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西南覆盖区经横向及垂向调查,发现了一套以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和页岩为主,并夹有煤层的地层,通过岩性组合对比,将其岩石地层单位厘定为大磨拐河组;并在该组二段发现了大量的孢粉化石,其组合面貌特征与我国北方早白垩世早期的分子面貌特征十分接近,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 BerriasianGValGanginian期;在该组二段还发现了叶肢介和狼鳍鱼化石,表现出了明显的早白垩世中期的特色,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 Barremian期.通过孢粉、叶肢介、鱼化石生物地层确定大磨拐河组的时间跨度为早白垩世 BerriasianGBarremiGan期.   相似文献   

2.
辽北吉中晚中生代地层发育,植物化石丰富,并赋存重要煤层。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本区晚中生代植物群的性质及组合序列特征。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相一致。由于辽北吉中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本区可能成为华北、西北的陆相中生代地层与黑龙江东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对比的纽带。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具有明显的晚侏罗-早白垩世色彩。本区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组合,早期组合大体相当于晚侏罗世;中期组合为早白垩世早期;晚期组合可能相当于早白垩世中晚期。根据植物化石组合特征,笔者将辽北吉中侏罗—白垩系界线暂置于火石岭组与沙河子纽之间。  相似文献   

3.
位于沂沭断裂带内的中生代“红层”,由于缺乏生物化石资料依据,多年来对于它的时代归属及地层划分对比等问题一直存在着疑问。本文主要以生物化石、岩石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为依据,对沂沭断裂带内原“上白垩统王氏组”时代进行重新厘定。我们从该地层中获得了较丰富的孢粉类、叶肢介类、腹足类、双壳类和植物类化石,其化石组合面貌与山东上白垩统王氏组大不相同,与邻区化石对比表明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并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大盛群。  相似文献   

4.
宁夏六盘山地区早白垩世马东山组河湖相沉积物表面保存有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其中的孢粉是研究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对六盘山地区隆德县前庄村白垩系马东山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研究,共鉴定出孢粉类型41属63种。剖面自下而上分为Bisaccates-Jiaohepollis、Classopollis-Jiaohe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等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Albian期,恐龙足迹化石的建群植被经历了松柏类向掌鳞杉科,再向蕨类植物的转变,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地区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经历了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变化。这与前人对六盘山地区白垩系马东山组沉积古气候环境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株洲盆地与西峡盆地在晚白垩纪时期同属一个大的山间盆地,本文通过岩相古地理与古生物地层对比,发现两者的上白垩统地层戴家坪组和马家村组具有相似的岩相古地理背景和古生物组合,包括鸭嘴龙类和蜥脚类恐龙骨骼化石及恐龙蛋化石,轮藻化石Charites,Eucypris-Ilyocypris-Talicypridea介形类化石组合以及以蕨类植物孢子Schizaeoisporites占大多数的孢粉组合,这些化石均为晚白垩世代表分子。  相似文献   

6.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0km)、中侏罗世万宝组(2.461 0~2.191 0km)、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满克头鄂博组(2.191 0~1.206 0km)、早白垩世玛尼吐组(1.206 0km~330.0m)、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330.0~198.0m),以及第四系松散砂砾层(198.0~0m)。发育晚二叠世林西组和中侏罗世万宝组两套重要的生烃层系,为松辽盆地侏罗系及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合奇县色帕巴衣地区石炭系别根他乌组底部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38属65种,根据化石属种类型及占比,将孢粉组合命名为Protohaploxypinus Potonieisporites Hamiapollenites组合。该组合以双囊具肋花粉的大量出现,Protohaploxypinus,Potonieisporites,Hamiapollenites的高占比,Striatolebachiites和Noeggerathiopsidozonotrilete的低占比以及Cordaitina的出现为特征,[JP2]与前人建立的新疆上石炭统车排子组孢粉组合极为相似,而与前人建立的巴塔玛依内山组中的孢粉组合有显著区别,故当前孢粉组合代表的地质时代应为晚石炭世早中期的罗苏期至滑石板期,相当于国际上Bashkirian Moscovian(巴什基尔-莫斯科)期早期。其植物化石兼具欧美区与安加拉区特征,整体上处于亚安加拉区。孢粉证据支持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部分拼接最晚发生在晚石炭世早期的假说。气候总体上处于半干旱气候,但干旱程度并不严重,局部层位还形成薄煤层或煤线。   相似文献   

8.
浙江雁荡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归属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雁荡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地层归属,存在磨石山群和永康群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本文在详细分析对比了该区与浙东南磨石山群和永康群的地层层序、岩相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地质年龄,Nd同位素体系特征以及火山构造类型等方面的资料,认为除原划为永康群盆地外,仅桥下地区有面积不大的永康群,其余均为早白垩世早期的磨石山群,而不是早白恶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永康群.特别是在永嘉枫林村北,首次发现并证实了不整合覆于震旦系浅变质岩之上的大爽组地层,为浙东南沿海晚中生界火山-沉积岩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锡林浩特煤矿侏罗纪红旗组下部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孢粉化石26属39种。根据孢粉化石组
合特征及地层分布将其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与华北区、东北区及西北区
同时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能很好地对应。此外,通过孢粉化石组分研究,确定该区早侏罗世古植物主要为掌鳞杉科、松柏类、苏铁
科、桫椤科、双扇蕨科等,古植被类主要为针、阔混交林,进而推断该期为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湿润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地区成煤期为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主要含煤地层九峰山组沉积期属早白垩世。分布于大兴安岭漠河、呼玛等县,为黑龙江一结雅煤田的主要含煤层位。一、聚煤条件 1.含煤地层特征 含煤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九峰山组,该组系正常碎屑沉积夹凝灰岩、熔岩和煤层。其下部以中、粗粒含砾砂岩为主;中上部以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含可采煤层,其中有时夹有数层基性熔岩。  相似文献   

