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吉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宋熙宁三年(1070)置镇溪砦(寨),为军事要地。元属卢溪县。明洪武初年,朝廷设巡检司,发黄册,苗民反抗。明洪武三十年(1397)设镇溪千户所,隶辰州卫,形成"里"的编制,"所里"之名源于此。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撤千户所为乾州厅,治乾州。民国二年(1913)置乾县,次年,因与陕西乾县重名,改为乾城县。由此可见,古代只有乾州,而无吉首之名。吉首在苗语中意为"养育苗家的乙方水  相似文献   

2.
长沙作为地名,应出现在城市形成之前.长沙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因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大会诸侯.当时,"长沙鱉"是作为方物(地方土产)贡献绘周王室的.《工会篇》称"长沙鰵""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为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的地方.这是长沙之名出现有可考的最早时间.1986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包山2号大墓发掘出一批竹简,其中2件有长沙之名,一为"长沙正"名"龚怿",一为"长沙公之军".包山2号墓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这是最有权威的佐证,说明长沙之名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又据《湘川记》云:"黔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江陵县正确处理用地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村庄集并,有力促进了"农业稳县"战略的实施.全县通过动宅腾地、复垦整理,净增耕地460.5公顷.确保全县10年耕地有增无减,基本农田保护率保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4.
湘潭这块土地,商周时为荆楚地域.战国属楚.秦置临湘县,今县地属临湘县,隶属长沙郡.西汉置湘南县,今县地湘河口(涟口)以北属临湘县,以南属湘南县,县治在今石潭镇古城村.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城村尚残存长约1000米、高2米、底宽5米的夯土城墙,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南宽约200米.尚有护城河遗址,当地称"古城间子". 梁天间年间(502-519),分阴山县置湘潭县,湘潭之名自此始,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唐天宝八年(749),湘潭县地大部分划归衡山县,其余部分南起凤凰岭,东至军山,北达金田,西至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与衡山县北部合并,新设湘潭县,县治在洛口(今易俗河镇).至此,湘潭县名地一致.  相似文献   

5.
三国吴永安年间(258年),天台立县,初建邑城,至今已1745年.千百年来,天台以其秀丽山水、旖旎风光而名扬四海.南朝陈高僧智者在此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宋代高道张伯端又创建了道教南宗,故有"佛宗道源"之美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对住房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新住房的周期越来越短,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欠完善,"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乱占乱建,房子闲置、浪费,村庄外延等现象十分突出,这不仅给农村宅基地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造成了"空心村"、"村外村".近年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非常重视"空心村"治理工作,2002年市国土资源局专门下发了文件,2003年又把"空心村"治理工作纳入三县一区工作目标.为了深入研究"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及对策,2002年5月以来,笔者先后两次深入临颖县大郭乡的小陈庄、巨陵镇的张庄村,走访了数十名群众、村委主任、土地所长等有关人员,通过实地调研,调查分析,逐步摸清了我县农村"空心村"形成的五大主要原因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县国土资源局干部,因为有十年的"土龄",下乡搞过宅基地规划,当过监察队员,搞过地籍调查,做过办公室主任,对土地、矿产方面的事感受颇深,一直有一个"写出来"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1992年率先在全省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敲响"中原第一拍"的方城县,1999年,在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全面开征国有土地年租金(后更名为现在的土地收益租金),从而在进一步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同时,又为县财政开辟了一项固定的"财源",7年多来,累计收取土地收益租金1100多万元,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资能力,该县"十五"期间建成的7条城市道路、3处绿地和4个文体娱乐广场,其建设资金接近四成来自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土地收益租金撑起了该县城市建设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从2004年到2008年,我局连续五次在全县和全市国土资源系统责任目标考评中,被评为第一名,每年都获得省,市、县各种奖励30多项,受到领导赞扬和群众好评.说起我们取得荣誉背后的"秘密法宝",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 "这多亏了咱们的娘家人--<资源导刊>!"  相似文献   

