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衢州位于中亚热带,栽培柑桔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好。近年来,柑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9年种植面积达15.76万亩,为1980年的4.3倍。但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很大,如1988年遭受高温干旱,柑桔总产量只有1987年的61%。而获得大丰收的1989年,总产量为1988年的3倍,远远超出事先估计,出现了卖桔难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种植柑桔的积极性。所以开展柑桔产量预报,可为有关部门安排销售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2.
热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柑桔产区农业气象灾害之一。80年代以来,晚春~初夏多次发生异常高温。本文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和柑桔产量,结合开花、座果观测,初步分析了异常高温导致温州蜜柑落花落果的气象指标,为柑桔热害的预报及其防御提供依据。一、柑桔异常高温天气气候背景柑桔开花到幼果期正值春末初夏,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大陆高压主要在长江以北活动,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增强,夏季风日益强盛,影响范围日渐扩大,江南天气多变,同时,气温在波动中升高,且升温过程起伏很大,有的年份还会发生异常高温。80年代以来,这种异常高温天气出现机率有所升高,而此时正值温州蜜柑开花和第一次生理落果期,是影响柑桔座果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2003年桂东出现了历年少有的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与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稳定控制等因素有关,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高压带停滞不动是一个直接影响高温天气出现的重要因素,做好副热带高压位置的预测是做好高温天气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桂东盛夏异常高温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飞燕  欧坚莲 《广西气象》2004,25(B12):46-48,70
2003年桂东出现了历年少有的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与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稳定控制等因素有关,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高压带停滞不动是一个直接影响高温天气出现的重要因素,做好副热带高压位置的预测是做好高温天气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镇江地区高温气候特征分析及一次连续性高温天气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琼  郭煜  周勍  朱海涛  钱鹏 《气象科学》2017,37(1):134-140
本文利用镇江1961—2013年的观测资料以及2.5°×2.5°的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在分析镇江地区高温气候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2013年的连续性高温天气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镇江夏季高温日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突变点为2000年,突变后2001—2013年比1961—2000年的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幅近9 d;镇江地区的高温日数存在3~4 a,6 a,9~13 a,19~27 a的周期,2000年后的准3 a周期稳定存在;强盛且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及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垂直环流的下沉增温,是2013年8月4—18日连续高温产生的重要原因;温度平流和垂直加热对持续性高温天气起积极作用,非绝热加热为负值;连续高温期间海上台风路径偏西偏南,中高纬无明显冷空气活动且2013年梅雨结束时间较早,都为镇江地区出现连续性高温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柑桔果树(下面通称柑桔)是亚热带、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冬季低温是柑桔地理分布的限制因子。目前,柑桔的分布北限已达45°N(苏联克拉斯诺达尔),南限达41°S(新西兰北岛),南北跨86个纬度,最低的在海平面以下200米(以色列德格尼亚),最高处达2,600米(中国四川省巴塘县),在这个广大的空间内,都有柑桔果树的栽培或分布。据1979—1980年度统计,美国(1,496万吨)、巴西(966万吨)、日本(431万吨)三国所产柑桔约占全球一半。柑桔产量在各大洲的分布,以拉丁美洲最多,占30%;北美洲其次,为27%;亚洲第三,占22%;欧洲第四,占12%;非洲和大洋洲较少,各占8%和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9—1980年度统计,我国(包括台湾省)的柑桔产量为138.5万吨,居世界第九位,而目前我国柑桔的栽培面积,仅次于美国和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1961—2008年48年逐站、逐日最高气温≥30℃资料进行统计,并对青海省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造成青海省高温天气的环流特点。结果表明:在100hPa高空图上,高温天气出现在南压高压为中部型和西部型两种环流背景下;在500hPa高空图上,高温天气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内,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  相似文献   

