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尚彦 《地质学报》2006,80(4):481-490
产于贵州关岭县新铺乡的上三叠统小凹组底部的关岭生物群,主要由海生爬行类(鱼龙、海龙、鳍龙、盾齿龙等)、海百合、菊石、双壳、腕足、牙形刺、鱼类和植物组成,以保存完整精美、数量巨大的海生爬行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为标志。通过岩相和古地理分析,对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和演化可以得出两点结论。①关岭生物群生活在水流强度小、相对贫氧的凹向北西的陆缘海湾,离海岸最近的地方约10km。②关岭生物群发生、发展、消亡和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关岭生物群演化经历了几个演化阶段:离岸稍远的稳定碳酸盐台地环境,沉积形成竹杆坡组顶部;一次规模较大的海退,形成了竹杆坡组与小凹组岩层之间的突变;离岸较近的海水深浅变化频繁的海湾环境,沉积形成小凹组底部灰岩和含陆源碎屑灰岩互层段;离岸相对不远的比较稳定的海湾环境时期,关岭生物群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强烈动荡的海洋环境,沉积形成的是中厚厚层的具大量滑塌、搅动构造的灰岩层,关岭生物群受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影响,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息繁衍,结束了关岭生物群在该区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至上三叠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的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三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的环境背景,对采集的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的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的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三叠世之交的海水含氧量的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的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的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分析和研究了贵州关岭新铺小凹组标准剖面的岩石、生物、年代和碳同位素化学地层特点及其对关岭生物群环境的制约,指出典型的小凹组主要分布在贵州关岭新铺和晴隆凉水一带,以陆棚盆地和陆棚边缘斜坡相黑色薄层灰岩沉积为特点,时代为卡尼期早期;小凹组下段出现有碳同位素的轻微负偏离以及相对较高的V/(V+Ni)和Ni/Co值,中-上段碳、氧同位素值稳定,V/(V+Ni)和Ni/Co值相对较低。关岭生物群主要生活于海底缺氧或富硫化氢的陆棚盆地环境,其表层水温大约在35℃。  相似文献   

4.
云南罗平岔江新江底村发现的十足目节肢动物化石产出于三叠统卡尼阶小凹组,是十足目化石在关岭生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此类化石在中国上三叠统中首次报道。此发现增加了关岭生物群的多样性,为今后在中国三叠纪其他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寻找更多的十足目节肢动物化石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尚彦  王宁 《贵州地质》2002,19(4):240-241
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附近晚三叠世早期地层瓦窑组下部的关岭生物群科学意义重大、观赏性极好、生活环境独特。岩相古地理分析其生活环境为海湾。沉积和古生态特征显示生活环境水体平静。  相似文献   

6.
关岭生物群的特征和科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关岭生物群系指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带晚三叠世瓦窑组附近组发现的以保存完美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多,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的珍稀生物群,通过初步调查,本文讨论了这个生物群的特征,指出对这个生物群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科学价值,以及当前对这个生物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岭生物群是近年来在我国贵州关岭地区瓦窑组中发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群 ,其中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 Equisetites cf.arenaceus(Jaeger) Bronn.、Ctenozamitessarrani Zeiller。依据植物化石 C.sarrani常见于晚三叠世和 E.cf.arenaceus系似木贼属中较古老的类型 ,指出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系海相沉积 ,其中的植物化石无疑为异地埋藏 ,但从化石通常保存尚好来看 ,估计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 ,它们可能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被河流带到较平静的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此外 ,从该组植物茎干化石具清楚的年轮分析 ,推测卡尼期时 ,贵州关岭一带为非热带雨林地区 ,一年中气候不是四季如一 ,而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讨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关岭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和死亡埋葬特点,认为该生物群分布于裂谷地区;生物群的群体死亡并被迅速埋葬的原因是地震;贵州龙生物群与关岭生物群是同期生物群;"S形带"是一构造断陷带,在卡尼期早期是裂谷。  相似文献   