10.
仙居新区自2003年5月启动建设以来,实行传统的"自筹资金、滚动开发"模式.现已建成永安公园,成功拍卖首期商住用地,该小区(东方华庭)房屋已全部售完;城市防洪工程、道路桥梁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正"娄底"之名最早出现在宋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编修的《湘乡县志》。该志写道:娄底之名始于宋熙宁六年(1073),为湘乡八大集镇之一。不过,当时不叫娄底,而称"楼底"。当时的"楼底镇"主要指濒临涟水半边街这一带地方。为什么叫"楼底"?据史料记载,宋熙宁年间,半边街这一带叫"竹山坡",因地处湘乡至新化交通要道,又是双峰永丰至宁乡大道交叉点,过往客商每到中午和傍晚,都要在此吃饭或住宿。于是,当地人在山坡竹林间办起小客栈、屠铺和作坊,接待四方来客,也因此有了最早的建筑。这些小店铺因面积狭小,楼下营业,楼上住宿,竹山坡便慢慢叫出了新地名—"楼底"。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以来,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以开展"一户多宅"清理专项行动为抓手,做好"四个结合"持续推进"一户多宅"清理工作。结合农村宅基地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摸清家底,建立"一户多宅"的项目库,从日常土地巡查和地籍变更登记入手,从源头予以管控;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已认定的"一户多宅"的危房、  相似文献   

13.
一族四姓     
在"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浙江景宁县,散居着一个古老纯朴的民族--"畲族".而景宁县则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历史上畲族聚落以地为主.闽赣交界的武夷山,闽东的太娃山、白云山,浙江的敕木山,广东的凤凰山都是畲族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4.
正张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明洪武二年(1369)置大庸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永定县。大庸、永定之名一直延续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大庸县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8年5月,大庸市升为省辖市。1994年4月,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界"者,有两层含义,一指领属界限,二指高山。亿万年前,张家界武陵源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历地壳运动,斗转星移,沧海变桑田。地质专家陈国达称"万年雕镂功成渐,绣就画图稀世珍",张家界的奇峰异石,为世界瞩目。2010年10  相似文献   

15.
<正>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丽水9个县(市、区)中建县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3街道5镇11乡,共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4.14万。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达80.09%,中部的松古平原为浙西南最大的山间盆地,被誉为"金瓯玉盆"。松阳县情特点可用五句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讲,土地乃为政之本,民生之要,发展之基.目前,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我们需要加快发展的情况下,抓好土地管理,要树立"四个意识",处理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国6年(1917年),《矿业》杂志等有关地质调查报告记载:湘潭上五都鹤岭一带,"矿苗之观于地面者甚伙",当地人俗称"黑石",疑为"铁矿".民国元、2年间(1912~1913年),上五都螃蟹冲谢怒存在萍乡煤矿局做工时,告知该局运输总办卢洪昶.次年,其子志学来湖南省财政厅矿业科任职,即遣习矿学者数人入山勘验,方知为氧化锰矿.卢便邀集熊秉三、李一琴等集资设裕甡矿业公司,首先在颜家冲开采,所得矿石销往日本.于是,湘潭鹤岭锰矿逐渐名扬东亚.而后,有十数家公司云集鹤岭,竞相开采,兴盛一时.  相似文献   

18.
正6月3日,经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无违建"创建创先争优考评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旨在全力推动违法建筑治理迭代升级。浙江省自2014年启动"无违建县(市、区)"创建工作以来,全省违法建筑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拆出了发展空间,改出了绿水青山。截至2020年底,全省分四批创建了23个"无违建县(市、区)",全省其他县(市、区)已基本达到"基本无违建"标准。但随着"无违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正>继国土资源部作出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的统一部署后,2009年7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发出《关于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提出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将全省48个山区丘陵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区)建设成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2009年每个市要有1个以上县  相似文献   

20.
6月5日上午,新野县国土资源局门前锣鼓暄天、鞭炮齐鸣,看热闹的人把大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原来,前高庙乡郭湾村二十余名村民代表来向县国土资源局赠送锦旗,锦旗上"土地整理、惠民利国"几个大字金光闪闪,表达了村民们对县国土资源局的一片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