8.
2021年秋季江西出现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多项气温指标创历史同期新高,10月1—5日全省仍出现20站次危险性高温天气。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MICAPS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此次罕见秋季异常高温天气的过程的特征及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江西秋季高温天气的主导系统,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盛行的下沉运动产生大气绝热加热是此次秋季异常高温的主要形成原因。同时,西风急流偏强以及南亚高压撤退时间偏晚,使得西风带短波槽脊活动不易影响到副热带地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稳定维持,冷空气难以南下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得以发展。2) 中低层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局地温度升高从而形成高温天气,江西上空对流层异常增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秋季高温的持续。3) 江西境内水汽通量散度呈现负距平,表明水汽辐散程度弱于常年同期,未出现水汽输送的大幅减弱。同时,对流层中下层存在一定的上升气流,部分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异常高温期间未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9.
阿克苏河流域1999年夏季洪水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服务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1999年 7月中旬到 8月上旬 ,阿克苏河流域出现历史罕见洪水。高温融雪以及山区降水是这次洪水的主要气象成因。 5 0 0hPa南疆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和中亚到帕米尔高原一带的副热带低槽是造成阿克苏河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0.
1983年6月19—22日广西北部出现了该年汛期中最强的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过程期间有25个县、市出现了两天以上的大暴雨,其中连续三天出现大暴雨的有14个县、市。 我们以200毫巴代表高层,850毫巴代表低层,分析了暴雨期间逐日风场,发现:大暴雨期间,高层在28°—30°N一带稳定维持着一支副热带急流,而在低空则维持着一支西南风急流和偏南风急流。暴雨区始终位于高空副热带急流右侧、低空急流左侧。高、低空急流的这种配置对这次大暴雨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柑桔产区,常年柑桔产量在100—130万担之间,1972年高达141.3万担,居全国第二位。但本省地处我国柑桔栽培的北沿地带,柑桔冻害对柑桔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据文字记载和调查,自清初到解放的三百多年中,曾发生过较大的冻害十余次,解放后至今的三十年中,也发生过大小冻害五次,如1954—1955年和1976—1977年冬季的冻害,给我省柑桔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关于柑桔冻害的农业气象指标,国内外曾有过一些报导。如Robert.P.认为,-11℃时柑桔地上部冻死,-9℃时柑桔的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盛夏高温干旱发生机率升高,因此而造成的柑桔减产问题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汪铎、黎勃等在柑桔产量模式研究中,逐步分析了高温干旱对柑桔产量形成的影响.金衢地区,由于地面地形的盆地性作用,盛夏期间温度高、蒸发强,周围群山连绵,明显阻碍了台风影响,缺水量(自然供水——作物需水量)最多,是我省的多旱区.然而,柑桔性喜温暖而畏低温和干旱,夏季期间,20~25℃气温较适宜,呆实增长最快,气温超过35℃果实趋于停止生长.雨水充沛,土壤水分相对充足,促进果实快速膨大,反之抑制果实膨大,并持续影响整个果实膨大的发展进程,最终减产.如1978年受盛夏高温干旱影响,衢州市石梁乡西头塘村,柑单果重竟不到20克,常山柑桔园的衢粘60多个才一公斤,单果重平均只有常年的40%,并且品质低劣.针对高温干旱常影响金衢地区柑桔产量稳定和发展柑桔生产的实际问题,结合我县历年气象资料和柑桔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盛夏高温干旱对柑桔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危害指标,为防御灾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81-2017年安徽省黄山地区观测资料以及EC再分析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黄山地区的夏季高温特征进行分析,并重点对2017年7月的极端气温高、连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的高温天气及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是黄山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夏季高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高温日数7月最多(占48%)、8月次之(占37%),主要集中7月中旬至8月上旬;空间分布上呈盆地、丘陵地区多,高海拔山区少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强、脊线稳定在黄山地区、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的下沉增温与低层暖中心配合,是2017年7月12-29日黄山地区持续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盛夏期间热带低值系统不活跃且高温期间登陆台风少,为黄山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提供了有利条件;海拔高度等地形地貌导致高温分布不均匀。此外,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副热带高压强度、相对湿度廓线、降雨量、台风、地形等要素对高温的预报预警有较好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右;尤其是7月底至8月下旬的高温天气过程,不论是高温天气强度,还是高温天气范围,均为历史罕见。(2)高温发生期间,南亚高压中心较同期偏北5~10个纬距,且中心略向东偏移,造成冷空气不易南下;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覆盖面积明显扩大,急流核的位置偏北3~5个纬距,急流中心区向东明显移动,且分布形态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高温天气的发展维持有重要作用。(3)受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稳定,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出现天数达10天以上,抑制西风带槽脊系统的东移,甘肃境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温降水天气。(4)甘肃境内水汽含量虽较往年偏多约20%,尤其是甘肃西部地区,但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此外,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  相似文献   

