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本实验选用商品饲料饲养平均初体重为0.09g的南美白对虾,经过30d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成活以及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由3次/天增加到5次/天,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但当投喂频率由5次/天增加到7次/天时,南美白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并无显著提高。对对虾全虾体主要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南美白对虾体主要组成成分并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维生素C(Vc)和免疫多糖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Boone)生长、饲料利用和虾体主要成分的影响进行了为期8周 的生长实验。采用2因素实验设计 ,其中Vc设2个水平(0,120mg/kg饲料) ,免疫多糖为3个水平(0,1 ,2g/kg饲料)。结果表明 ,饲料中不添加Vc时 ,体质量增长随着饲料中免疫多糖添加浓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P<0.05) ;而当饲料中Vc浓度增加到120mg/kg饲料 ,体质量增长并不随免疫多糖浓度的提高而显著上升(P>0.05) ;饲料中添加Vc的各组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未添加Vc组(P<0.05)。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能显著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P<0.05) ,提高对虾的蛋白质效率(P<0.05) ;对对虾体主要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 ,对虾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受免疫多糖和Vc添加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约为2.26g,投喂的饲料为人工配合饲料,实验持续40d.实验结果如下:1.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显著加快了凡纳滨对虾稚虾的蜕皮,蜕皮周期由原来的14.6d缩短到11.4d(P<0.05);2.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凡纳滨对虾稚虾的摄食率(FId)和食物转化效率(FCEd)分别比正常组低7.91%和6.23%,特定生长率(SGRd)比正常组低14.74%,但经检验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对虾用在蜕皮的能量比正常组高54.39%,经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其他各部分能量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缩短了对虾的蜕皮周期,但对对虾的生长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4.
探讨不同盐度条件下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转换的影响。实验周期6周。结果表明:在0、5盐度下,随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呈下降趋势;盐度增加至8以上后对虾可正常生活;在26.59%,35.18%和45.31%3个蛋白质水平,凡纳滨对虾特定生长率、摄食量、总转换效率和净转换效率均以8和16盐度组最高;随盐度的升高或降低,对虾特定生长率、摄食量、总转换效率和净转换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在0、5盐度下,摄食3个蛋白质水平对虾的特定生长率组间差异不显著;在8~25盐度下,摄食35.18%和45.31%蛋白质水平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总转换效率和净转换效率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初重(0.22±0.01)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式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使用复合植物蛋白源(双低菜粕∶大米蛋白粉∶玉米蛋白粉=5∶3∶2)替代凡纳滨对虾实用饲料中的鱼粉(占饲料百分比为22%)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设计了6组等蛋白质(37.96±0.39)%、等脂肪(7.39±0.57)%的实验饲料,分别是0%、20%、40%、60%、80%和100%鱼粉蛋白替代组(用D0、D20、D40、D60、D80和D100表示)。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0组相比,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从20%上升到80%未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当替代水平上升到100%时,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同样,各替代蛋白组中只有D100组的饲料系数高于D0组。各替代蛋白组的蛋白质效率均与D0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的体组成在各处理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利用该复合植物蛋白源可以最高替代80%的饲料鱼粉蛋白,而不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6.
饥饿胁迫下凡纳滨对虾能源物质的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饥饿2,4和6 d再恢复投喂12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成分组成的分析,了解饥饿期间能源物质消耗的特点。饥饿状态下,凡纳滨对虾干物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和能值下降,灰分质量分数增加,蛋白质质量分数无明显变化;饥饿6 d,虾体脂肪消耗程度几乎达到其脂肪总质量分数的50%,蛋白质的消耗量仅占其蛋白质总质量分数的14.8%,但蛋白质消耗量是脂肪的5.5倍;恢复投喂12 d后,虾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分析认为,在饥饿过程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种能量物质均被消耗,其中脂肪是被优先利用的能源物质,而蛋白质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氧弹式热量计和常规的动物生化成分分析方法,测定凡纳滨对虾在恢复生长过程中生化组成和能量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虾体干重、脂肪含量和能值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但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变。恢复投喂后,能量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而虾体各生化组成在不同时间内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使对虾恢复生长过程特别是其前期的能量分配模式发生极显著变化。对虾的摄食能分配于生长的比例增大,而损失于代谢消耗的比例则相应减少;摄食能的增加和消化吸收率提高则仅发生在恢复生长的初期。可以认为,凡纳滨对虾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出现在恢复生长的前期,并随时间延长逐步减弱,其生理机制最主要是得益于代谢耗能比例的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对虾养殖过程中的饵料利用率并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作者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饵料种类、投喂方式、体质量、充气量、光照强度、水温及盐度对其相对摄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对虾的相对摄食量显著高于冰鲜虾肉组;连续单颗投喂时对虾的相对摄食量较高;相对摄食量随对对虾体重升高而显著(P0.01)下降,而且不同规格的对虾在竞争条件下平均相对摄食量会降低;充气量6 L/min组对虾的相对摄食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弱光环境下对虾的相对摄食量较高;水温和盐度对相对摄食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在32℃时对虾获得最大相对摄食量,在盐度为5时相对摄食量最小,高盐度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投饵策略,并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合理的调整投饵量。  相似文献   

9.
