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本文用细化了的重力和地形综合数学模型、双层锯齿形计算模板、给定区域方差—协方差函数的最小二乘配置小区域内插和精度限定等精算重力异常场值的方法,以不低于±2.4×10~(-5)ms~(-2)和±2.9×10~(-5)ms~(-2)的精度,分别获得了滇西试验场区(99°E~102°E,24°N~27°N)最新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展布图。依该区地震分布与重力场变异特征的对比研究,将下关—洱源—剑川一线划为7~7.5级地震潜在源区,永胜—大姚北划为6.5—7级地震潜在源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震波速结构提供的地壳模型,本文选择了△g布—△(?)_(20′× 20′)和△(?)_(30′×30′)—△(?)_(1°×1°)两个深度层的剩余布格异常,从纵、横向变化特征探讨了它们的地质构造意义,对壳内深部构造分区作了划分。提出了研究区域内存在“安康—南漳北西西向深部构造带”和“保康—宜都近南北向深部构造带”,并赋以中强震地震带涵义,推测是深达“硅镁层”内的“壳内断裂带”。并从震源深度变化与地震震中分布介述了异常与地震的相依性,指出地壳内波浪形构造的斜坡往往是剩余布格异常变化特征带、区,是发生地震的主要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地震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记录,详述了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圈定出九、八、七各烈度区的范围,重新测定了宏观地震参数(震中位置;北纬29°41′,东径108°45′;震中烈度;九度;震源深度:8公里左右;震级:6.4;震源破裂:长20余公里,走向北西310°—345°,倾向北东,倾角约60°,左旋水平位移,向北北西仰起,朝南东倾伏)。对其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北东30°—40°延伸的黄金洞断裂和黔江断裂为控震构造,北西310°—345°的破裂带则起着发震构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与断裂带的展布关系,并重点利用苏海图-平罗-鄂托克旗实测剖面,计算得到较为精细的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简称GH)图像。剖面结果分析表明:1)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均对应GH等值线的条带或切分局部区,这些部位一般显示强变形特征,如巴彦乌拉山山前断裂(F1)或阿拉善块体东南边界与约10 km宽、延伸约30 km深的西倾高GH变化带一致| 2) 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磴口-本井断裂(F3),但受F3控制|3) 银川-平罗断裂(F6)为平罗8.0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深度约15 km。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6年以来南疆相对重力和绝对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南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20-01-19伽师MS6.4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区域构造关系密切,沿柯坪断裂形成多个局部重力异常区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反映出2016~2020年该断裂活动引起显著的地表重力场变化;2)与伽师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经历了“重力正异常区-四象限特征及沿柯坪断裂的重力高梯度带-反向变化发震”的演化过程;3)重力场累积变化和差分变化图像均反映出伽师地震前出现显著的重力异常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四象限中心和零等值线拐弯附近;4)重力场动态演化较好地反映出伽师MS6.4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中期前兆现象,基于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伽师MS6.4地震前进行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强震地点判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长江三峡及其周缘地区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值精算的方法、精度及其实际结果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探讨了该区重力异常场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与深部构造环境、地震活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类乌齐-玉树-玛多剖面重力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对跨断裂带的重力剖面测线进行了相对重力联测,对观测结果作了大气改正、极移改正、漂移改正,经平差计算后,获取了该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结合该区1″×1″的ASTER GDEM(2009)地形数字模型,对自由空气异常作了曲率改正、平板改正及高精度的地形改正,得到该探测剖面的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分析结果表明:从布格异常的陡变区可初步推断出与地质研究结果一致的断裂构造的位置;在玉树附近沿剖面往东北向出现地壳基底抬升现象,并在清水河附近幅度达到最大,初步推断为印度地壳的俯冲下插对青藏高原东缘的抬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高程资料,采用爱里——海斯坎宁(Airy-Heiskenen)的理论模式,计算和绘制了宁夏及其邻区的均衡重力异常图。其特征为:宁夏北部地区有一个负均衡异常区,南部有三个正均衡重力异常区及一个接近零的负均衡重力异常区;中部的卫宁地区是接近零的负均衡重力异常区。结合大地测量资料的分析认为,宁夏地区的地震活动在空间上与上述异常区的展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三度体直角座标向上延拓法计算了湖北及邻区的深部布格重力异常,结合地壳厚度分析了异常分布与深部构造的相关性。最后,对东部梯度带、深断裂、地震活动与重力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蒙古中部106°E附近布设一条南北走向的重力剖面,首次获得该地区精确的实测重力值,经过数据预处理和改正计算,得到剖面重力异常结果。分析表明,剖面自由空气异常和地形有很强的相关性|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变化总体较为平缓,只在戈壁-阿尔泰-曼达尔戈壁加里东区带(GAB)和哈拉加里东区带(HRB)附近发生相对较快的变化,推测这两个区域可能存在较明显的深部构造变化|在蒙古-鄂霍兹克造山带附近,并未发现与板块缝合带相对应的重力异常变化|剖面均衡重力异常以负值为主,多数地区地壳未达到重力均衡状态,剖面附近地震活动和均衡重力异常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研究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11.
