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发现泥盆纪孢子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河南省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粉砂质板岩中发现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少数疑源类(Acritarchs)和极少数几丁虫(Chitinozoa)化石.该化石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和北美中泥盆世早期的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有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相当于西欧艾菲尔期(Eifelian).  相似文献   

2.
宽坪群为北秦岭构造活动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呈北西西向延伸,横贯陕西。宽坪群的各个岩组均有一定的矿化。本文根据陕西宽坪群含矿层位的最新研究成果概括而成。谬误之处,望指正。一、概述陕西宽坪群由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组,眉(县)户(县)地区(称眉户地区,下同)为甘峪湾组、大镇沟组和汤峪组;商洛地区(本文指蓝田以东陕西部分,下同)为广东坪组、四岔口组和谢湾组。下岩组以绿片岩为主,夹长英质片岩、石英岩、石英大理岩、硅质(石  相似文献   

3.
东秦岭地区宽坪群的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宽坪群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是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坪群的时代及其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华北地台南缘和北秦岭元古代的构造格架、岩浆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无疑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宽坪群的地质特征、同位素年代的综合研究,认为宽坪群不是一般的地层单元,而是一套中元古代俯冲杂岩,其形成时代为1850—1000Ma;宽坪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河南段)二郎坪群铜多金属成矿环境及成矿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郎坪群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中,在二郎坪群这套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在河南省占有重要地位的铜多金属矿。文章通过对二郎坪群的沉积建造特征、变基性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来源特征的研究,认为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其盆地规模和岩浆来源在盆地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二郎坪群的形成环境和变基性火山岩岩浆来源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郎坪群弧后盆地在海底喷流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铜-锌型和铅-锌型两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北秦岭地区宽坪群南侧瓦穴子断裂以南,二朗坪群细碧角斑岩系以北,出露有一套宽2~3km 的轻微变质的碎屑岩系,主要岩性为变石英砂岩,绢云石英片岩,变斑状二云石英片岩,夹少量结晶灰岩透镜体,厚2165m,一比五万区调命名为柿树园组。对这套地层的时代划分认识不一。有的划归宽坪群下部属中元古界,有的划归二郎坪群上部或下部,属上元古界一下古生界,有的认为是二郎坪群本身由断裂分割的同期异相沉积的不同岩片(分别称二郎坪蛇绿杂岩组合体、柿树园变质砂岩—变泥砂质岩组合体、小寨—抱树坪变泥质岩—变砂岩—变基性岩组合体),也有的提出为泥盆系。但均因无化石依据而无  相似文献   

6.
对二郎坪群的层序划分及时代归属问题,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作者根据在南召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重新厘定了该群的层序,由下而上划分为小寨组、火神庙组,大庙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同时,在火庙组新发现一批丰富的头足及腹足类等古生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作者认为二郎坪群不可能属于三叠纪或早—中元古代,其形成时代主要应为中奥陶世时纪的沉积.  相似文献   

7.
中元古界宽坪群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岩石、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资料分析了宽坪群的原岩类型及其形成环境。认为,宽坪群有两大类型变质岩,一类源于正常沉积,主要包括云母长英片岩类、大理岩类、石英岩类和千枚岩类,另一类源于火山沉积,包括绿片岩和角闪质岩。原岩基本组合是砂屑岩—玄武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属火山—沉积型建造,形成环境为浅海。其中火山岩系在大陆边缘裂谷近海一侧或边缘海盆地形成。  相似文献   

