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甜水堡矿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中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研究该区地质构造及其对煤层的控煤作用,对今后的煤炭资源勘查、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区煤系及煤层的分布规律受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边界构造、甜水背斜构造及次级断裂、古地理环境等综合作用的控制,受其影响,该区煤系及煤层以SN向的条带状分布于甜水背斜两翼,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受断层、褶皱等次级构造的控制,使煤系和煤层大致呈北部浅、南部深、西部浅、东部深的特点。因此,甜水背斜的两翼和南北两端的次级凹陷是今后地质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甘肃环县西部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中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探讨该区地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分析该区地质构造及其对煤层形成与赋存的控制作用,结果发现:本区煤系及煤层的分布规律受基底构造、同沉积构造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与影响,该区煤系及煤层呈南北条带状分布于青龙山断褶带和沙井子断褶带的次级凹陷内,且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受断褶带内次级构造的控制,使煤系和煤层大致呈北部浅、南部深、东部浅、西部深的特点。因此,今后的找煤重点应放在沙井子、甜水堡、王洼和罗洼外围的青龙山断褶带和沙井子断褶带的次级凹陷内。   相似文献   

3.
织金矿区大冲头井田地处纳雍织金凹褶断束东翼阿弓向斜的中段,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轴向NE的不对称向斜,断层发育,以走向NE、落差〈20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四个角、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及南东翼煤系地层较浅部位,对+1 350m水平以上的煤层有影响;褶皱主要分布在阿弓向斜南东翼和井田东北、西南角,挤压带次级褶曲对煤层影响较大。井田的四角部位和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为复杂构造,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井田构造基本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区内中小型构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以大佛寺井田构造和演化特征为基础,结合地面煤层气开发实际情况,分析了构造与煤层气井产能的关系,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井产能与构造部位密切相关。产气好的直井基本位于主体构造背斜的轴部附近和次级构造向斜的轴部附近;产气差的直井位于主体构造向斜的轴部附近和次级构造背斜的轴部附近。井田主体构造祁家背斜轴部附近煤储层较好的渗透性和次级构造向斜轴部附近煤储层较好的含气性共同控制了井田煤层气井的高产区。建议后期井位部署首选次级构造向斜轴部和主体构造背斜轴部相互重叠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根据宜洛煤田深部勘探区的地层、煤层及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因素对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赋存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煤层的分布规律受聚煤环境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李沟向斜及沙坡背斜控制煤层埋深,北西西向断层使南部煤层抬升遭受剥蚀,形成大面积无煤区,近南北向断层使煤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构造控煤因素的研究为矿井建设开发布局、安全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顺和西煤矿区地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和西煤矿区属华北地台型含煤沉积、石炭、二叠系为其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的二:煤层为主采煤层,埋深585~1585m。由于永城隐伏背斜两翼发育的次级宽缓褶曲及其高角度断层,控制着本区含煤地层的分布,故该矿区的地温亦受各种地质因素的作用与控制,表现为同一水平地层越老温度越高,背斜轴部地温和增温率均高于向斜轴部;中北部地温梯度较高,增温异常;南部、东北局部地温梯度较低,增温正常;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并在岩浆侵入地段与非侵入地段也有明显差异。地温随深度或煤层埋深的增大而增高。二:煤层除局部较浅地段为一级热害区外,二级热害区基本覆盖全区。  相似文献   

7.
沁水盆地煤及煤层气开发主要集中在盆地两翼及南部转折端,而对盆地中北部煤系能源矿产及构造演化问题略显不足。通过还原聚煤期古构造和沉积环境,结合构造应力场和沉降史恢复等手段,综合分析沁水盆地中北部晚古生代煤系形成过程及多期构造运动对煤系矿产赋存的影响。认为:研究区石炭-二叠聚煤期以北东向沉积坳陷控制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整体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向陆相过渡;印支期,盆地接受快速沉降,在深成变质作用下,形成煤系气;燕山期,盆地遭到挤压破坏,北东向主体向斜形成,煤系抬升,同时受岩浆热作用,煤化程度提高,向斜两翼煤及煤系气遭到剥蚀和散逸;喜马拉雅期,盆地遭拉张作用叠加破坏,西北部发育大型裂陷和大量正断层,煤系气发生部分逸散,主要富集在研究区中东部。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呼山盆地北东段勘查区位于海拉尔中新生代凹陷,含煤地层主要为白垩纪伊敏组.根据勘查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及最新的详查成果,认为勘查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复式向斜,地层产状平缓,构造中等;根据岩性特征伊敏组分为下、中、上三段,可采煤层主要集中在上段和下段,煤层厚度变化大,在同沉积向斜轴部煤层厚度大、向两翼及盆地边缘逐渐变薄直至尖灭,其中煤3~4厚度大,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该区煤炭资源丰富,经估算煤炭资源总量为228 390万t,适宜规划设计大型、特大型机械化开采矿井,具备建设大型煤电和煤化工能源基地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湘中石炭系测水组是华南早石炭世最有价值的煤系之一。通过对测水组煤系等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控煤因素和聚煤规律;结合矿山开发现状,着重对金竹山、渣渡等老矿区进行煤炭资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湘中次级构造单元的隆起和坳陷直接控制了煤系发育和含煤性,富煤区往往位于向斜仰起端和平缓翼部位;古陆前缘坳陷中泻湖及潮坪环境是煤层发育的有利场所;含煤性与煤系厚度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含煤性好的地区砂泥岩比值一般为0.5~1;预测金竹山矿区深部和渣渡矿区南段利民矿深部及两翼煤炭资源储量共372.98 Mt。总之,老矿区中深部及外围煤炭资源前景乐观,可以作为重点勘查靶区。