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喀斯特与洞穴合作研究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1995 ̄1998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之一。通过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在这3年中的合作与交流,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旅游洞穴的管理、保护、客源与市场分析等几方面,对斯洛文尼亚与中国的云南省两者的洞穴旅游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国云南省的洞穴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旅游洞穴资源,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而斯洛  相似文献   

2.
西安及其毗邻地区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对该区域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该文利用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旅游市场的抽样调查资料和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运动模式、路径、结点、结点层次、域面和扩散6方面对其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进行剖析,得出西安及其毗邻地区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5个特点:1)国内省外游客运动遵循辐聚一基营模式,市场分布遵循距离衰减规律;2)自然旅游资源的客源比重随距离衰减的速度比人文旅游资源快,该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垄断性;3)西安市客源吸引半径大而稳定;4)近距离范围内结点数量少,层次低,客源市场区位不佳;5)游客集中度降低,客源市场发展呈现波状圈层式增长演变规律。以此为依据,提出该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应通过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来改善不良的市场区位,在保证中等距离客源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克服距离阻力,促进远距离客源市场份额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论述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并从客源市场、旅游活动、基础建设、宣传促销几个方面探讨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资源原生多样,成景岩石种类繁多,面积大、分布广,由于聚居多元民族,历史文化多元、前进轨迹多元、遗留习俗多元,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西部进行旅游开发,就必须对西部主体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析表明,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垄断性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统计的6类74种旅游资源;丝绸之路、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西安兵马俑、喜马拉雅山等,不仅是世界级精品,而且是极品。据初步评价,西部地区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大约是其资源总量的1 7,西部大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云南—斯洛文尼亚洞穴旅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与洞穴合作研究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1995~1998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之一.通过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在这3年中的合作与交流,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旅游洞穴的管理、保护、客源与市场分析等几方面,对斯洛文尼亚与中国的云南省两者的洞穴旅游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国云南省的洞穴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旅游洞穴资源,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而斯洛文尼亚的洞穴旅游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和良好的旅游洞穴管理水平,已进入一个十分成熟的发展阶段,但“空间替代竞争”现象同样存在于两国的洞穴旅游业中.对于正处于起步和发展中的云南洞穴旅游业,斯洛文尼亚在洞穴旅游的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并从客源市场、旅游活动基础建设?宣传促销几个方面探讨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西部旅游资源的赋存环境及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资源原生多样,成景岩石各类繁多,面积大,分布广,由于 居多元民族,历史文化多元,前进轨迹多元,遗留习俗多元,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西部进行旅游开发,就必须对西部主体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析表明,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垄断性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统计的6类74种旅游资源。丝绸之路,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西安兵马俑,喜马拉雅山等,不仅是世界级精品,而且是极品,据初步评价,西部地区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大约是其资源总量的1/7,西部大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境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2002年境外游客人数为97.68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7亿美元。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因而认真分析研究山东省境外客源市场,对建立合理的客源市场结构、开拓山东省境外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山东旅游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山东省境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变化结构、时间变化结构、旅游目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为今后发展山东省境外旅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城地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样,人文景观具有古老性、多元性和密集性特点。本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潜在客源市场广阔,为进一步开发该区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根据该区的交通条件。经济能力及各景点的质量水平,作者认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1)开发与关羽有关的旅游景点;2)开发舜都蒲坂古城旅游;3)开发黄河游。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吴媛媛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18,38(9):1491-1498
基于中国地级单元2005~2015年旅游经济及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运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为正,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三大经济区以及闽东沿海地区内,低低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及东北北部地区。②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不断减小,旅游外汇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在东南-西北和东-西方向上空间差异最大。③ 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条件、信息化程度共同影响着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及相对发展度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7—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49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49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整体处于协调状态,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多数长期处于中度协调状态;②从空间演变趋势看,耦合协调度区域分异和变化程度均较明显,东西方向上由“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而南北方向上由“U”型逐步演变为“L”型格局,其中,中亚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最低,其次是南亚地区,东亚、东南亚、中东欧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③各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耦合协调类型分为两类——同步型和旅游服务出口滞后型;其中,以旅游服务出口滞后型数量最多,占比高达87.7%,而同步型国家主要分布在东亚和西亚地区,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至2015年该类型国家主要为中国、泰国、新加坡、卡塔尔、塞浦路斯、阿联酋等。  相似文献   

12.
费希杰 《热带地理》2000,20(1):67-71
介绍了旨在彻底解决阿拉伯世界缺水问题的五大工程构想,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这些工程的可行性,尤其是的这此工程与阿以和谈、解除对伊制裁等世人瞩目的国际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干旱缺水乃是阿拉伯国家的自然条件中最大的不利因素,文中介绍的这些调水构想实际上构成了阿拉伯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一个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3.
