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远古先民对于板页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从而揭示出板页岩矿对于古代文明发展进程所做的贡献。通过我国北方地区板页岩矿及主要考古遗址点的对应,笔者发现了板页岩作为一种全新的石玉器制作工具被古代先民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内蒙古、甘肃及辽宁地区的考古遗址点多有涉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分布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区域的齐家考古学文化先民们对于板页岩有独特的使用方式,而有迹象表明远古先民在使用板页岩作为加工工具已经出现了泛区域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化视点     
战国时期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民族。匈奴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初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地区。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望燕、赵、秦诸国。战国末年,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为匈奴所有,成为赵、燕、秦战国…  相似文献   

3.
基于GIMMS数据和MODIS数据反演1982~2011年内蒙古生长季NDVI,分析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内NDVI变化时空特征,探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30 a来内蒙古生长季平均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布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部分地区NDVI有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NDVI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相关,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近30 a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其中人类活动在西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南端草原区以及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促进植被生长,在内蒙古东北部草原区抑制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09,(5):42-42
据中国网报道,在世界的某些神秘海底或湖底隐藏着远古人类城市,这些远古建筑遗址孕藏着大量的人类历史信息。许多水下古城堙没于水下是由于数千年前地震、海啸或者其他自然灾难形成的。许多水下古城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或者这些远古遗址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下实现的。这些神秘的水下古城仍保留着许多秘密,它们的发现让科学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人类历史文明形成了许多置疑和思考。以下是美国新闻媒体列举的全球七大神秘水下古城。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湖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湖泊数量多,面积大,占内蒙古湖泊总面积的58%。近年来该地区湖泊趋于萎缩,但是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大型湖泊,缺乏对该地区湖泊整体,尤其是小型湖泊(<1 km2)的研究。通过利用Landsat系列(TM、ETM+、OLI)卫星数据,参照该地区湖泊图集、湖泊名录以及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分析了1986—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湖泊数量和面积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气候和人类活动资料,讨论湖泊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30 a呼伦贝尔地区湖泊显著萎缩,其中变化最为剧烈的是小型湖泊,新增5个,干涸19个,总面积减小超过30%。2000年前各类型湖泊面积均有增加,1998年降水量最大,湖泊面积相应达到峰值;2000—2010年湖泊面积呈萎缩趋势;2010年以后有所回升。将湖泊面积与气候条件(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及人为活动因子(放牧强度、原煤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湖泊面积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   总被引:63,自引:7,他引:56  
夏正楷  邓辉  武弘麟 《地理学报》2000,55(3):329-336
内蒙赤峰西拉木可流域属我国北方干旱-背地里我农牧交错带。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这时生态环境失调,沙化严重,人地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况。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8000 ̄3000aBP期间的全新世大暖期,该流域曾是我国史前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当时人类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剖析西拉木伦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将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人  相似文献   

