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谭承业 《地震研究》1990,13(3):308-318
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的模型体系。任何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大系统都不能用一个单一模型来处理,因为单一模型容纳的变量有限、研究的问题受到局限。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系统包含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强余震预报及震前、震后的对策等,研究的目标多、功能复杂,需要建立一个相当规模的模型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设计和建立各个模型,使各模型的输出、输入互相匹配,功能互相补充。该模型体系具有预报功能和决策功能。前者包括大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中期(0.5—5年)地震危险性判定,短期(0.5—6月)地震危险性判定,临震(几小时—15天)地震危险性判定以及未来地震类型和强余震趋势的判定等。后者包括震前决策和震后决策。使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模糊集方法和灰色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2.
立式储液容器自复位隔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储液容器建立了自复位隔震体系,给出了简化分析学模型和相应的振动方程,进行了三万立方米储液罐地震动试验合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隔震体系对短周期水平地震激励有显著的减震效果.文中并对隔震体系提出了设计思想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大柱距空间网架结构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针对某大柱距厂房设计了无柱间支撑、柱间钢支撑和柱间消能支撑3种抗侧力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3种结构体系的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通过优化设计确立了钢支撑和消能支撑的具体设计参数,并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对比分析。最后,建立了结构弹塑性分析的纤维模型,对3种结构体系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研究了3种结构体系在大震作用下的倒塌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纤维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进行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相较于不加柱间支撑结构体系,柱间钢支撑和柱间消能支撑结构体系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层间位移分别衰减约32%和64%,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层间位移分别衰减约12%和46%,且均具有更好的倒塌机制。本文可供大柱距空间结构的设计与分析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榕江大桥是一座柔梁矮塔斜拉桥,为研究其纵向合理抗震体系和减震措施,设计了1∶20缩尺试验模型,并开展了四台阵振动台试验。通过改变塔-梁的连接方式,建立了无约束体系和粘滞阻尼器体系的试验模型,并分别测试不同地震激励下的地震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与无约束体系相比,粘滞阻尼器体系不能减小结构的纵向加速度反应,但能够有效减小纵向位移反应,且随着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加,位移控制的效果更明显;在具有相同动峰值加速度的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存在差异,甚至相差较大,应选取与工程场地频谱特征值相符的地震波进行桥梁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5.
采用摩擦垫层及阻尼器对外套加层结构体系的减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耗能减震加层结构新体系,即利用旧有建筑顶层与加层结构之间的摩擦垫层井依靠在两结构各层连接点处增设的耗能阻尼器来吸收耗散能量的减振体系。在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过程中,首次建立了系统的结构模型,引入了一种新的库仑摩擦力表达式并对影响体系减振率的有关参数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一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计算,验证了这种加层减振做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中,合理地设计围护桩嵌固深度非常重要。在确定性计算模型计算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基础上,考虑计算参数的变异性,建立整体稳定性的可靠度计算模型,并利用目标可靠度指标来确定围护桩嵌固深度。针对某一基坑桩锚支护体系,分别通过安全系数法及可靠度方法确定嵌固深度设计值;并分析计算参数的变异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可靠度方法能够安全且经济地设计围护桩嵌固深度,在基坑桩锚支护体系设计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应用磁流变阻尼器连接相邻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控制问题。首先介绍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并设计了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参数;其次,介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退化三线型恢复力模型及相邻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建立体系的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最后进行半主动控制研究,设计了半主动控制器,通过算例实现了结构的半主动控制。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磁流变阻尼器连接的相邻结构振动控制是十分有效的,可避免地震中相邻结构发生磁撞损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采用隔震消能体系的抗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提出一种定量的控制计算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和方法是在结构动力分析、1/4比例的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大批量的结构消能构件的低周疲劳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作者对隔震消能体系的结构地震反应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进行了详细对比。作者并提出一套适用于隔震消能体系的抗震结构地震反应控制设计计算公式,该套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采用。  相似文献   

