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价值判断,注重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方法运用、问题解决,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目前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正在探索将地理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轻过程向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转变的方法。本文以“河流地貌”单元学习为例,从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制定、评价内容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解释四个维度,讨论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程健  许冀豫  孙源成 《地理教学》2021,(19):10-14,25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课堂教学实现转型,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更需要微观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行为观察法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范式难以适应核心素养课堂转型的新要求.本文对CPUP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教学行为对、教学行为链、素养评价3个维度量化观察模型,并融入教学情境对核心素养课堂进行整体分析,以三节地理示范课为案例,全面解析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行为特点.以期拓展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新视角,为改进地理课堂教学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文芬 《地理教学》2022,(11):30-33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学校是灾害教育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是灾害教育的主要抓手。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教育缺少沉浸式体验。本文将核心素养与灾害教育相融合,为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目标素养化、问题情境化、思维结构化、教学主题化、演练体验化、评价多元化等策略使学生知觉、身体和环境相统一,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01-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师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研究成果聚焦于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地理教师行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并存在缺乏实证研究的问题.未来地理教师研究需重视地理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测查、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乡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以及加强地理教师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与传统教育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指出教师在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和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角色、更新观念、终身学习、利用资源等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导  陈实 《地理教学》2023,(23):4-10
问题式教学是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倡议,地理教师需要了解与之对应的问题式教学能力的概念及构成。本研究取样于深圳市高中地理教师的问题式教学课堂,对授课教师展开深度访谈后,利用NVivo11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并分析访谈结果,最后梳理归纳了高中地理教师问题式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素内容、发展现状及不同教师的因素分布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规划、落实、评价等五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地理课堂中有效运用地理学习主题的方法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开展教学,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初中地理教材和大学地理教材、地理学著作两类图书对地形特征表述的异同点,总结归纳地形特征学习主题的教学方法,设计地形特征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地理教学中有关深度学习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年发文量变化趋势分析、高频关键词排序及分析、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地理教学中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效评价、课堂教学策略与组织构架、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论证三个领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关系、教师地理教学与学生地理学习之间桥梁的有效搭建、课堂学习的成效评价等是未来研究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地理教学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性,以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为例,分析地理教学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情况,并从教材挖掘、课堂运用、教师意识等方面提出教学策略,以期通过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理教学,更好地传播可持续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地理示意图是地理图像系统中的重要图像类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学会运用地理示意图以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南宁市第三中学部分学生的地理示意图学习能力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学生课堂提问的表现以及作业、考试、答疑、访谈的反馈,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高中生地理示意图的学习能力障碍,并借助评价指标体系从读图、绘图、用图等方面探讨地理示意图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胜滨 《地理教学》2013,(18):35-37
正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特定的场域中,由互动目的、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载体等要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互动构成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效果。如何促进师生互动,提升其有效性,是一线教师困惑和关注的话题。笔者将从课堂师生互动观察与评价、高效互动模式构建和有效互动策略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地理等级考的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立足等级考复习,重组教材,以“新疆农业开发”为主题,依托案例,分析新疆农业开发的条件、问题及方向,借助市西中学思维广场教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区域分析的方法,提高了区域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3.
“信息”在信息论中指的是用符号传递的接受者预先并不知道的报道和内容,而“地理信息”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用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各种影像、图片、文字、声音等地理材料。“有效利用”指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使地理信息材料发挥效能,实现地理课堂教学预期目的的过程,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利用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地理课堂信息有效利用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创设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是一种着力于培育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指向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思维发展活动。本节课选择浙江塘栖作为区域背景,由浅入深地分析材料,建立合作探究式课堂。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行为动词,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新课标学科课程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三新”背景下,地理教师的工作目标不应限于教授地理学科知识,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气温和降水”为例,提出“三关注”策略,即关注情境问题、关注过程体验、关注课堂生成,并基于此探索了引导学生培养和应用综合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创设有益情境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考虑的事情.教学情境贵在真实、重在提升、妙在实践,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将真实社会浓缩在课堂之内,利用有限的资料与空间,迸发学生无限想象.本文对情境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展开分析,以教学案例为依托,总结地理课堂利用情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董锡 《地理教学》2022,(5):34-36
“双减”背景下,需要塑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本文以“发展与合作”为例,从解读课标、创设情境、设计核心问题和学生活动、培养核心素养、情境命题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塑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广泛涉及地理课程设计与实施、地理素养培养、地理教学策略与方法、地理教学媒体、地理作业设计与评价、地理试题评析、地理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未来地理教育研究应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高中地理课标修订研究、地理教科书分析研究、地理教学策略研究和地理教育测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地理教师教育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地理教师的重任。当前,高校地理教师教育课堂存在目标定位不明、课程实施割裂、教学方式单一、评价缺乏创新等育人困境,地理师范生培养出现难以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范生内生动力缺失、反思改进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立足高校、中学两个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关键场域,通过构建地理教师教育“课程群”,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方面探索“双线”育人路径,促进高师地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研素养是终身学习型人才的必备品质。文章基于微课题“潘帕斯牧牛业存疑”的课堂实践、评价、反思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以科研素养为导向的地理课堂微课题设计和实施策略:问题设计应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推进核心问题的解决;问题研究要突出对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体现对研究方法的指导,渗透研究精神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