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起源,成岩作用及岩石学类型讨论了花岗岩成矿专属性,提出成矿流体是连接花岗岩与成矿的桥梁,并对成矿流体的产生,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进而从花岗岩成岩与金矿成矿的物质同源性,成岩成矿作用对应衍生关系论述了花岗岩与金矿床的成因关联。  相似文献   

2.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区域构造与区域地球化学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文中简略叙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对我国矿田构造研究的回顾,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同时对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上地幔元素丰度与成矿以及地球化学急变带与成矿等做了简要的讨论,认为岩石圈及地质体中一定含量的金属元素是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成矿尚需一定的地质作用对这些金属元素的浓集。  相似文献   

3.
应用区域成矿学基本理论,从地质历史演化角度出发,在分析河北省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区带,探讨了地壳演化与成矿的关系,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指出了今后找矿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疆东准噶尔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对东准噶尔大量矿床(点)研究,在对成矿类型、成矿控制因素和地质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将金属矿床划分为4个矿床成矿系列;与海西早期蛇绿岩有关的Cr-Au-Cu矿床成矿系列;与海西中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Cu-Sn-Fe矿床成矿系列;与海西期陆相火山岩有关的Au-Ag-Cu-Hg矿床成矿系列;与变质作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列。总结了东准噶尔各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成矿的特点,探讨了它们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5.
秦岭造山带金属成矿系统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复合大陆碰撞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自太古代以来秦岭经历了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及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导致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和成矿作用的发生,形成了多个构造成矿旋回,为秦岭金属元素的大规模富集成矿创造了条件,根据构造,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特征,从早到晚可将秦岭区域成矿划分为六大成矿系统。其中,中晚元古代与海相火山岩及岛弧菌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早古生代与海相火山热液有关的成矿系统,海西期与海底热液及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及中生代与陆内造山体制构造一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对成矿的贡献最大,成矿系统的叠加是区内大多数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哈图金矿勘查工作中,研究分析火山晚期热液成矿、花岗岩浆晚期热液成矿、蛇绿岩套成矿、推覆构造成矿和中低温热液成矿等诸家的成矿观点,认为各家都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哈图金矿成矿的地质事实,促进了矿山找矿工作。哈图金矿是受安齐断裂上盘一系列断裂构造控制,中基性火山活动成矿为主的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介绍的成矿有利度计算法是一种基于矢量数据的成矿预测方法.与传统的成矿有利度计算法相比,该方法的预测单元采用自然单元(多边形),而不是网格化单元.成矿有利度计算过程是先对2个预测变量(空间图形)进行相交分析,有利因子相乘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再与下一个变量进行相交分析,最终得到能反映该预测单元综合成矿地质条件的有利成矿因子值,在详细介绍了成矿有利度计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流程基础上,对伊犁盆地南缘西段水西沟群Ⅶ1亚旋回进行了预测评价,圈定了Ⅰ级、Ⅱ级铀成矿远景区各1片,Ⅲ级成矿远景区2片。  相似文献   

