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几年来作者对泉州——汕头地震带进行了以活动断裂为中心的地震地质调查,先后完成了福建长乐——诏安断裂带近期活动的初步研究、福建沿海NW向断裂近期活动性与地震活动和福建沿海晚更新世滨海相地层的初步分析等论述,最近又在泉州等地作较细的研究,并结合确关文献,写成本文。由于作者的水平限制,文中错误难免,望予指正。一、地震活动带的基本特征泉州——汕头地震带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强震发生带。在此带内强震主要分布于闽江口以南到粤东沿海和近岸海域里。自西向东有三条近于平行的地震带分布,即:(1) 福州——诏安——揭阳地震分布带,北起福州经永泰、安溪、华安、漳州、三饶到揭阳;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文安斜坡地质资料和大量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该区构造圈闭以断块圈闭和断鼻圈闭为主。圈闭的形成与发育受构造运动控制。孔店组—沙四段,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对研究区圈闭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沙三段—沙一段,喜马拉雅Ⅰ幕构造运动对圈闭的定型起主要作用;第四纪后,构造运动基本停止,圈闭不发育。构造圈闭主要形成于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期的史各庄—苏桥垒堑式断裂构造带。构造油气藏有断块、断鼻、背斜、断背斜油气藏4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和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期形成的圈闭最有利于成藏。冀中坳陷古生界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应集中于新近纪形成的史各庄—苏桥构造带的中、西部和赵各庄—左各庄构造带中部的断块圈闭和断鼻圈闭。  相似文献   

3.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东沙海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特别是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3个沉积层序(层序Ⅴ,Ⅵ,Ⅶ),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SWW和NW-SE向两组断裂,且以NEE-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断块抬升幅度大,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东沙运动(9.8-4.4Ma)和流花运动(1.89-1.4Ma),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该区受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在8Ma以前,由于台湾岛不存在,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相似文献   

4.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相似文献   

5.
以琼东南盆地地震、钻井及测年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琼东南盆地花岗岩侵入期次和分布规律,论述了花岗岩潜山发育演化及控藏作用。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发育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花岗岩侵入,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NW向(低)凸起带,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NE向(低)凸起带,琼东南盆地花岗岩潜山构造类型为残丘山,印支期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潜山演化都可划分为岩浆侵入期、暴露剥蚀期和定型埋藏期等阶段。盆地花岗岩潜山暴露剥蚀时间长,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发育网格状断裂,可形成风化壳型和断裂-裂缝型储层,松南低凸起花岗岩潜山被多凹环绕,发育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是油气有利汇聚区。  相似文献   

6.
台湾岛1999年9月21日在南投发生7.6级地震前有出现地震条带现象,在2005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用地震条带方法对2004年12月台东海外7.0级地震、2006年12月高雄海外7.2级地震和2016年2月6日高雄6.7级地震前的地震图像进行分析发现,这3次地震前也存在ML5.5级以上地震条带现象,说明近年来台湾岛及邻近海域强地震前都有地震条带出现.对这些条带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EN向地震条带是受菲律宾板块挤压形成的,沿台湾岛东部海岸排列的地震条带是受台湾岛东部的地震断层影响形成的,沿琉球海沟方向排列的地震条带是受琉球海沟断裂带影响形成的.研究结果对台湾岛及邻近海域的地震预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个月,在我国和日本等国海域,连续发生强烈地震。7月26日,我国黄海海域发生5.3级、6.0级地震,青岛、威海、烟台强烈有感。9月16日,我国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海峡两岸强烈波及。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以东海域发生更为强烈的7.9级地震,使得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北段的地震活动推向了高潮……震颤的台湾海峡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位于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的台湾海峡南部、澎湖群岛西南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3级地震以来,70多年中最大的地震。它  相似文献   

8.
厦门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振民 《台湾海峡》1992,11(2):125-130
本文通过对厦门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活动的研究,讨论了厦门可能遭受地震的危险性和厦门周围4个地震潜在震源区。文中用地震复发周期的方法求得今后100a内泉州-汕头地震带可能发生的重大地震震级为6.4,7级震的复发周期约360a。  相似文献   

9.
东海的构造运动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东海新生代(包括白垩世)构造运动主要根据地震资料,反映了九次构造运动.其中六次代表了影响整个东海的全区性构造运动,对东海陆架盆地成生演化具重大影响的有三次,即基隆、玉泉和龙井运动;对冲绳海槽盆地有影响的是两次即龙井和冲绳海槽运动.东海构造运动的演化有自西向东逐渐推进之势.早第三纪断陷作用在陆架西部有较强的表现,玉泉运动时其重心移至陆架东部,龙井运动后构造及沉积作用转向钓鱼岛隆褶带以东冲绳海槽,第四纪以来运动的中心则向冲绳海槽南部海槽坳陷转移.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以来构造运动不活跃,自中新世以来沉积物厚度达5 000~9 000 m,Ya35-1-2井显示更新世地层沉积物主要以泥质与砂泥互层的细粒沉积物为主,深部流体垂向运移通道不发育.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3D地震资料表明,琼东南盆地的上新世及其以上地层存在大量气烟囱和块体搬运体系.气烟囱为深部流体垂向运移提...  相似文献   