根据川西(北纬27~36°东经100~107°)的最新完全布格重力异常,以18个人工测深点为控制,并考虑浅层地质物理资料,对莫氏面进行三维重力反演。采用的方法是在空间域中以平板公式反演给出初值;在频率域中以parker公式正演逼近,将其结果与人工测深值相比,个别最大差值不超过3km。以此绘制了莫氏面等值线图。最后讨论了莫氏面的分布特征与深部构造的关系,地震的空间分布与深大断裂的关系。指出地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带的交叉部位,活动断裂走向的突变点,活动断裂的端点部位及弧形断裂的曲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八十年代以来宁夏几次中强地震前的重力异常资料。识别异常的标志是,以幅值大于2mσ为依据。重力异常形态有正也有负;异常空间展布范围一般局限在距震中60km的区域内,该区出现较强的垂直差异运动,显示异常的重力测段多分布在地震烈度衰减较慢的一侧;异常持续时间约为几个月至一年半,而且近离震中区的重力测段比远离震中区的测段异常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其中有的异常是地震前就有所察觉并据此提过内部试报意见。  相似文献   

13.
1982年4月14日海原发生了5.5级地震,震中位于宁夏海原县蒿川乡(北纬36°07′,东经105°06′)。震中区北西方向横跨海原断裂带(1920年该区发生过海原8.5级大震)的重力测线(海原—西吉—静宁),从1980年开始出现异常,其最大变化量为±150微伽,变化幅度超过2-3倍均方差。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WDM—89地球重力模型(完整到180阶)的位系数计算了南北构造带中段的30—50阶、50—100阶、100—150阶、150—180阶及2—180阶卫星重力异常,并探讨了该区的壳幔结构。结果表明,该区上地幔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低密度区。若尔盖和雅江一带有两个底部相连的高密度地幔块体。该区壳幔结构不但横向很不均匀,而且纵向也极为复杂。据此对区域岩石圈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滇西南地区处于三江构造带,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为进一步摸清其断裂构造格局、深部构造特征,利用多年来在研究区及周缘完成的各类勘探资料,以研究区的重力、航磁数据为主,结合相关资料,开展重力、航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解释,分析提取反映研究区深大断裂的重磁异常信息,提取反映莫霍面的异常信息并反演其起伏形态.基于以上研究,对主要断裂带深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区内典型金属成矿与断裂构造格架及剩余异常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成矿规律进而综合讨论了其成矿远景,为研究区典型金属矿产战略调查和进一步勘探选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三河-平谷地震区浅层构造背景、地震孕育机理及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利用高精度重力异常数据,采用基于块体生长模式的重力三维反演算法对地震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进行反演,并通过模拟试算验证基于块体生长模式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显示,三河-平谷8.0级地震位于大兴重力局部高、三河-马坊重力局部高与大厂重力低之间的交汇过渡低值区域。研究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明显受NE向夏垫断裂控制,断裂两侧密度差异明显且向下延伸约10 km,推测发震部位深约10 km。  相似文献   

17.
用卫星测高和船测重力资料联合反演海洋重力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多颗卫星最新测高资料联合解算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和中国近海船测重力异常数据,采用3种方法 (Stokes公式逆运算法、垂线偏差法、最小二乘配置法)分别计算了中国近海及其邻域(0°~40°N,105°~145°E)2′× 2′重力异常,重点对3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底地形起伏较为强烈的南 海盆地,与船测重力异常比较,最小二乘配置法(LSC)计算精度较高,达到11.2×10-5ms-2。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用二度体正、反演法计算了东经120°以西的山东地区莫霍面深度,给出了认为比较可信的鲁中南地区奠霍面等深度图。在对比了本区地壳构造、地势、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构造和地震之间的关系之后,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关联现象。如环山地震带的存在,地震发生在地幔相对隆起区内部及其边缘,地震强度的分布与地幔隆起的幅度有对应关系,而地幔相对隆起区对应着地势上的相对低洼和中新生代的张性断陷盆地。用相对均衡异常计算方法,初步检验了莒县—郯城地幔局部隆起带处于正均衡异常状态。指出:地震与地幔的隆起作用有关,其强度与场所取决于地幔隆起作用的强度或隆起速度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19.
骊山北缘山前断层是渭河盆地东部一条具重要地震地质意义的活断层,第四纪以来活动标志明显。断层一带的断错地貌显示,该断层以引张倾滑兼反扭活动为特征;断层泥中石英碎屑的SEM形貌特征显示,断层粘滑活动标志显著;断面擦痕电算结果显示,断裂带引张构造应力场格局为:σ~1—NE64°∠12°,σ_2—NE20°∠74°,σ_3—SE154°∠2°;冲沟裂点的实测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该断层可能有过七次以上的快速活动;陡坎扩散方程计算和热释光测年确定出了该断层距今12万年左右的一次强烈活动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4~2017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07-15广西南丹MS4.0地震的关系,并结合GPS观测数据与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探讨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1)南丹MS4.0地震前后,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关系密切,反映沿控震断裂在2014~2017年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2)差分重力图像表明,南丹MS4.0地震前重力变化为“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重力异常→重力反向变化发震”的过程;3)重力变化与GPS 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表明,南丹MS4.0地震位于重力四象限分布中心部位及面压缩峰值附近,证明重力场和形变场动态变化对中强地震地点预测具有指示意义;4)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变化最剧烈地区,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位于莫霍面等深线强烈变化地段、ML3.0地震围空区、沿主断裂存在的低b值异常区。结合地震活动图像、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