy”号海岸保护破冰船上有以塔尔萨大学PMichael教授为首的 2 0位美国科学家。2 0 0 1年 7月 3 1日晚两条破冰船从挪威的特罗姆瑟港出发 ,驶向欧亚深水盆地中部 ,去研究实际上不为人知的全世界洋中脊体系最北的地…  相似文献   

10.
阿尔发海岭位于北冰洋中 ,其地理座标为北纬85°30′,西经120°。它隆起在洋底之上1200m(深度2000m) ,实际上一直位于被冰层密封的海区。自从它被美国浮冰站发现之后的近40年间 ,从未对它进行过研究 ,因为无法通向这个海岭。正是因为这一点 ,阿尔发海岭被选择为德国科研破冰船“极地”号和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共同进行的“北极—98”极地优先目标之一。1998年7月4日 ,破冰船开始进入预定的目的地。在某一瞬间似乎冰层在这一次也不让它们通过 ,但运用卫星冰情勘测资料 ,在7月14日破冰船终于到达了…  相似文献   

11.
徐小龙 《海洋世界》2008,(10):66-67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南大洋上遭遇一个西风带气旋的袭击,浩瀚无际的南大洋以狂风巨浪的形式迎接“雪龙”号的归来。从2008年2月14日开始,暴风雨天气已经持续了近4天时间,瞬时最大风力达九级以上,最大涌高达5米,蓝黑色的海面泛起一片片白浪,温度骤降,天空飘满雪花,狂风卷着雪花砸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雪花在厚厚的玻璃上聚成一片片冰渣。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成为可能。受航道内冰情与气象海洋等综合因素影响,航道航行存在较大风险。本文主要基于北极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观测结果,综合风速、温度、能见度与水深等数据信息,利用权重和风险等级划分法建立了无破冰能力船只在北极航道航行风险评估体系,计算得到日平均航道航行风险度。通过与“雪龙”号科考船在西北航道航行线路与航道航行风险度比对,发现“雪龙”号科考船均沿低航行风险度航道航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北极航道航行风险评估体系计算日平均北极航道航行风险度是可行的,可为极地科考或航道选取提供准确的航行风险评估信息,对积极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0月28日下午3时整,我乘坐我国新引进的1.5万吨极地破冰船“雪龙”号驶离上海民生码头,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次远航。“雪龙”船载着第十一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度夏和越冬队员以及极地物资,途径西太平洋宫古海峡、所罗门群岛、新爱尔兰珊瑚海、澳大利亚东海岸,11月15日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的霍巴特港,补给燃料、淡水和新鲜蔬菜等食品后,于11月21日起航穿越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至60度,在长达1145海里的西风带航线上“雪龙”船遇到5个强气旋,1.5万吨的庞然大物在海上犹如一片柳叶,忽而被送上波峰,忽而又跌入波谷,多数队员晕船呕吐。我虽没  相似文献   

14.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4):F0002-F0002
<正>4月10日上午,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上海市沈骏副市长、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等领导亲临位于上海市曹路院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陈连增副局长主持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2月8日,“雪龙”号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遇到大面积的冰区。冰厚约1米.雪厚约1米。“雪龙”号破冰船发挥其技术性能的优势.用了79小时,破冰航行11.33海里。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完成考察任务后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93天,实现了我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多个"首次"。本航次航行18600余海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  相似文献   

17.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基于Polar WRF极地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和3DVAR资料同化方法,预报区域的最高水平分辨率设置为3.3 km。检验表明:该数值预报系统较好地反映了极地地区的短期天气形势及要素的演变特点,能够基本满足我国极地考察和航运气象保障需求。五年多以来,该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除了提供极地地区常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外,还陆续在"雪龙"破冰船冰区脱困、我国商船北极航道开拓、固定翼飞机南极内陆飞行等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将在数据源、模式方案、产品开发、服务体系等方面继续完善,以期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和极地航运事业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保障。  相似文献   

18.
该项目以在"雪龙"号破冰船上建立的综合观测平台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大气-海洋-沉积物"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利用科考获得的北冰洋碳体系数据,对北冰洋、白令海及西北冰洋CO2体系及其相关参数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建造和应用水平,促进远洋和极地渔业发展,文章根据国内外海洋科考船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我国海洋科考船在海洋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海洋科考船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海洋科考船发展早、数量多且装备先进;我国海洋科考船发展较快,但仍需提升数量和技术,在建和研发船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促进海洋渔业发展方面,我国海洋科考船存在远洋和极地调查能力以及集成功能较弱的问题;基于海洋科考船在提高极地作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海洋渔业发展需求,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建造和应用应加强顶层设计、技术应用和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20.
书海拾贝     
快速变化中的北极海洋环境张占海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7-9月,由国家海洋局主持,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由"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承载,前往北极洋加拿大海盆,考察了北纬80°以南的大范围海域,对北极海洋、海冰、大气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