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油气化探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地位及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化探是一种直接在地表寻找地下油气藏的方法。根据不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优化组合,能获得C1-C16几十种化探指标。三维化探成果已在江苏、辽宁、山东、新疆等地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尤其吸附丝法所圈闭的异常可靠度可达90%以上,如储家楼油田所圈的异常上施钻的4口井,口口见工业油气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 Y油田和 Z油田化探异常特征的分折与总结 ,证实了滩海地区己知油气藏上方异常的形态和分布范围与己知油田相近。两个不同油田的化探异常形态具有相同的特征 ,说明所获异常可靠。依据异常组合特征对烃源进行的推测与油田的实际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3.
应用油气化探方法 ,在柴达木盆地冷湖、涩北、南八仙油气田上进行了有效性试验 ,烃、△ C、Hg、Ks等指标在油气田上方都有很好的异常反应 ,且异常组合各有其特点 ,初步总结了油田、气田、油气田上的化探模式 ,为该地区化探异常评价和油气预测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力 《物探与化探》1988,12(2):114-122
本文主要研究了D函数规律应用于油气化探可能性。并从天然水系中D函数的分布特征出发,运用作为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垂直运移假说,探讨了油气化探中D函数规律的形成机理。本文作者还运用了泌阳凹陷油气化探资料,在双河油田以及下二门油田上方建立了浅层地下水的D函数异常模式。并依据双河油田和下二门油田上方浅层地下水的D函数异常模式,对泌阳凹陷古城地区进行了预测,圈定了一个D函数综合异常。该异常现经钻探已发现工业油气流。最后,对浅层地下水中D函数环状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并论述了D函数规律在油气化探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赵克斌  陈银节  孙长青 《地质通报》2009,28(11):1620-1627
油气化探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油气,具有直接、快速、有效、成本低的特点,已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一定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油气化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中异常的稳定性与重现性是制约油气化探推广应用的认识障碍。以河南泌阳洼陷(井楼-古城油田)和山东临邑洼陷南斜坡(临南油田)的实际地球化学测量资料为基础,通过已知油气藏上方不同期次(同年)、不同时期的油气化探异常特征的对比,从油气化探指标组合关系、结构特征、剖面显示、油气异常的平面分布等方面证实油气化探异常存在较好的稳定性,表明利用油气化探技术方法寻找油气是可行的,并进一步证实了油气化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张金来 《物探与化探》1987,11(2):101-105
综合油气化探系指多种化探方法和多种化探指标的联合使用,比使用单一方法和单一指标具有许多优点.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综合油气化探.土壤△C法是一个新方法.本文首先就△C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吸附烃和汞的关系进行讨论;接着阐述了土壤△c在油田上的异常特征;最后论述了土壤△C在综合油气化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土壤△C法在综合油气化探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引进的近地表化探系统,在济阳拗陷东营凹陷南坡的草桥油田进行了化探资料的采集、分析、处理及解释。研究证明:该系统在资料采集和现场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己知油田的断层、油水边界和油层尖灭线都有明显的地化异常。通过各种方法实验,对烃类在纵向上、横向上的丰度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中国主要含油气化探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组构异常的提取技术使油气化探异常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开拓了油气化探新思路。对油气化探数据预处理、指标优选、单指标异常提取、综合异常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义  李公时 《甘肃地质》1997,(Z1):65-69
运用化探异常组合模式的概念,论证了化探异常组合模式存在的客观性,讲述了化探异常组合模式识别的基本方法及几种常见的组合模式标本;论述了化探异常组合模式识别在有色金属找矿方面的意义,并举例说明了模式识别方法的基本过程,列出模式识别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油气化探异常综合评价指标与评价软件开发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作者在本文中根据油气化探异常的特点,首先确定了评价区块(靶区)中各化探变量的异常点群和背景点群的划分,然后提出了异常强度系数、异常面积系数、异常中心位置、环形异常指数等四项指标作为单化探变量异常的特征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油气化探异常靶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即综合异常强度系数、综合异常面积系数、综合环形异常指数和异常中心重合程度。依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油气化探异常,评价软件已应用于大庆油田近十个工区的油气化探资料再开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百色盆地油气综合化探异常 ,指出断块 (断鼻 )型、演化型、断层裂隙型、浅层油藏、浅层气藏等油气藏的异常特征 ,是评价油气藏的基础和寻找油气藏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垦东地区石油成藏系统及其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垦东凸起是一以中、古生界为基底的大型高凸起,其上覆地层没有油气生成能力,石油来自于其周围的油源凹陷。详细研究了垦东凸起油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划分出桩东-垦东、孤南-垦东、莱州湾-垦东、青东-垦东等四个石油成藏系统,分析了各系统的成藏特点及其油藏分布规律,初步分析了各成藏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预测了有利勘探方向。