8.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LREE呈现亏损—略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型,与E-MORB的配分模式相似。相对于N-MORB,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如Sr、K、Rb和Ba)轻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既不富集也不亏损, 显示与E-MORB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初始锶比值比较分散,但其初始钕比值(143Nd/144Nd)(t)比较集中和均一,分别为0.511962~0.512192和0.512028~0.512157,??Nd(t)值均为正值,分别是+5.7~+10.2和+7.0~+9.5,表明2类岩石来自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呈亏损的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分析揭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新元古代Ediacaran期(611Ma±13Ma),较老的残余晶核锆石可能是岩浆活动过程中捕获古老地壳成分的记录。黑云母40Ar/39Ar热年代学分析表明,宽坪群原岩变质时代为石炭纪Serpukhovian期(319.1Ma±3.6Ma)。认为宽坪群中的变铁镁岩块/片形成于晚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洋盆,是华北陆块南缘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泥盆系分布区以北依次排列着丹凤群、秦岭群、宽坪群三套变质地层,之间被两条区域性大断裂所隔开。这三套地层沉积后均经历了三次强烈的褶皱、三次区域变质及三次韧性剪切,参考测年结果,提出了它们都是早元古代沉积的新认识。根据三套地层的沉积、岩性及地球化学特点,判定宽坪群为弧后大陆斜坡堆积,秦岭群与丹凤群为火山岛弧堆积,均属华北板块的前缘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丹凤群秦岭群宽坪群关系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秦岭泥盆系分布区以北依次排列着丹凤群、秦岭群、宽坪群三套变地层、之间被两条区域性大断裂所隔开。这三套地层沉积后均经历了三次强烈的褶皱,三次区域变质及三次韧性剪切,参考测年结果,提出了它们都是早元古代沉积的新认识,根据三套地层的沉积,岩性及地球化学特点,判定宽坪群为弧后大陆斜坡堆积,秦岭群与丹凤群为火山岛弧堆积,均属华北板块的前缘。  相似文献   

11.
北秦岭二郎坪群低压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二郎坪群低压变质带进行相图分析后发现,二郎坪群低压变质带是叠加变质带,低压变质作用是在早期中压变质的抬升过程中发生的,中压变质的温压条件为0.5-0.6GPa、560~580℃,低压变质的压力为0.3-0.45GPa,红柱石-十字石带的温度为510~580℃,堇青石带为590-620℃。pT视剖面图在区分岩石中不同条件和期次的矿物组合及分析岩石温压演化历史和温压条件时显得更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眉县——蓝田间下古生界斜峪关群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眉县、周至、户县、长安、蓝田一带的秦岭北坡,发育有一套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因其变质较深,未发现可靠的生物化石,长期被视为宽坪群或秦岭群的一部分,其时代也随之而变化。笔者通过近年调研发现,这套地层的原岩建造、变形变质及含矿性等与宽坪群迥然不同,但与凤(县)太(白)地区的草滩沟群和蟒岭地区云架山群的中、下部基本可以对比,故将其解体出来,另建斜峪关群。它包括下部文家山组和上部干岔沟组,时代属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13.
宽坪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环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中元古界宽坪群是经历多期变形变质的岩系。经恢复原岩,下部为火山硅质(富镁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亚建造,中部为火山一类复理石亚建造;上部为类复理石—碳酸盐岩亚建造,属优地槽沉积。它不具蛇绿岩的典型特征,也非大洋扩张脊的产物。其形成环境类似大陆边缘裂陷海槽。  相似文献   