全球旅游11强(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为提高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效果,该文运用定量评价法对全球旅游11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美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最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次之(强);德国、中国、英国较强;加拿大、墨西哥、奥地利、希腊相对较弱。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居全球第六位,但与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4.
赵多平  孙根年 《地理科学》2017,37(12):1815-1822
以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为例,提出了入境旅游与贸易互动机理与路径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入境旅游与贸易的微观互动机理与路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旅游与贸易互动路径假设均在1%或5%的置信水平上得到了验证,即关系链接对知识关联有正向路径影响,商贸关联对知识关联和广告效应有正向路径影响,信息传播对广告效应有正向路径影响。商贸关联、广告效应以及知识关联对商贸行为有正向路径影响。主要存在商贸关联引发商贸行为的直接路径和两条间接路径关系:关系链接→知识关联→商贸行为和信息传播→广告效应→商贸行为。旅游与贸易的互动机理来看,文化关联拉近了心理感知距离,通过旅游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商贸关系,增加了贸易便利性、削减交易成本、消除商务距离、培育合作商机、构建商业纽带,开启了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的提升,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贸易的增长提高了旅游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拉近了感知距离,消除了旅游成本,构建了中介关联,增加了更多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15.
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莉 《热带地理》2005,25(2):181-184
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加快两部边境旅游的发展,对推动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振兴西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国际经贸合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周边国家国际旅游发展特征及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海  朱晓华  蒋文燕 《地理研究》2007,26(6):1285-1294
基于地缘因素,根据国际旅游组织提供的权威资料,以中国为中心参照物,将中国与日本、韩国等18个邻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定量对比分析了19个国家国际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家战略利益思考,揭示了中国在发展入境旅游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在19国中位居第一,年均所在国旅游花费在19国中位居第二,出境旅游人数位居第三,三者在总体上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趋势,中国在各国中增长幅度最大;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中国年均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入境旅游花费远低于日本、韩国与泰国;中国入境旅游花费占GDP份额在各国中位居第八,总体上呈现出递减趋势;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位居第三,在他国旅游花费位居第二。进而指出日本、韩国、泰国已成为中国发展与开拓亚太(东盟、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入境旅游市场所面临的三大主要竞争对手。最后,还探讨性地提出了当前以"惠邻"、"睦邻"、"安邻"为核心的我国参与周边区域国际旅游合作的国家战略选择模式,认为我国应将发展国际旅游作为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与优先纽带,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予以积极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联合国多维贫困指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贫困国家经济数据,构建了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8-2017年间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①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的耦合协调现状不容乐观,基本都处于失调或接近失调状态,但从时间发展来看,有向协调方向缓慢发展的趋势,且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在缓慢缩小;②从耦合协调类型上看,大部分贫困国家为经济滞后型,其余为旅游—经济同步型,尚无旅游滞后型;③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呈现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非洲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相对最低,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好,东南亚地区则呈现局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新疆幅员广阔,深居内陆,自然复杂,人文多样,是中国旅游资源特丰区。通过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专家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实地考察,对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度、类型、功能、地域结构给出了新评价,确认它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后备基地。从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毗邻八国的特殊区位,以及世界旅游重心东移,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向内陆推进的多维多元化出发,提出了树立超前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深层次,高品位,多元化开发新疆旅游资源的新方略。即确立发展大旅游业的战略观念构建“引爆工程”、“转动效应”的特种旅游、专题旅游和常规旅游项目,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发展以航空运输为主体的综合运输网络,强化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富有特色功能、具有国际意义的国家级旅游地域新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9.
利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流质指数、空间一致性系数和二维矩阵等方法,定量比较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8个主要国家旅游资源丰度,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以及旅游资源分布与入境旅游发展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差异。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旅游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显著,正形成两极分化突出的格局,中西欧国家最优,中亚国家最弱,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也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旅游资源资源分布与入境旅游发展质量,呈现较明显的弱协调性,旅游资源集聚具有较明显的国际旅游导向性,两者发生错位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二。空间一致性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亚洲相对较好,中西欧次之,东欧最弱。为推进沿线国际旅游合作,提出如下建议:坚定“互联互通、平等包容和合作共赢”发展理念,成立国际旅游合作联盟,督促与落实相关战略部署与重点项目;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国家间旅游合作一体化水平和协同发展程度;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世界级旅游线路与旅游资源品牌,着力提升国际旅游发展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Studies of migration patterns in national peripheries of countries do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population groups in these region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spatial patterns of Arab and Jewish populations in Israel's national periphery. The migration trends of Arabs and Jews in the northern national periphery (the Galilee)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outhern national periphery (the Negev). The Arab and Jewish populations within these areas show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migration: in both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peripheries, Jews tend to migrate from the periphery to the core, while Arabs tend to migrate within the periphery. These differences increase the ratio of Arabs to Jews in both regio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examine subregions and subgroups when studying migra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