9.
采自云南泸西县城附近小兴安村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的海龙化石,是关岭生物群海龙类化石在贵州关岭之外地区的首次发现。该化石标本共保存有9枚较好的背椎骨,21条完好的肋骨及若干腹肋。靠近头部的4枚背椎骨为有次序的自然排列。背椎椎体长约12cm,椎体横突发育,椎体腹侧轻微凹入,呈双凹形,近似圆形。这一特征与鱼龙类脊椎骨明显的双凹特征有所区别,故暂且将其归于海龙类。新采集的该化石标本为探讨海龙类的古地理分布,以及寻找规律生物群新化石产地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0.
钱迈平  马雪  姜杨 《江苏地质》2015,39(4):519-529
中国西南部三叠纪海相生物群主要有海生爬行类、鱼类、棘皮类、菊石类、双壳类、腹足类及节肢动物等,分布范围包括贵州关岭、兴义、盘县和云南罗平一带的中—上三叠统关岭组、竹竿坡组及小凹组灰黑色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地层。这些生物群高度分异,数量丰富,反映了地球生命在经历了二叠纪末大绝灭以及早三叠世的相对停滞期后,在中三叠世开始进入迅速辐射演化的新阶段。这样不同类型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大量海洋动物同时集群死亡,并被迅速封埋保存成化石,反映了当时多次发生突发灾变事件。这与该生物群所处的古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华南板块、江南造山带及印度支那板块交界区构造活动带的海湾盆地环境有密切关系。推测那里滞流深水区还原环境形成硫化氢水团,在印支造山运动期间多次发生的海底地震及火山活动时,其硫化氢水团及海底富含碳酸盐的软泥泛起,混合成高密度有毒浊水团,侵入海洋生物群生存的清澈浅水区,导致大量海洋生物中毒窒息,出现突发性集群死亡,随后又被有毒浊水团携带的泥沙迅速封埋,在以后的成岩作用中保存为灰黑色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中的精美化石。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创口海百合(Traumatocrinus)的分类、分布及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贵州关岭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瓦窑组)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库中产有大量完好保存的创口海百合(Traumatocrinus)(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化石。根据对此类海百合分类、分布和形态构造及古生态的研究,特别是大量完好保存、且附着在漂浮木头上的群体化石标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这种外形似海百合花的创口海百合营假浮游的生活方式。这类特化的海百合分枝起源于另一类底栖中三叠世石莲海百合科,很快占领了卡尼期初期的生态境,至卡尼期末创口海百合衰退以后,它的生态境在诺利期时为形态发生的趋同变异的链海百合(Seirocrinus)和五角海百合(Pentacrinites)所占领。  相似文献   

12.
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海参骨片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了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发现的海参骨片化石5属6种及2个属种未定的形态类型。分析了海参化石属种的历史分布特征,上述化石指示竹杆坡组为晚三叠世沉积产物。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关岭生物群的内容,为探讨中国三叠纪海参骨片化石的分类及演化增加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和小凹组产较丰富的头足类化石,计有11科19届37种,其中Enoploceras,Alloceratites,Sibyllites等属以及Trachyceras aon种系国内首次报道。自下而上可识别出(1)Xenopratrachyceras primum带;(2)Protrachyceras deprati带;(3)Protrachyceras costulatum带;(4)Trachycems multituberculatum带;(5)Sirenites cf. senticosus带等5个菊石带。讨论了每个菊石带的特征,并与国外同期菊石带进行了对比,指出(1)带与欧洲拉丁期早期R.reitzi带相当,(2)和(3)带分别与拉丁期晚期E.curionii带和P.archelaus带相当,(4)和(5)带分别与欧洲早卡尼期早期T.aon带和北美的早卡尼期晚期Sirenites nanseni带对比。关岭生物群产出层位与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菊石带层位一致,时代应为早卡尼期早期。  相似文献   

14.
关岭生物群产出地层的岩石微相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岭生物群产于中国贵州关岭县新铺乡,在贵州省会贵阳以西约188km的晚三叠世早期地层小凹组底部。化石群主要门类有海生爬行类(鱼龙、海龙、鳍龙、盾齿龙等)、海百合、菊石、双壳、腕足、牙形刺、鱼类和植物。以保存完整精美、数量巨大的海生爬行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为标志。化石产出地层岩石为(微含泥质)含生物屑泥晶灰岩,其上下地层的岩石还有(含泥质)含粉砂质不等晶灰岩和含生物屑泥晶灰岩。根据岩石组成、结构、构造、微相特征提出关岭生物群生活环境离岸较近、沉积作用以悬浮方式为主,少牵引流影响、水体总体比较安静。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瓦窑组中碳酸盐岩结核形成的生物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尚彦  王宁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55-857
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附近的晚三叠世早期地层瓦窑组底部产具重大科学意义的关岭生物群。关岭生物群产出地层中伴有大量大型碳酸盐岩结核。这些结核中部都有植物茎干,结核内的海百合、双壳、菊石、牙形刺等生物化石含量明显高于结核周围的岩石,且有许多生物化石直接附着在植物茎干上。这类结核的形成,除化学沉积作用外,还有生物作用的影响。海百合、双壳类和菊石类栖息在植物茎干上营假浮游生活,随着栖息生物量和化学沉积物灰泥的增加,逐渐沉积在海底形成结核。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Triassic marine reptile fossils in Guizhou Province, especially the fossils that have been recently found in the Guanling area. Based on three sections at Guanling and Xingyi, Guizhou Province and Luoping, Yunnan Province, four horizons with vertebrate fossils are recogniz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iassic of this area; They are from bottom to top: Member I and Member II of the Guanling Formation, and the Zhuganpo Member and the Wayao Member of the Fala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