垦东凸起石油成藏系统划分与演化研究对其它地区类似的高凸起成藏研究和石油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原理 ,指出任何油气藏周围都存在一个强弱不均的天然电场、氧化还原场及地球化学场 ,而与油气藏伴生的金属元素在这些物理化学场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溶解并向地表迁移 ,于地表形成后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空间形态呈顶部晕或环带晕特征。通过在已知油田上方野外采集与常规化探相同的土壤次生晕样品 ,在室内的特殊装置内通电后 ,籍吸附介质捕集能够电运移的元素离子 ,经测试分析获得指示油气藏上方向的明显异常。又在未知区的电吸附异常区内经钻井验证获得高产工业油井 ,证实电吸附方法对寻找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油气无机成因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松辽盆地中浅层沉积层勘探已接近饱和,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进军,油气无机成因研究在勘探实践中日益重要。徐家围子深层天然气为典型的无机成因天然气。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原油“上生下储”模式的否定,为寻找深部油源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古潜山油气藏“新生古储”和“侧向运移”模式的否定,为基岩油气藏无机成因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松辽盆地无机成因油气藏研究需要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因为基岩油气藏勘探是松辽盆地今后首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广西宁明亭亮茅口组生物礁古油藏为十万大山盆地已暴露破坏的礁石油藏之一。亭亮生物礁为大新(崇左)台地边缘发展起来的大型堤礁。礁的主要造架生物为海绵、水螅、苔藓虫及藻类等,其沉积组合具礁基、礁核、礁盖、礁间滩及礁前等亚相。该石油藏的含沥青储层主要位于礁体的上部和顶部,含沥青礁灰岩厚达98m以上。礁储层次生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埋有机溶蚀作用,同时在空间上还与礁顶部古风化壳和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烃源  相似文献   

16.
油气化探异常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油气化探指标的讨论,认为土壤中的次生烃类、热释汞和甲烷同位素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指标;讨论了油气化探中异常的形成模式,根据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曾联波  田崇鲁 《现代地质》1998,12(3):401-405
摘 要  通过对构造应力场与低渗透储层中裂缝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以及断层纵向封闭性 之间关系的分析‚说明根据构造应力场的分布‚不仅可以定量预测裂缝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以及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聚集场所‚而且还可定量评价断层的封闭性。因此‚从构造应力场的 角度对油气的分布进行评价和预测‚将对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射孔井段等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变差。通过对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新钻井,定向侧钻,扶停产井完善井网,采用补孔扩射调整注汽产液剖面,注氮气或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等手段,改善了高轮次吞吐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在单家寺稠油油藏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贵阳乌当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型古油藏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滇黔桂地区的晚古生界中发育各种类型的古油藏,尤其以泥盆系和二叠系的生物礁型古油藏最为引人注目。这些古油藏大多以沥青显示为主,特别是发育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孤立台地上的二叠系海绵生物礁型古油藏。发育在连陆台地内部的贵阳乌当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型古油藏以油显示为特征,而与二叠系海绵生物礁型古油藏存在明显的区别。由于远离二叠系深水台盆相泥页岩系构成了潜在性烃源岩系,该古油藏的主要烃源可能来自浅水台地相的栖霞组暗色灰岩。该古油藏的产出特征和地层位置表明:在由大套灰岩组成的二叠系茅口组所构成的两个三级层序之中,与强迫型海退过程相关的环境变浅过程中常常有利于白云石化而形成白云岩型储集层,在相关的油气聚集与运移过程中形成较为特殊的地层和岩性油气藏,这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线索,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冀东探区潜山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冀东地区发育有多个潜山,潜山地层由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及太古界-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组成,潜山发育有侏罗系、奥陶系、寒武系和太古界花岗岩四大套储层,以及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上第三系馆陶组、白垩系泥岩、侏罗系煤系地层,寒武系徐庄组、毛庄组、馒头组泥页岩盖层,且储盖组合良好,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油源,并以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最佳;总结了潜山的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和单侧-它源-侧向-潜山成藏模式,认为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潜山有利部位的多个目的层中聚集成藏;潜山油藏的分布规律是沿富油凹陷周边潜山的大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带分布,在油源断层的交汇处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