11.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结构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半地堑—不对称的地堑—半地堑有规律变化。(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断裂系统可划分控制凹陷边界断层、控制洼陷沉积中心断层和调节性断层3类。(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古近纪时期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双重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NW—SE→SN转变。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32Ma,应力场以区域性NW—SE向伸展为主,断裂系统以NE—SW向为主,控制凹陷边界;32~26Ma,以南海海盆近SN向拉张应力场为主,断裂系统以NWW—SEE向为主,断层活动控制凹陷沉积中心;26~Ma,区域性伸展与南海海盆扩张应力均逐渐减弱,NE—SW向和NWW—SEE向断裂继承性发育。(4)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内部主要断层在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快,地形高差大、沉积水体深、沉积厚度大,控制了崖城组和陵水组的大规模沉积,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圈闭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断块为主,长昌主洼凹中隆起带发育2个最为理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2.
长山群岛和辽东半岛南部的海岸阶地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排除水动型海平面升降影响,本文根据1981—1987年所获得的资料,应用大海岸阶地综合纵剖面分析法,讨论了长山群岛和辽东半岛南部海岸阶地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性质。结果表明:第四纪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强烈的整体性断块上升运动,区内未发现明显的隆起、凹陷或断层的垂直错动,而是显示了由东南向西北轻微掀斜式的继承性整体构造上升特点。此外,依据第四纪、近代和现代的构造上升速率,认为本区仍保持着新构造上升的总趋势,地震危险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13.
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中位于24°54′N、119°24′E,震级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4—28公里。在震中区附近,城墙倾颓,房屋倒塌,击浪覆舟。地震顷刻,在兴化、泉州、漳州—龙海之间等平原地带,还出现地裂、喷水冒砂的地震形变带,其联线呈NE方向。这次地震,波及福建、浙江、江西及江苏、安徽、上海、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影响最远记录约1000公里。据烈度分布编制的等震线图,极震区长轴为NE方向,与本区NE向构造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14.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四周环海,海上交通历史悠久,可说四通八达。早在宋代(960~1279年)内地和台湾省的海上贸易往来频繁,南宋时澎湖划归晋江县,闽台交通更发展。元代澎湖隶属泉州同安县统辖,两岸航海贸易更频繁。每年均有数十艘以至数百艘的往来。明代台湾和内地通航通商更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开设鹿耳门与厦门港对渡。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开八里坌(淡水河两岸)与福建丘虎门(闽江口)及蚶江(泉州)两地对渡。同治十年(1871年)台湾与内地海上交通有台湾  相似文献   

15.
张年明  郑健志 《台湾海峡》2005,24(4):426-432
中国台湾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地震活动频繁.本文报道了 我国台湾地区及其邻近海域1985~2002年间5.5级以上地震的条带内外频度比分 布,并着重研究了1999—2002年中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地震前的条带现象.其结 果表明:台湾地区近期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大地震前,5.5级以上地震呈条带分 布.这些条带符合条带内地震个数Nin≥6的条件,符合条带内、外频度比Nin/(Nin Nout)≥75%的条件,也符合条带长宽比大于5的要求,只是与板内地震条带相比,条 带的长度较短.  相似文献   

16.
粗糙沼虾Macrobrachium asperulum是中国台湾重要食用淡水虾种之一,其经济价值高,具人工繁养殖潜力,但是目前关于粗糙沼虾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相当有限.研究从组织学的角度出发,对粗糙沼虾卵巢发育与其繁殖周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别于四季前往中国台湾苗栗县后龙溪采集沼虾,在实验室进行抱卵率、体重、性腺重、性腺成熟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测定及母虾卵巢组织切片制作.结果显示,粗糙沼虾的GSI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母虾抱卵率则在春季逐渐攀升,秋季到达巅峰(79.17%),而冬季急速降低.根据母虾生殖细胞尺寸与外观形态、细胞核染色体分裂情况以及细胞质是否出现油滴或卵黄颗粒等特征,大致将母虾生殖细胞分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4类.根据卵巢各类生殖细胞所占之比例,进一步将粗糙沼虾卵巢发育分为增殖期、卵黄生合成前期、内源性卵黄生合成期、外源性卵黄生合成期、成熟期和产卵期等6期.研究结果可望为粗糙沼虾进行人工繁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州、南澳和琼州三个强度高但频度低的强震区.海域强震活动与相邻大陆的大震活动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整个海域的强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亦有其共同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海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与大陆地震的相近,常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断陷区.海域地震应力场方向与邻近大陆的完全一致,它们好似大陆地震应力场轨迹线向板块边界处的自然延伸.该区强震活动与周围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中国东南大陆边缘至菲律宾海域太平洋间过渡带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的构造解析,发现大陆至大洋间的过渡带岩石圈存在不同的结构样式和动力学型式,结合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其他标志的综合研究,建立起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结构-动力学型式:盆岭结构伸展动力学型式(南海北部式)、弧陆楔状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台湾式)和沟弧盆结构-俯冲动力学型式(东海式)。在论述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三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岩石圈3种基本动力学型式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及过程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