9.
王宗志  贺雨晖  王坤  王卫光 《湖泊科学》2021,33(5):1541-1551
为完善变化环境下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建立了集水文非一致性诊断、水文模型还现、设计洪水计算与水库调度规则优化于一体的水库适应性调控方法体系,并应用于沂沭泗水系仕阳水库.结果表明,仕阳水库入库洪水变异点发生在1975年;利用新安江模型对水文序列还现处理,得到满足一致性的设计洪水,其洪峰、最大24 h和最大72 h洪量均值,较原设计分别增大了 19.7%、14.5%和10.0%;建立了以防洪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动态规划进行求解.提出的适应性调度方案在20年、100年、1000年和5000年一遇设计洪水条件下,较水库现行设计方案最高洪水位分别降低了0.32、0.11、0.19和0.11 m.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耗能减震加层结构新体系,即利用旧有建筑顶层与加层结构之间的摩擦垫层并依靠在两结构各层连接点处增设的耗能阻尼器来吸收耗散能量的减振体系,在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过程中,首次建立了系统的结构模型,引入了一种新的库仓摩察力表达式并对影响体减振率的有关参数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一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计算,验证的这种加层减振做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振动台试验模型地基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动力相似关系的分析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种以锯末为主要成分,用于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的模型土。用循环单剪仪对原型土和设计的模型土分别进行了试验,得出了2者的动剪切模量比Gd/Gdm ax和阻尼比λ随动剪应变γd变化的关系曲线,对两种土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相似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模型土与原型土的动力特性具有较好的相似性。采用等效线性本构模型,给出了原型土和模型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对采用本文所设计的模型土进行振动台试验的动力相似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网壳结构的粘滞阻尼减振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将粘滞阻尼器引入网壳结构,针对网壳结构粘滞阻尼器减振系统,编制了有限元分析程序,并对网壳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振动控制分析和计算。作者设计制做了适合网壳结构的粘滞阻尼器,进行了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个球型网壳结构模型,并进行了粘滞阻尼器减振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相似文献   

13.
传统基于GIS的地震破坏程度估计模型,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性能差,评估效果不够理想,所以要设计基于大数据的地震多发区域破坏程度估计模型。塑造的模型体系结构由数据服务层、业务模型层、应用展现层构成。模型由基础数据控制模块、地震危险性模块、结构破坏性模块、损失评估模块、决策控制模块、文档控制模块五大功能结构构成,设计直接经济损失模块的逻辑流程和页面展示结果。模块采用随机权神经网络实现大数据环境下地震灾害破坏程度快速评估。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模型实现了大数据环境下地震多发区域破坏程度的有效评估,具有较高的评估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4.
袁金荣  陶红 《华南地震》1999,19(2):71-74
在深入分析非线性灰色模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诱发地震主震发生时间的预测软件,并通过大量实例验证了本模型用于预测主震发生时间的适用性以及本软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基于数据融合的地震预警网络系统在对地震进行预警时,需要分析大量的地震数据,存在地震预警偏差高和动态监测性能差的弊端,因此本论述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地震预警网络系统,采用SaaS技术设计系统总体架构,通过核心是STM32F103RET6单片机的地震监测传感器模块,采集地震波信息。系统采用多地区地震数据并发过滤接收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接收和处理。系统实现过程中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架构,基于Web页面的地震震波仿真显示模型,用浏览器中的High Chart JS软件模拟显示地震波形,给出了系统软件进行地震事件触发检测管理线程流程以及系统台站误触发判断实现流程。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系统能够准确的对地震发生作出预警,动态监测性能强。  相似文献   

16.
A model is designed and discussed for the popular growth of a bacterial culture which grows by using a single toxic substrate. The model is based upon an enzymatic reaction with irreversible inhibition by the substrate. The stationary state of the system is represented and the range of its stability against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is defined.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应急体系架构为基础,开展了基于协同理念的地震烈度协同评估模式、协同工作方式以及方法支撑等方面的研究,初步设计1套基于地震行业专家资源协同工作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模式,并实现了相应的原型系统。该原型系统自2016年初部署试运行以来,在数次破坏性地震的震后应急应用中得到不断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张文娟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4):1066-1071,1097
针对现有评估系统存在评估准确性低、耗时长以及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并设计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地震灾害人口伤亡评估系统。给出系统总体架构,结合移动通信大数据,设计震害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人口伤亡评估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硬件模块,完成地震灾害人口伤亡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统计。将第一次定位数据与经过震中烈度和当地人口密度系数修正后,得到的地震数据相比较,基于前后两次定位,若定位后数据不变,可以认定为受伤或者受困,甚至死亡,将第二次定位数据根据键-值的模式排列在表格之内,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运用线性回归的原理,构建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完成地震灾害人口伤亡评估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评估结果较为准确,与实际评估结果拟合度较高,且该系统评估时效性较好,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A long-term salt balance model is coupled with the small catchment water balance model presented in Part 1 of this series of papers. The salt balance model was designed as a simple robust, conceptually based model of the fundamental salt fluxes and stores in forested and cleared catchments. The model has four interdependent stores representing salt storage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the deep permanent saturated groundwater system, the near-stream perched groundwater system and in a ‘salt bulge’ just above the permanent water-table. The model has performed well in simulations carried out on Salmon and Wights, two small experimental catchments in south-west Western Australia. When applied to Wights catchment the salt balance model was able to predict the stream salinities prior to clearing of native forests, and the increased salinities after the clea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