7.
岫玉历史     
《西部资源》2015,(2):79
<正>1983年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距今1.2万年前的3件岫岩透闪石玉砍斫器,为迄今人类最早制作使用的玉制品。《中国古代玉器》一书载:"中国最早玉器出现于距今约7,5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内"、"作为岫岩玉的故乡,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古兴隆洼率先揭开了中国古玉文明的篇章。"岫岩玉远古开发利用的顶峰是在距今5,000至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被称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GIMMS NDVI以及MODIS NDVI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的植被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社会经济数据,以旗县为单位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1-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东部通辽市等地区,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锡林郭勒盟以及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②对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为气候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也对植被增加有一定显著影响;内蒙古西部降雨量的增加、围封禁牧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为驱动植被增加的主要因素;③对于植被显著减少区域,人类活动的作用略大于气候因素;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降雨减少以及近10年来部分旗县风速的增加是导致植被显著减少的重要气候因素;虽然人工造林、农作物播种面积会增加局部植被盖度,但在县域尺度不足以抵消干旱对植被生长的不利影响,反而会导致区域植被退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12):12-13
辽宁省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辽宁地区就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在营口大石桥南金牛山发现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在朝阳市喀左县发现的鸽子洞遗址及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距今5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总被引:40,自引:19,他引:40  
乌云娜  裴浩  白美兰 《中国沙漠》2002,22(3):292-297,T001,T002
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动态、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认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类过度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而其西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加速了自然沙漠化的进程,还进行了沙漠化有关概念的探讨,以利于沙漠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沙实践。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属矿产资源开发型省区,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而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金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1/2,它的可持续发展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环境、人口及能源目前已并列成为当代世界最突出的和急需解决的三太难题。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加,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整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是人们对一定的地理位置、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居民点所赋予的名称和开展社会交往的必要工具。在中国,“地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原师,掌四方之地名。”地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南极人类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渔业捕捞、旅游和探险等。随着活动强度的提升,脆弱的南极生态环境面临挑战。船舶作为主要载体和交通工具,其轨迹和密集度直接反映了南极地区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本研究利用AIS卫星获取的船舶轨迹数据,对2015年6月—2016年5月南极半岛地区的人类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活跃在南极半岛地区的船只约有426艘,其主要类型为货轮、渔船和客轮,船只长度主要分布在50—100 m。船舶活动的季节差异显著,南极旅游和科考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而渔船全年均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根据船舶轨迹的区域热度分析表明,南极半岛地区最热门的旅游景点是利马尔水道,而科考站船舶活跃度最高的国家为阿根廷,其次为智利,中国排在第7位。  相似文献   

14.
张靖  牛建明  同丽嘎  张雪峰 《中国沙漠》2013,33(6):1643-1653
沙漠化是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内蒙古乌审旗为研究区,在多种空间数据基础上,基于等级理论,使用多水平统计模型构建了从局地到区域的模型,揭示不同尺度的影响因素与该地区沙漠化的关系。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表明该地区1977—2007年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减缓并逆转;多水平统计模型分析表明,多尺度的驱动因素可以解释该地区近30年的沙漠化变化,特别是政策因素对该地区沙漠化逆转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乌审旗及类似地区沙漠化变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25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土地退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NOAA/AVHRR NDVI 为基础, 利用Sen 趋势度与Mann-Kendall 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 年到2006 年土地退化趋势,结合气候因子降雨,运用残差法模型评价了人类活动在工程区内土地退化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整体趋于减轻,即植被上升的区域大于下降的区域,13.00%的地区退化程度显著减轻,6.20%的地区退化程度显著加重。其中绝大多数省份的土地退化程度趋于减轻,尤以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最为明显,只有甘肃省土地退化程度明显趋于加重。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起显著正作用的占11.93%,显著负作用的为6.19%。这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降雨随时间的变化不显著,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相对较为微弱,植被显著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选择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第46个世界地球日校园宣传活动的主会场,这对于我校师生来说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宣传活动。我代表内蒙古工业大学向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更深  相似文献   

17.
中国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区环境演变与远古人类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区环境演变与远古人类文化研究ASTUDYONENVIRONMENTEVOLUTIONARYANDPALEOHUMANCULTUREINSOUTH-EASTLOESSPLATEAUOFCHIN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章 汾河...  相似文献   

18.
自远古以来,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生活和活动都是同一定时期内的相对海平面及其变化的结果有关的。从此观点出发,那些实际上是全球性的有关洪水泛滥的传说,可能正代表着公元前18000—6000年之间海平面常以大于10毫米/年的速率上升了近100米,使人类的聚居地逐渐向内陆后退这个事件的人类记忆残迹。  相似文献   

19.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中国正北方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洪荒的远古世界曾是那样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这里的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变迁起落恢宏,地下埋藏着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始,一直到第四纪人类的出现漫长时期非常丰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典型的有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腔肠动物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丰富多彩的化石;植物化石以高等植物为主,其中部分植物的枝叶、花、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08,(3):59-59
匈奴在秦朝建立之初,仍辖战国时期活动范围。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它的管辖之内。匈奴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单于庭,于现今阴山地区。公元前214年匈奴败于秦后,北退700公里,放弃了鄂尔多斯高原和乌加河河套地区,主要活动在阴山山脉及其以北地区,以秦长城与中原地区为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