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分区与煤系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炭资源丰富,煤系赋存受构造格局控制明显。本文立足于煤田构造特点分析,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分析,建立了柴北缘煤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将柴北缘含煤区划分为3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1个四级构造单元。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构造格局对煤系赋存状况的控制。印支期后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系展布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三条隆起带南麓,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含煤地层抬升变浅,但多遭受剥蚀;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广泛分布,浅部可形成较大面积的有利勘探开发区块,成为柴北缘预测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北大滩地区煤炭勘查工作的关键是沉积期的聚煤环境和沉积前后构造作用对煤层赋存的控制作用。为明确柴北缘东部北大滩地区石门沟组的控煤因素,有效指导该含煤区的煤炭勘查工作,基于野外露头、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等地质资料,在分析北大滩地区石门沟组聚煤环境和构造作用的基础上,从聚煤环境、古隆起和断裂、向斜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石门沟组的控煤因素。其中,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泥炭沼泽和滨湖环境的滨湖沼泽是有利的成煤环境,控制着煤层横向发育、分布特征;古隆起控制着有利聚煤区和煤层分布区;北大滩向斜内部次级背斜和逆断层的上盘控制着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埋藏浅降低了后期煤炭勘查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织纳煤田构造煤分布规律,通过整理分析贵州织纳煤田比德向斜、三塘向斜、珠藏向斜、阿弓向斜和关寨向斜等14个含煤构造单元共200余个煤田钻孔取心资料,并辅以测井曲线分析,综合分析6、16和27号等主采煤层的煤体结构区域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织纳煤田内构造煤比例逐渐增大,西部主要为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东部以碎粒煤和碎粉煤为主;构造煤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演化和4条深大断裂影响,多期性构造运动造成煤体多期次变形,其中,燕山期是煤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阶段,喜马拉雅期对早期构造变形进行了叠加改造;深大断裂影响了区域应力场分布,遵义-惠水断裂对构造煤的形成和分布影响最大,主燕山早期自东向西的区域性应力场受到遵义-惠水断裂阻挡,在煤田东部褶皱、断裂作用剧烈,发育逆冲、逆掩断层等构造,对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碎粒煤和碎粉煤发育。研究取得的认识对织纳煤田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3.
在对井下不同结构煤体变形及分布特征观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对新景煤矿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进行了判识和划分。结果表明,新景煤矿3号煤层煤体结构以Ⅰ类煤和Ⅱ类煤为主,Ⅲ类煤局部发育。煤体结构破坏程度严重的煤主要分布在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区域以及背、向斜的轴部,小断层附近也可见到;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弱的煤主要分布在煤层产状平缓以及褶曲翼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找煤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内褶皱特征、控煤断层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在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仍有煤系地层赋存。预测区内构造为一宽缓向斜,与弧山向斜共同构成隔档式(梳状)褶皱。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江仓组,成煤环境属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河湖、沼泽相沉积。F2为弧山矿区南部边界断层,在前期控制了煤系地层的沉积,后期又控制了煤系地层的埋深和保存,预测区所处位置其煤系地层埋藏较浅,较有利于煤层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断陷盆地的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从二连盆地群的霍林河盆地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地质特征入手,探讨该类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霍林河盆地煤层厚度可达80 m,煤层含气量为1.6~5.62 m3/t,瓦斯风化带深度为450~500 m;煤层的分布特征受同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控制,盆地内部小型凹陷与隆起决定着煤层的发育位置和煤层埋藏深度,基底的整体抬升确定了瓦斯风化带的位置;翁能花向斜与西南部向斜处,煤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均较大,煤层顶底板岩性为泥岩,其受到后期构造影响小,是煤层气成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6.
云南威信县新庄煤矿区多为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该矿区总体上为一向斜,发育一系列轴向NEE的次级褶曲,瓦斯含量为0.25~40.55m3/t,平均为9.10m3/t。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煤的变质程度、顶板岩性、煤层埋深、水文地质条件等瓦斯地质因素分析,其瓦斯分布规律总体上受向斜控制,瓦斯含量在次级构造(如向斜轴部)较高,瓦斯含量等值线总体上呈NEE向展布,瓦斯含量与煤层厚度呈正相关,瓦斯含量在浅部煤层中变化大,随埋深增大趋于增高,在600m以深,瓦斯含量增加的速度减慢;从泥岩顶板-泥质灰岩顶板-粉砂岩顶板,煤层瓦斯含量依次显著降低;矿区浅部地下水活动较活跃,随深度增加,下水头压力增大,有利于瓦斯的保存和富集,区内岩溶发育但大部分位于地表,对C5煤层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宁武煤田北部构造特征及其对石炭-二叠系的控煤作用,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宁武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宁武煤田北部主力煤层的控煤构造。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宁武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边界主要受NE—近NS向逆冲断裂带控制,内部由平鲁向斜、朔县向斜和宁武向斜3个赋煤区构成。煤田内发育NE—NEE、近NS向和近EW向正断层,且具有叠加改造和差异性分布的特征,平面多呈斜交、平行分布,垂向多为垒堑、顺向和反向断阶构造样式,共同控制了不同井田的煤层赋存稳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