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查及德阳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对比研究,较全面的分析了德阳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现状、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德阳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控制地下水开采,保护地下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德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可全方位展现地下含水介质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含水层系统分析的有效手段。以研究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第四纪钻孔、地表DEM、基岩面、第四纪模型、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条件图等为基础数据,以苏州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平台,采用"钻孔—地质剖面/等值线—地层实体"的整体建模思路,创建了苏州城市规划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为苏州城市地下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是中国许多城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将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地下水水位预警体系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临汾盆地为例,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利用数学模型建立了地下水水位预警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文根据规划区的地形地貌、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条件,在明确适宜性分析原则、方法的基础上,将新规划区分为:地下水供水潜力区,休闲娱乐区、地质遗迹保护,防护林带,城市建筑区、生态农业区、垃圾及污水处理区,并对地质适宜性分区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于长春城区地下水的超采产生了环境恶化,结合地下水预测模型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长春城区为例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管理预警模型。根据长春城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水位水质预警标准,并根据模型编制了地下水资源管理预警系统。利用所建立的预警系统,对现状和未来开采条件下水位水质进行预警,从而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对海河流域地下水开采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战友 《地下水》2003,25(2):89-91
地下水是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 ,长期的过渡开采已造成诸多环境地质问题 ,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塌陷等。本文根据各区域水文地质状况及地下水开采情况的不同 ,对地下水的开采管理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7.
陶玉飞  束龙仓 《水文》2006,26(4):51-54
本文结合宿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实际状况,利用GMS对宿迁市区域含水层系统结构进行了体视化表达,使建立的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更加直观,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Visual MODFLOW对宿迁市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末将出现两个较大的水位降落漏斗区。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提出了该区地下水合理开采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戴长寿 《江苏地质》2001,25(3):146-149
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江苏的环境地质工作经历了寻找地下水资源及区域性基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城市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全省市、县地下水资源评价,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走向市场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发展阶段.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一) 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青海省格尔木至昆仑山口以北段、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至达琼果站段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以及水文地质特征,划分了地下水类型及富水特征,确定了地下水远景开发规划区,为保障铁路沿线车站、村镇供水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东北经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铁生 《吉林地质》1998,17(3):58-65
基于几十年科研成果,在准确提出地下水天然资源、开采资源,“三水”转化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区不同水文地质单元、边界条件、水文地质特征、自然地质环境、针对性地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意见及“三水”科学管理对策,为治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指出方向和科学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光明  梁秀娟  肖长来 《地下水》2010,32(2):34-36,137
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是进行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前提,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鸡西市缺水由来已久,其中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通过选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和方法,进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阜阳市特定的环境和地质条件,提出开采浅层地下水,即用“大口径浅井群开采浅层地下水”作为阜阳市城市供水方案,并对浅层地下水资源状况、浅层水的开采技术、开采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投资预算等几个方面分别予以论证,得出该方案是阜阳市现阶段城市供水方案中较好方案,用不多的经费可望解决阜阳市城市供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武军 《云南地质》1992,11(1):75-78,62
本文取材于云南省环境地质监测总站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还引用了《昆明市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部分资料;本文中的钻孔编号均出自《昆明市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昆明地区(市区及近郊)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划分出18个富水块段,各类开采资源量16.2万立方米/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昆明地区地下水开采井和开采量不断增加。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在开采相对集中的地段已出现水位降落漏斗;有的  相似文献   

14.
以大兴迭隆起地区隐伏岩溶含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论述,从水均衡的角度利用反算法开展资源计算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基岩岩溶水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并进一步结合岩溶水补径排条件分析了按照目前开采状况将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大兴迭隆起岩溶地下水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刘淼  李瑞 《地下水》2010,32(3):44-47
在查明淮河流域地下水各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总量、开采现状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该区未来更长时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济宁地区北部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地下水,目前已纳入当地开发利用规划。为防止过量开采引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对该岩溶系统的资源潜力进行了科学评价。在查明济宁地区北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水量均衡法与数值模拟法对该区岩溶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地下水资源潜力模数,该区岩溶地下水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降落漏斗是抽水井开采地下水必然产生的物理现象,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或是地质灾害.从地下水降落漏斗发生、发展及产生的地质灾害可能性分析出发,按照形成时间、开采井数量、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对地下水降落漏斗进行了分类,旨在帮助人们加深对地下水降落漏斗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未来工作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地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简述东北地区区域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等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认为未来在东北地区应加强战略性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全区研究程度,加强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在东北西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以解决生活用水、经济建设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的地下水勘查工作,加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地热资源勘察工作,对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格应加以补充、完善,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地质工作,开展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陈建峰 《地下水》2009,31(4):48-51,141
长期大量的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开采井群在平面和空间层位上高度集中,致使山西腹部地区的地下水大面积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以城市供水水源地和井灌区为中心的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产生了地面沉降,泉水流量锐减、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盆地平原区地下水主要超采区地下水运动特征,开采地下水类型,超采状况分析,依据水资源利用原则,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遏制地下水超采态势,逐步实现采补平衡,改善生太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珍 《地下水》2004,26(3):185-186,199
通过对运城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的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加强沿黄地下水水源地的建设开发,加大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调整开采层位,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定价,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