15.
2000年7~9月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兼有,利大于弊。7月初开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出现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普遍在30℃以上,最高气温达36~38℃,婺源、贵溪、瑞昌等地最高气温在39℃以上。与此同时,7月1~25日,我省中北部降水量仅1~92mm,大部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持续高温少雨,使少数早稻(迟熟品种)灌浆期缩短,导致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加,对早稻产量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降水持续偏少,全省伏旱面积与日俱增。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7月26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630万hm2,占全省耕地总…  相似文献   

16.
近五年,在陇南地区出现了四次大到暴雨天气。1988年7月1日,全区大雨,武都、礼县达到暴雨。1990年7月5、6日,在成县、徽县、康县和两当连续两日出现暴雨,36小时降水量分别为92毫米、154.2毫米、137.6毫米和144毫米。1990年7月16日,全区大雨,成县、微县达暴雨。上述四次暴雨简称为“7.1”、“7.5”、“7.6”、“7.16”暴雨。云图分析得出:冷锋云系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侧云带中北上的积云团叠加,形成中尺度不稳定对流复合体,是造成陕、甘、  相似文献   

17.
盛夏上海地区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尹红萍  曹晓岗 《气象》2010,36(8):19-25
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对流容易出现错报。对上海地区2001—2005年7—9月份19个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个例进行分析,并和副热带高压控制时上海地区未发生强对流的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较易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发生,强对流发生开始时间主要在中午到傍晚;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的发生除需要有较好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外,对抬升条件也有较高要求,如边界层整层在上海附近存在中尺度辐合线。  相似文献   

18.
在南方各省的水稻生产中,盛夏高温天气使早稻结实率明显降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已为人们所注意。最近二年,丽水地区各县出现的高温气候对早稻产量影响严重。78年的高温使许多品种的空秕率在30%以上,有些达40—50%。仅丽水县就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早稻面积遭受了高温严重损害。产量减少四百万斤左右。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临沂1951—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1997—2011年实况天气图资料,研究了临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制作,结果表明:(1)临沂35ºC以上的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月8日,最晚结束在9月2日;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40%,34.5%和19%;高温日数50年代—80年代呈现由多到少的趋势,80年代至今又开始逐渐增多。(2)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37℃以上的高温天气多由大陆暖高压脊影响产生;临沂高温预警信号主要为黄色和橙色预警,红色高温天气仅出现过两次。(3)850hPa≧20ºC是高温黄色预警的主要指标;橙色以上级别高温天气的预报预警需根据影响系统区别对待,副热带高压影响时可以更多参考前一日的最高气温和副热带高压是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大陆暖高压脊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850hPa,925hPa的温度及湿度、高压脊是否加强、其它影响系统(如东北冷涡对气温的影响)影响、前一日的最高气温等多个要素。  相似文献   

20.
江门地区夏季高温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35,他引:5  
通过对江门地区1961~2005年高温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江门地区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并探讨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形势特征。结果表明:江门地区夏季高温出现频率在增加,持续性高温也呈增长状态;高温结束时间出现标志性后跃;造成江门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强盛的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和热带气旋逼近时的外围下沉气流。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天气也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