集约式养殖凡纳滨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集约化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通过全过程采样测试并经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重关系式。研究发现当体长大于12.5cm时相同体长的雌虾要明显重于雄虾(p〈0.01)。比较地膜养殖池与沙底养殖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养殖天数大于90d时,地膜养殖池对虾的生长明显优于沙底养殖池对虾(p〈0.05)。  相似文献   

10.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进行单因素随机设计动物试验.用5种饲料(蛋白质水平31%、35%、39%、43%、47%,以A~E组表示)分别投喂平均体质量6.2 g+0.2 g、平均养殖密度3.1 kg/m3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探寻蛋白质营养对虾生长、免疫、水质、抗胁迫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中高蛋白质水平具有显著促进对虾生长的效果,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特定生长率先增加后降低,饲料系数正好相反,D组两指标最佳,分另q为110.98%和2.54;C、D、E组差异不显著.(2)中高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虾多数免疫指标的活力,血淋巴中血细胞浓度、T-AOC活力、POD活力、总蛋白含量、白蛋白、血蓝蛋白含量,随着蛋白质水平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前5指标含量均以D组最高,比A组显著提高16.8%~33.9%;而血蓝蛋白含量C组最高,比A组提高15.0%.(3)高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虾SOD活力,也显著增强抗低盐胁迫的能力,但同时极显著加大了水环境中氨氮和亚硝氮的污染.(4)在我国北方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中后期生长阶段适宜的饲料蛋白质营养水平为39%~43%.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投喂策略对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湿体质量为1.19±0.35 g的多纹钱蝶鱼幼鱼进行养殖,实验为期60 d.1)投喂频率实验:实验设计4组,分别为F1(8:00投喂1次),F2(8:00、20:00投喂2次),F3(8:00、14:00、20:0...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大西洋鲑(Salmo salar)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和胃排空规律,进行了养殖实验和胃排空实验.养殖实验设置了1次/天(F1组)、2次/天(F2组)、3次/天(F3组)、4次/天(F4组)和连续投喂(C F组)共5种投喂频率.胃排空实验采用连续测定胃含物的方法,用数学模型对胃含物数据进行拟合.研究表明:F1组日摄食...  相似文献   

13.
