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技术的诞生使分子生物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海洋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工业用纯化学品的研制、海洋生物疗法的发展、生物污损防除及有关问题的研究等,都已展现出诱人前景。在过去10几年中,上述领域的发展已达到实用化。 目前,具有药物活性的新海洋化合物正与日俱增。虽然一些药物公司提供的开发资助非常微薄,但是,这对于研制治疗人类和家畜疾病,毕竟是一种创举。除了药物之外,由美国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和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还联合研制出了海草抑制  相似文献   

2.
《海洋科学》2015,(3):41
<正>《海洋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本刊以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际、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及时、快速报道海洋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新工艺,对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予以优先报道。主要刊载内容有: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水产养殖、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仪器研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学术讨论和争鸣,学术动态以及新产品介绍(有偿刊登)等。  相似文献   

3.
《海洋科学》2012,(1):22
《海洋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本刊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及时、快速报道海洋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新工艺及新进展等,对重大科研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特别予以优先报道。主要刊载内容有:海洋生物、海洋水产生产、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仪器研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学术讨论和争鸣、学术动态以及新产品介绍(有偿刊登)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现已进入了不惑之年。40年来,海洋研究所由一个不足30名职工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发展成为拥有1100名职工,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研究机构,研究海区也由以黄、渤、东海为主,扩大到邻近大洋。共发表论文报告220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70多部,编汇各种专业图集20多册、图件3000多项,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做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国家、部委、中国科学院、省、市级奖励140多项次。现将海洋所历年来获奖励的成果公诸于世。  相似文献   

5.
国家海洋局海洋仪器研究所自一九八三年八月一日起,更名为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原海洋仪器研究所系在一九六五年成立,该所自成立以来,对所承担的海洋仪器研制、以及小批量生产和标准计量鉴定等工作,都获得一定成绩,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贡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海洋工作也将从传统的海洋学研究改向海洋开发  相似文献   