8.
地洼区的过渡间成矿:以广西某些多金属矿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勤五 《地质与勘探》1994,30(6):23-26,34
按地洼成矿理论,着重研究了“地洼区的过渡间成矿”,即过渡层(岩性)成矿、过渡带成矿和地洼阶段过渡期成矿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地构造成矿控矿的基本模式。并以广西某些多金属矿床为例,对其基本特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通过金管冲铀矿床成矿构造背景和矿田构造的多尺度解析,系统论述了不同尺度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结合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探讨了矿床的形成机制,以上研究反映了“构造场地准备→富铀岩体形成→成矿流体演化→成矿元素沉淀”这一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同位成矿概论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同位成矿是指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同时代与不同时代,同矿种与不同矿种,同类型与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规律的总称。提出了同位成矿是大型一超大型金属矿术(矿田)形成的宏观机制,讨论了同位成矿的边界条件,只有在边界条件以内才有可能形成大矿;阐述了同位成矿的某些特点;划分了同位成矿的类型。并指出同位成矿可能与幔流柱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南华北盆地主要发育3期断裂:第一期是在三叠纪末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逆冲断裂,断裂走向以近E-W向为主、主要由南向北逆冲;第二期是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构造运动相关的走滑拉张断裂,断裂走向以NNE向为主,左行走滑,常沿印支期挤压断裂带发育;第三期是与晚白垩世一古近纪构造运动相关的正断裂,断裂走向以近S・N向或NEE向为主。三叠纪末印支期断裂的冲断抬升作用一方面使该区主力炷源岩石炭一二叠系受严重剥蚀,另一方面破坏了炷源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走滑拉张断裂与印支期断裂一起,呈棋盘格式平面切割了南华北盆地,与之伴生的火成岩对绘源岩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晚白垩世一古近纪的拉张断裂则进一步加强了坯源岩的不连续性。后两期拉张断裂常常通天,对前期形成的油气藏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对于南华北盆地的油气勘探,需要避开走滑断裂或拉张断裂,避开火成岩体;针对上古生界,要寻找连续性较好的绘源岩层;针对中、新生界,要寻找有利于绘源岩发育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2.
The NW-SE trending Sanandaj-Sirjan Zone (SSZ) is the internal part of the Zagros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metamorphic rocks deformed in a dextral transpressional zone. This dextral transpression is attributed to brittle deformation related to late Cenozoic Arabia-Eurasia oblique continental collision. Major NW-trending faults, including the Dalan, Garmdareh, Yasechah, Sheida, and Ben faults, are reverse faults with a dext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These faults were displaced by NW-trending synthetic and NE-trending antithetic faults. There are also E-trending thrusts and N-trending normal faults developing in directions that are, respectively, almost normal and parallel to the major shortening direction. The NW-trending Ben, Yasechah, and Sheida faults are NE-dipping faults, and the Dalan and Garmdareh faults are SW-dipping faults. These fault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a transpressive flower structure zone that probably led to the exhumation of Jurassic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such as eclogit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3.
琼东南盆地东部层间断层系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琼东南盆地最新3D地震资料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运用先进的地震剖面相干处理技术,在琼东南盆地东部早-中中新世泥岩中发现了大量层间断层,这些断层剖面上为板状正断层,倾角一般大于45°,长度不超过1000m,但是平面走向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研究区层间断层为以体积收缩机制为主要形成机制,在区域应力、重力滑塌和超压水力破裂多种力学机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基本限制在层间的、多种类型和多种性质的断层组合。研究区东北部主要为体积收缩机制形成的层间断层,并受到重力滑塌的影响,断层主要表现为平行于等深线的EW向的断层密集带和与之垂直的SN向直线状断层;中部主要受超压水力破裂作用和体积收缩机制的影响,断层主要由放射状断层和与之垂直的层间断层两部分组成;西南部地区主要受体积收缩作用和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在构造断层影响区,层间断层走向与构造断层相互垂直,未影响区则表现为断层多边形。  相似文献   