The feed intake, growth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juvenile blackhead seabream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schlegelii (Sparidae) (5.6 g fish?1) were investigated for 16 weeks in sea cages under seven repetitive feeding cycles: every day feeding (control), 6-day feeding and 1-day fasting (F6.1), 5-day feeding and 1-day fasting (F5.1), 4-day feeding and 1-day fasting (F4.1), 3-day feeding and 1-day fasting (F3.1), 2-day feeding and 1-day fasting (F2.1), and 1-day feeding and 1-day fasting (F1.1). The survival of the fish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as not different among the feeding cycles. The greatest weight gain of fish was observed in the control, but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F6.1 and F5.1 groups (p > 0.05). Total feed intake and daily feed intak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asting frequency, however, actual feed intake, feed efficiency and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asting frequency. Proximate composition of the whole body of fish was not affected by different feeding cycl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juvenile blackhead seabreams subjected to repetitive feeding cycles of 6- or 5-days feeding and 1 day fasting for 16 weeks could achieve compensatory growth, and that such mild feeding deprivation could sav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feed without causing any profit reduction that might result from a decrease in fish size or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以某鲆鲽类商品饲料的配方为基础,分别添加15%的鲜鱼浆及与鱼浆等蛋白含量的鱼粉,并采用热风及真空冷冻2种干燥方式制作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鲜鱼浆热风干燥组SAD、鲜鱼浆真空冷冻干燥组SFD、鱼粉热风干燥组MAD和鱼粉真空冷冻干燥组MFD),投喂初始体重(75.54±0.12)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幼鱼64d,以考察饲料中添加鲜鱼浆及不同干燥方式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SFD组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SAD组、MFD组和MAD组(P<0.05),且后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FD组的饲料系数最低,但与其它3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鱼的肥满度(CF)、肝体比(HSI)在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SFD组肥满度最高,肝体比最小.真空冷冻干燥的两组(SFD组和MFD组)肌肉和全鱼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热风干燥的两组(SAD组和MAD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热风干燥的2组(P<0.05),蛋白酶活性也以真空冷冻干燥的两组高(P<0.05).SFD组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以SFD组最高(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鲜鱼浆并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处理,能显著促进鱼体生长、提高鱼体蛋白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壳寡糖对大菱鲆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基础饲料中添加500mg/kg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喂养初始体质量为(12.2±0.01)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8周,研究COS对大菱鲆生长、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和抵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后,大菱鲆成活率得到提高,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5.79%和25.26%。相比对照组,饲料中添加壳寡糖饲养的大菱鲆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指数提高了4.51%,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32.89%,同时,大菱鲆抵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免疫保护力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壳寡糖能够提高大菱鲆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金鼓鱼(Scatophagus argus)日粮中蛋白质的适宜添加量,作者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为8%,蛋白水平分别为24%、28%、32%、36%、40%的5种配合饲料(D1~D5),在海上网箱中以初始体质量为4.3 g左右的幼鱼开展养殖实验。8周后,测定实验鱼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消化酶和一些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金鼓鱼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D3组最高,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D1、D2组;饵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以D3组最低,且显著低于D1、D2组。饲料蛋白水平也显著影响金鼓鱼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其中D3和D4组的全鱼蛋白含量、消化道蛋白酶活性和一些免疫抗氧化指标最高,全鱼脂肪含量最低。根据饲料蛋白含量与增质量率的线性回归分析,确定金鼓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蛋白水平为35%。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多维对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试验用鳗(5.93±0.02)g,分6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浓度(0%,0.25%,0.50%,0.75%,1.00%,1.25%)的多维饲料42d。结果表明,随着多维添加水平的上升,各组鳗鲡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当多维浓度为0.75%时增重率达最高峰值。鳗鲡的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受多维影响较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0.75%浓度的多维显著降低了鱼体水分含量,使鱼体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但各试验组鳗鲡粗脂肪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各添加组鳗鲡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且0.75%组鳗鲡血清总蛋白浓度达到最大(P0.05)。综合本研究结果可知多维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75%。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 配制发酵浒苔添加比例分别为0%、1%、2%、3%、4%、5%的 6 种饲料, 探讨发酵浒苔对花鲈生长、体成分、胃、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肝脏免疫的影响的研究。 将其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6.40±0.14)g 的花鲈28d, 每组饲料设3 个重复, 每个重复投喂30 尾花鲈。 结果表明: (1) 随着发酵浒苔添加水平的升高各组花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 势, 且差异性显著(P<0.05), 以2%组添加量最优。相比于对照组, 各添加组饲料系数均有下降。添加 发酵浒苔可适当降低鱼体中的水分, 提高灰分含量但并不显著(P>0.05).同时各添加组的粗脂肪和粗 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各添加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2) 在添加组中, 花鲈淀粉酶、脂 肪酶活性以及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在2%-3%效果最好。 (3) 添加发酵浒苔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的活性(P<0.05), 但对碱性磷酸酶的活 性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中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得到提高, 在 2%-3%组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多维含量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38.54±0.05) 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5%、1%、2%、3%、4%、5%)的多维,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28 d。结果表明:多维添加量对花鲈的体成分、存活率、肝指数、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2%时,花鲈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大,与多维添加量为2%相比较,随着多维添加量继续增多,花鲈的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5%时,花鲈的肠蛋白酶活性较0.5%和1%添加量组显著提高(P<0.05),而多维添加量为0.5%时,花鲈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任意一组(P<0.05),各组之间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与多维添加量为0.5%相比,多维添加量为5%时,能够显著提高花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而血清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多维含量为5%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肠道蛋白酶活性,而在含量为2%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