6.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2020,51(4):695-704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化学利用以及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1950—1990年,系统获得了渤黄东海重要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发现了黄东海溶解氧存在最大值系冬季保持而来;构建了大型海藻经济组分提取的系统化方案,奠定了世界最大规模海藻化学工业的基础;系统开拓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1990—202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研究全面与国际接轨,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特别是微痕量无机/有机组分的分布迁移转化特征及机制,提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系统思路;研制成功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肾衰新海洋药物,发现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活性物质,在应用海洋化学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海洋科学发展史上,开尔文机械式潮汐推算机的出现,堪称是海洋仪器中机械文明的典范,在潮汐预报方面整整统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由于我国未曾引进与研究,本文对其原理与应用效果作了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海洋生物技术是开发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基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纷纷制定各自的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其中,欧洲2010年发布的"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新的远景与战略"行动报告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新、最全和最详细的区域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之一。本研究结合这一行动报告,对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优先方向、政策建议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优势与挑战,提出了我国今后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宗国先生有恙,本想“五一”节后探望,可他却走了,令我茫然,现也想不起来,哪一日是我们最后见面的纪念。这位一生与海洋生物结伴,皓首穷经、孜孜不倦的老人,象深海般的寂静,悄悄地退场,没带走什么,留下的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 黄宗国研究员是我国海洋污损生物研究的奠基人,1958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65年来,始终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什么点燃了其探索海洋生物之梦?老先生不善言辞,但善于将所知典藏于书籍中。光阴荏苒,天道酬勤,不懈努力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一生编著了几十册专著。为了摸清中国海洋污损生物的“家底”,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已遍布我国的海岸线,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寒来暑往,最终完成我国42个港湾的海洋污损生物调查。 中华白海豚是厦门唯一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生活在海边的厦门人与中华白海豚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与人类太“亲近”的缘故,中华白海豚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特别明显。自上世纪80年代起,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急剧减少,就有这样一位老者敏锐地意识到应该保护中华白海豚,延缓其灭绝应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初,在黄宗国的倡议和主持下,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合作拉开了序幕;1995年,黄宗国撰写了《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随后,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进入论证阶段;1997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2000年,国务院批准组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当我们驻足于微风拂袖的岸边,注目水中嬉戏的中华白海豚时,是否会想到,如果当初没开展保护,我们今天还有可能偶遇这一可爱小精灵吗?不要忘了黄宗国是保护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厦门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第一人,也不要忘了这位老者是如何以自身的行动践行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地球约50%的净初级生产力,提供了全球生态系统约三份之二的服务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何保护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首先得从了解中国有多少种海洋生物物种做起,黄宗国研究员是第一位告诉我们中国有多少海洋物种的学者。上世纪80年代末,黄宗国研究员将自已的科学研究向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拓展,组织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在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海洋生物书籍、资料、文献等梳理的基础上,主编了《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该书在中国首次总结了当时中国已知海洋生物20 278种,同年国务院白皮书使用了这一数据,向世界公布了中国海洋物种数。尔后,黄宗国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增订版)》(2008)、《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上册)》(2012)、《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下册)》(2012)等十一部书又纷纷面世,至2012年,中国海域记录的海洋生物共59门28 733种。 黄宗国、林茂和王春光三位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在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帮助下已顺利出版。该丛书更新了中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家底”(29 000余种),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海洋生物各层次和组分的多样性,内容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拓宽和加深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将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进步和发展,是一部集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典籍。丛书的出版也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一项前瞻性成果,将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话语权。对支撑学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宗国研究员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开拓者。如果今天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是我们的科研前辈筚路蓝缕,接续奋进,方能实现,那在廖若星辰的杰出海洋生物专家中,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群具有远见卓识的海洋科学家订立了共同的目标,经过积极争取和周密筹备,1979年7月29日,中国海洋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大连召开,中国海洋学会肩负着“弘扬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知识、推进海洋事业”的使命诞生了。在建国60周年的今天,中国海洋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是一部崭新而又厚重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9,(3):24-25
2009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的海洋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片蓝色的国土上,各行各业的人们用共同的努力书写了一段段辉煌傲世的传奇。作为海洋事业的宣传者,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历史的经典时刻铭刻进更多人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的海洋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片蓝色的国土上,各行各业的人们用共同的努力书写了一段段辉煌傲世的传奇。作为海洋事业的宣传者,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历史的经典时刻铭刻进更多人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14.
王凡 《海洋与湖沼》2020,51(4):663-663
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2020年,海洋研究所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来,研究所从最初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不断发展壮大,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一代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成长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之一。70年来,海洋研究所不断引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在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以及深海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取得1900余项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14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400余篇),出版专著近300部;授权专利1100余件;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78项。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与展望     
数学系创建于1977年。在完成全院各专业的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在常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生物数学等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分支中取得了一批成果,并结合海浪、海流、潮汐、海洋工程、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及水产科学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孙晓燕  李希彬 《海洋科学》2016,40(2):110-117
为了解近10年来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主题, 作者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研究手段, 对主要海洋核心刊物在2004~2008和2009~2013年两个阶段共10年间发表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分析和对比结果发现, 海洋生物、海洋水产养殖、海洋沉积环境和海洋环境污染这4个研究主题始终是10 年来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 新阶段也出现了海洋灾害、海洋权益等新研究主题。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紧跟形势发展, 研究主题逐渐明确, 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展, 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形势下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文章论述了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紧迫性和资源优势。简述了我国近几十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发展现状,并结合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行业用海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用海管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与展望     
数学系创建于1977年。在完成全院各专业的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在常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生物数学等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分支中取得了一批成果,并结合海浪、海流、潮汐、海洋工程、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及水产科学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自1979年至1983年的四年中,  相似文献   

20.
海洋具有生态系统范围广大、结构和功能复杂多样的特点,表明海洋物种可能多于陆地物种;但由于人类对海洋中生物种类和分布所知甚少,使得海洋生物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因此编目和发现新的海洋生物已成为全球的热潮。在我国,随着海洋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对于可靠的海洋生物种类多样性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系统性,因此,在908专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进行总结和编研,既是海洋生物基础研究自身的需要,也是开展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估、保护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