11.
依据南四湖周边地区数十眼钻孔的数据资料,以岩性地层分析对比研究为基础,通过利用14C、热释光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技术方法,对该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出了初步认识。经研究认为,该区中南部的南四湖、北五湖的湖相沉积大约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之后。根据区内松散岩层的沉积物岩性和岩层的组合特征可以划分出5个岩组段。  相似文献   

12.
南四湖周边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南四湖周边地区数十眼钻孔的数据资料,以岩性地层分析对比研究为基础,通过利用14C、热释光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技术方法,对该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出了初步认识.经研究认为,该区中南部的南四湖、北五湖的湖相沉积大约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之后.根据区内松散岩层的沉积物岩性和岩层的组合特征可以划分出5个岩组段.  相似文献   

13.
张祖陆  孙庆义  宋印胜  王梅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7/3/14-2007/6/22
依据南四湖周边地区数十眼钻孔的数据资料,以岩性地层分析对比研究为基础,通过利用“C、热释光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技术方法,对该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出了初步认识。经研究认为,该区中南部的南四湖、北五湖的湖相沉积大约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之后。根据区内松散岩层的沉积物岩性和岩层的组合特征可以划分出5个岩组段。  相似文献   

14.
大杨树盆地是松辽盆地外围重要的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中生代盆地.研究大杨树盆地嫩江组露头样品孢粉化石,建立雪松粉Cedripites—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雏囊粉Parcisporites组合.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嫩江组建立的孢粉化石组合以三缝类孢子和双气囊类花粉为主,Schizaeoisporites属、Cyathidites属和被子植物花粉的质量分数较低,Classopollis属未见,组合特征与以往建立在松辽盆地的嫩江组孢粉组合明显不同.Lytharites、Pentapollenites、Callistopollenites、Consoliduspollenites、Retitricolpites和Borealipollis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出现,明确大杨树盆地嫩江组的沉积时代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大杨树盆地嫩江组沉积时期古植被以松柏类、真蕨类和石松类为主,古气候环境属于湿润的亚热带.该结果对大杨树盆地地层及古气候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研究的有关问题,认为甘肃山丹青羊泉下二叠统剖面是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代表剖面之一。以该剖面研究为依据,提出走廊东部地区下二叠统的进一步划分方案,分析该区早二叠世地层岩性特征差异的原因,并与走廊西部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大黄沟组的含意。  相似文献   

16.
辽东、辽西石炭系(地台型)发育,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北方石炭系及矿产的理想地区。华北缺失下石炭统早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植物化石研究证实东北南部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无疑,并建立了Sub-lepidodendron-A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spetsbergense组合带。与此同时,作者又在辽东、辽西石炭系下部采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共36属75种,并归结为Lycosporapusilla-Crassisporakosankei组合,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即维宪-纳缪尔A期。从而孢粉、植物大化石互为佐证,进一步肯定辽东、辽西存在早石炭世地层,进而改写了华北地质史的内容,并对古构造、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孢粉层位还发现了丰富的叶肢介化石,这是我国石炭纪的第3处叶肢介产地,对叶肢介的起源、演化及利用多门类生物化石解决石炭系的内部界线划分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义县组为含热河生物群地层的最下面的一个组,该组的地质时代是确定其上覆地层时代的关键,也是确定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关键。义县组的时代问题,是属于晚侏罗世、还是隶属于早白垩世,目前争议仍比较大。本文从古生物、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古地磁,构造运动、岩石组合、岩石化学特征及演化方面讨论义县组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似应放在义县组底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缘带内,晚古生代火山岩广泛发育,是研究古亚洲构造域地质演化的重要地区。通过内蒙古1∶5万东乌旗阿拉坦合力地区的地质调查,发现原宝力高庙组(CPbl)火山岩实际上是由下部安山质火山岩为主和上部粗面质火山岩为主的2套火山-沉积地层组成。这2套地层不仅岩性组合不同,而且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层时代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故将其解体为2个岩石地层单位。建议下部以安山质火山岩为主的地层保留原宝力高庙组的称谓,而将上部以粗面质火山岩为主的岩石地层新建为德勒乌拉组。新建的德勒乌拉组可分为2个段:下段为粗安质含角砾熔岩、河湖相砂砾岩;上段为以溢流相为主的粗面岩,该组与下伏老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岩石化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锆石U Pb年龄为(302.3±1.7)~(309.7±1.1)Ma,属晚石炭世。综合研究表明,德勒乌拉组形成于早海西同碰撞-碰撞后伸展过渡的陆相构造环境。德勒乌拉组的建立为内蒙古兴安地层区石炭纪火山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海西构造层的划分以及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程式等方面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石炭-二叠系是我省主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按岩石地层单位可划分五个组:即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大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笔者参考前人文献.在综合16个井田资料的基础上,依构造型态和沉积环境等为主要依据.建立煤系地层综合对比.对比手段主要采用多元方法.即:标志层(段)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岩矿特征.古生物组合特征.煤质特征和煤层间距特征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山东中南部含金刚石燧石砾岩地区的地貌、新构造、早第三纪地层进行了研究和划分,在该区首次发现了河流袭夺现象。本区含金刚石燧石砾岩主要赋存在古岩溶地貌中,其孢粉组合是以杉科粉占优势(特别是破隙杉粉),栎粉、榆粉也有较高含量,以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为主的基本特征,含金刚石燧石砾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第三纪渐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