14.
西藏沙拉岗锑矿控矿构造及成矿时代约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藏沙拉岗锑矿床位于中国北喜马拉雅地区然巴杂岩穹窿的东南部40km。该地区至少有4种矿床类型被发现:(1)金矿;(2)金锑矿;(3)锑矿;(4)铅锌(银,锑)矿。沙拉岗是该地区代表性的一个以辉锑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的脉状锑矿床。赋矿围岩为下白垩统甲不拉组板岩、粉砂岩、硅质岩以及辉长岩和闪长岩等侵入体。主要的矿体受控于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构造。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多为低角度浅层次的层间断裂,在成矿前和成矿后均有活动。近南北向的构造多为高角度的断裂,切割了矿区的近东西向断裂,闪长岩和辉长岩,是主要的导矿构造和成矿要素,连通了深部含矿热液和浅表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当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构造发生交汇,沿断裂构造分布的蚀变和矿化的规模随之扩大,往往存在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锆石SHRIMP U-Pb分析说明辉长岩形成于23.6Ma左右,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及其伴随的锑矿化的时间,至少要晚于23.6Ma。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发育多条左行韧性剪切带,岩性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发现:肥东北部烟头山及桃园地区几何学形态呈一背形构造,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自核部向两翼岩性出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古应力方向及运动学涡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构造体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涡度值Wk在0.73~0.90之间,指示区域内的韧性剪切活动以简单剪切为主。对区内变形岩石展开精细化的构造变形分析,包括石英的分形特征、变质变形温度估计、差应力和应变速率的计算等,结果显示:区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分维值D在1.111~1.187之间,变质变形温度集中在520 ℃~610 ℃之间,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韧性剪切带的差异应力Δσ介于18.493~95.266 MPa之间,应变速率ε范围在5.418×10-15 s-1~4.748×10-11 s-1之间。对比以上参数发现:韧性剪切带核部和背形转折端附近,岩石变形强烈,变质变形温度高,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较小,分维值较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也较大,远离剪切带核部和背形两翼则相反。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显微构造变形分析等方面展开精细化研究,对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乃至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航空物探(重、磁)及遥感在断裂构造研究中的关系,利用新疆哈密沙泉子地区开展的航空物探(重、磁)遥感调查数据,开展了该区断裂构造划分,共划分断裂构造18条。对划分的18条断裂进行了重磁遥特征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所划分的一、二级断裂均为重磁遥相关,重磁遥相关的三级断裂也是与主体构造格架方向一致的断裂;重磁、磁遥相关断裂均为三级断裂,不相关断裂也是三级断裂。总体上,利用重磁遥资料进行大断裂或主体格架断裂划分时关联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青藏公路及铁路沿线的活动构造与其次生灾害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王治华 《现代地质》2003,17(3):227-236
基于对青藏公路及铁路沿线区域约63400km2范围内1∶10万地质环境遥感的调查研究结果,采用以ETM为主、重点地区以IKONOS为辅的遥感数据、遥感解译与地面验证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在研究区解译出数百条断层。根据这些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分布位置可归纳为20条断裂带(RF),它们与以往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断裂带(GF)基本吻合。研究区的断裂带基本上均为活动断裂带,且都存在发震断层,将已发生地震的震级和频率较高(Ms≥5至>8)的断裂带定为主要地震构造带。青藏线共有5个主要地震构造带,其中东昆仑地震构造带及当雄—羊八井地震构造带是研究区内可能对铁路工程建设及公路、铁路运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最重要的地震构造带。滑坡、泥石流是青藏线活动构造的主要次生灾害。该区的活动断裂对滑坡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控制作用;地震构造不但控制了泥石流的分布,且地震活动对泥石流活动的触发作用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是近年来研究正断层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将断层的研究从二维扩展到三维。研究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对于研究正断层演化、盆地演化以及油气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了影响正断层位移距离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 :断层端的脆韧性变形、围岩强度、远程应力以及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等。根据正断层位移距离剖面的几何形态和断层发育阶段 ,可将断层的位移模式分为 3个类型 :(1)对称的椭圆状或钟状代表简单的单条断层 ;(2 )不对称的似椭圆状或钟状代表断层间的相互作用 ;(3)不规则的锯齿状代表由多条断层连接而成的断层。介绍了伴随正断层发育的传递斜坡、盆内高地等构造单元以及断层位移距离剖面的测量制作方法。测量时应注意恢复其剥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地质剖面图中复杂断层的自动生成,通过分析断层数据类型,实现断层数据规范化处理;分析断层自身的基本要素(断点、断距、性质、走向、倾向、与地层的切割、错动关系等),提出采用“复原法”构建单一断层模型的方法;依据复杂断层的空间拓扑关系及其重要性,划分断层级别,理顺断层之间、断层与地层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地质剖面图中复杂断层的自动生成方法。通过开滦某煤矿的地质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依据用户需要,生成任意方向的地质剖面数据,为基于剖面的三维建模提供了充足的原始建模数据。   相似文献   

20.
逆序断裂的发育特征与地震反射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具有盆地基底和未固结盖层的双层结构的盆地里,由于松散盖层对基底断裂应变的吸收,晚期发育的基底断裂在进入盖层后,应变会逐渐减小甚至消失,形成下部错动大、上部错动小的特点,本文把这样的后期断裂称之为逆序断裂。当基底断裂为走滑断裂时,逆序断裂具有双层空间构造样式,即在盆地基底发育主干走滑断裂、而在盖层优先发育另外走向的次级雁行断裂。逆序断裂在渤海湾盆地普遍发育,本文以歧口凹陷的张北断裂带和白水头断裂带为例(这两处断裂带都在下构造层发育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而在上构造层发育近东西向盖层次级正断裂),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沿层属性和垂直剖面,阐述了逆序断裂的发育特征和对地震反射剖面的识别。由于之前晚期的逆序断裂一般被当作早期同沉积生长断裂对待,本文希望能帮助重新认识渤海湾地区的区域断裂期次和构造发育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