14.
徐勇航  赵太平  陈伟 《岩石学报》2009,25(2):399-412
东秦岭二郎坪群位于宽坪群和秦岭群之间,是一套海相火山岩-沉积岩建造,形成于早古生代。二郎坪群火山岩中发育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该类矿床主要赋存于东二郎坪群刘山岩组和西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的长英质火山岩(变石英角斑岩、变凝灰岩)中。长英质火山岩富集LILE、亏损HFSE(Nb、Ta),高的Th/Ta(平均值为24.0),显示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源区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二郎坪群火山岩的147Sm/144Nd为0.107754~0.154978,143Nd/144Nd为0.512465~0.512895,εNd(t>=467Ma)为+0.83~+7.63,表明它们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镁铁质岩浆上升到中地壳(10~15 km),经过AFC演化形成长英质岩石。通过蚀变指数AI (alteration index)和CCPI (chlorite-carbonate-pyrite index)对二郎坪群长英质火山岩的蚀变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矿体下盘的长英质火山岩明显受到热液蚀变的影响,有别于区域成岩蚀变的岩石,反映成矿热液流体上升对围岩的热液蚀变作用。因此,有效区分热液蚀变或者区域成岩蚀变,可以指导找矿工作。根据东、西二郎坪群火山岩Zr/Y比值、Sr同位素的差异,认为西二郎坪群矿床(水洞岭和上庄坪)形成于初始的弧后盆地,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大,形成富Pb的矿床(类似于黑矿型);而东二郎坪群矿床(刘山岩)可能形成弧后盆地的成熟阶段,类似于斐济盆地,形成富Cu的矿床。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分析对二郎坪群形成环境和构造背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3类硅质岩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w(SiO2)=61.35%~96.01%、N(Si)/N(Al)=2.77~51.53)研究,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为非纯硅质岩;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特征值(∑REE、∑LREE、∑HREE、δCe、δEu)、常量元素含量(w(Al2O3)、w(TiO2))和微量元素含量(w(Nb)、w(Rb)、w(Th))的分析表明研究区硅质岩是热水成因型,但受陆源物质成分影响,陆缘物源对南阳盆地西硅质岩影响较大。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揭示二郎坪群硅质岩产出于不同海相沉积环境,南阳盆地西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海环境,而盆地以东硅质岩形成于远洋盆地环境,证实了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宽坪群区域变质作用研究中,通过对某些前进变质矿物(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成分结构的分析,不仅为了解这类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了较可靠的信息,而且为变质相带划分和变质相系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类矿物分布广,一般贯通整个变质带。其形态、光性及成分、结构随变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显示宽坪群自南向北前进变质带(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存在或区域热流的分布状况。白云石和角闪石的成分及结构反映其形成于中压环境。这与变质泥质岩中出现的蓝晶石、十字石、铁铝榴石组合反映的中压相系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二郎坪群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郎坪群位处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夹持于NW向瓦穴子-乔端、朱阳关-夏馆两个区域性深大断裂之间,由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成岩成矿环境,受到国内外众多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以笔者近期开展的二郎坪群1:5万找矿填图和成矿规律研究的最新资料为依据,结合前人大量地质和科研工作的多项成果资料,着重论述二郎坪群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为本区的广深找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孙卫东  孙勇 《地质论评》1996,42(2):144-153
河南省西峡县二郎坪群绿片岩相枕状熔岩岩枕保存完整,受构造改造轻微。在海水蚀变和后期变质作用过程中REE,Zr,Th,Nb,Sr,Ti,P等元素的变化较小,基本上仍能反映原岩的特点,而Ba,U,Rb等元素受到了明显的改造,含量变化较大。上述相对稳定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郎坪群枕状熔岩具有典型的岛弧蛇绿岩的特点。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401.9±6.3Ma,代表了其绿片岩相变质的时代,表明二  相似文献   

19.
晚中生代, 中朝、扬子两地块的拼合带进一步受到强烈的陆内构造-岩浆活动改造, 为揭示其规律性, 以拼合带上北秦岭二郎坪群主体地块为研究对象, 综合开展了中小构造解析、显微构造岩组学、电子探针、年代学等研究。研究发现, 二郎坪群主体内部的小寨-二郎坪剪切带具右行韧性走滑特征, 大庙-湾潭剪切带具右行韧性走滑兼后期脆-韧性逆掩叠加的特征; 40Ar/39Ar构造-热年代学分析揭示出一期连续抬升-剥露过程, 时间介于~ 121 Ma和~ 100 Ma之间。晚中生代二郎坪群地块经历了伸展-走滑-收缩背景依次控制下的构造改造过程, 先是在区域伸展体制下, 被内部的小寨-二郎坪剪切带、大庙-湾潭剪切带切割为抱树坪岩片、火神庙岩片、二进沟岩片等构造岩片; 在其后的早白垩世早期区域走滑背景下, 各构造岩片又发生了平移为主的右行走滑运动; 最后, 二郎坪岩体的侵入终止了内部小寨-二郎坪剪切带的活动, 而大庙-湾潭剪切带也在区域收缩体制下终止活动, 从而使二郎坪群重又焊接为一体。研究结果预示着北秦岭二郎坪群晚中生代同时期的构造体制可能与大别山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20.
徐勇航  赵太平  燕长海  彭翼 《矿物学报》2007,27(Z1):364-366
秦岭造山带是经历长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占有重要地位.二郎坪群则是东秦岭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的重要产出地层.二郎坪群中广泛发育热水沉积岩(硅质岩和重晶石岩),其形成于块状硫化物矿体的边缘相或与矿层同层位产出.这些热水沉积岩的发育常常标志着海底热水流体的活动,其与块状硫化物矿床关系密切,因而成为判别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对南阳盆地东、西两侧二郎坪群的热水沉积岩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其产状、成因及其成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