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堂导入“歌”中乐“水资源”一节进行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播放歌曲《离不开你》MV(荣获第29届奥组委帆船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歌曲奖),“五个娃娃”组合高亢激昂的歌声感染着学生。我建议学生跟随MV字幕一起歌唱。孩子们在清唱前一段时还比较害羞,随着五音不全的我的加入,他们放声歌唱,气势磅礴。“生命不能没有了你,你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人们把你视为珍珠,你是镶嵌在地球上的皇冠……”歌声飘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孩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政府获悉,日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在文物普查复查工作中,整理出一批重要文物,其中四件文物属国内首次发现,堪称唯一珍品. ——“红陶猪形脸”发现于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专家考证这原来是一件红陶鼎,因底部有猪型纹饰,所以初步命名为“红陶猪形脸”.敖汉博物馆馆长、红山文化研究专家田彦国介绍说,这个是用陶做的一个非常漂亮的一个鼎.这个猪有四个腿,猪眼睛也很好,非常有神.这个猪形鼎是目前整个赤峰地区唯一采集到的一件.  相似文献   

3.
丁继昭 《地理教学》2023,(10):10-12+44
许多教师在高中必修“地理1”模块“地球的历史”的教学中,存在不注意体现学科本质的问题,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地理学科本质的“地球的历史”教学,关键目标有三:一是基于宏大尺度,构建“宙—代—纪—年”地理时间认知体系;二是结合地层构造,认识“以空间换时间”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三是遵循学科逻辑,养成“化石—生物—环境”的地理思维路径。将关键目标落实到教学实施层面上,一是要妥善处理好地理本质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关系,确保地理课程“不变味”;二是要在具体内容教学中注意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变化及其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时期广东的旱涝灾害史料建立了该地区1480~1939年间旱涝指数序列,并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对该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从历史时期来看,广东的旱涝变化主要存在准7年、15年、23年左右的准周期,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要影响周期不尽相同。旱涝指数的多尺度分析表明,广东在本世纪整体上将处于偏涝期,但自2000(±5)年已开始进入偏旱期,2010(±5)年左右达到最旱,这种偏旱状况将一致持续到2040(±5)左右,期间也会有较小强度的偏涝期出现。预计2040(±5)年之后广东将有较大强度的偏涝期出现,而且在未来几十甚至百年内的旱涝变化幅度有增大的趋势。由于高层次上的偏旱(涝)期常常包含有若干个低层次上的偏旱和偏涝期,因此在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时,离开具体的时间尺度谈气候变化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资料,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参照新近重建的5条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序列,重建了其间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在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格局各不相同。其中在5个太阳活动极小期(1010-1050年、1280-1350年、1460-1550年、1645-1715年、1795-1823年),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虽不一致,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出现偏旱(涝)的几率更高;而在2个太阳活动极大期和4个太阳辐射高值期,中世纪极大(1100-1250年)整个东部多偏旱,1845-1873年的太阳辐射高值期,整个东部多偏涝;其余4个时段(1351-1387年、1593-1612年、1756-1787年、1920-2000年)则旱涝相间出现。集合平均表明:在太阳活动极小期,中国东部呈自南向北的“涝—旱—涝”分布:长江流域偏旱,南北两侧的华南沿海和华北平原偏涝,且西北东部及西南偏旱;而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太阳辐射高值期,长江流域及西北东部多偏涝,华南和华北多偏旱。  相似文献   

6.
2011年2月19日,在这个新学期开学初的第一个周末,虽然天阴阴的,但是华坪小学——“水孩子科技教育社团”的孩子们却兴致勃勃的。  相似文献   

7.
长春的源头——新立城 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的长春,200多年前长春设冶时,衙门便建在伊通河东岸一块平坦的开阔地上。那里原来并没有人家,就在这样一片河滩地上建起了简陋的房子,围起一座院墙,便设立了“长春厅”。这座小小的“土城”,因为是在空地上刚刚建立起来的,便被命名为“新立城”,这就是新立城名字的由来,一直沿用到今天。  相似文献   

8.
 利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的圆柏树轮资料,重建了柴达木盆地1470—2001年5—9月的降水量,并依照《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旱涝等级标准恢复了历史旱涝变化。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旱远多于涝,也是极端干旱事件高发区; 旱涝变化具有阶段性,539 a的旱涝序列可分为3个旱阶段和3个涝阶段,以旱为主的时期长于以涝为主的时期; 涝年平均21 a一遇,旱年平均3 a一遇; 干旱发生的显著周期为2.8 a,特旱为9.2 a。  相似文献   

9.
东南沿海地区旱涝气侯准周期振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干旱指数与洪涝指数二分序列,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1470~1993年时间序列上旱、涝气候准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旱的周期振动与涝的周期振动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所反映,作周期分析时有必要分别寻求旱与涝各自的周期振动分量.结果还表明,太阳活动11年周期,22年磁周期和日月地相对运动19年周期,都与该区旱涝长期变化存在着较强的统计对应关系,并且太阳活动强弱世纪周期对其长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50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诞生,它们便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冀和抱负。“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古希腊先哲的这一城市“命题”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世博会诞生15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好的城市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0,(2):22-23,54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风头”、“猪肚”、“豹尾”之喻。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澡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风头”和“猪肚”,而对于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交给学生自由活动,体现学生自主性;有的教师认为剩点时间,浪费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对其特定的地理区位、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总体考量与剖析。大连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体现出开放性;是一种融和文化,体现出包容性;是一种外向文化,体现出先进性。突出“海”的特色、“洋”的特色、“融”的特色,应是大连在发展旅游业,建设国际化旅游名城的过程中,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应有的举措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典型,赣南“猪-沼-果”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赣南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它通过养猪-猪粪、猪尿-沼气池-沼气-沼气渣-果园-(套种青饲料)饲料-养猪的生产模式,达到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的目的,其循环生产如图。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效益可以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严共明 《中国地名》2013,(10):62-6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由于紫荆关与易水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每每提到紫荆关,便不禁让人想到荆珂,想到悲歌。紫荆关的出现,按分析当在战国时期,“据县志考证。紫荆关建于战国时期,燕昭王20年,为燕赵分界”。由于史料的缺乏,现在试图溯源已经相当困难。但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紫荆关作为一方险胜,又与燕长城位置相近,其出现于燕赵之际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5.
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课程内容要求之间的关系为联系基础上的进阶。整体联系体现在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特点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过程,是必修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隐含的学科逻辑线索。这条内容线索也是理解“必修”二字的关键。在“必修”的基础上看“选择性”,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内容要求之间的进阶,体现在内容构成上,从现象到规律、从单一要素到要素综合;在学习水平上,从“识记”、“领会”,提升到“领会”、“分析”水平。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内容要求之间的联系与进阶,要求教师树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包括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从而在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一条清晰的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体现学习进阶过程的教学“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5,(4):45-46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第一节写“澳门”,有一个明显错误,就是弄错了澳门被葡萄牙“掳去”即被葡萄牙侵占的时间。由于此诗于1925年7月发表在《现代评论》上,诗中描述澳门已被葡萄牙“掳去”了“三百年”,这就表明作认为澳门于1600年左右便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历史事实表明,  相似文献   

17.
郭守敬南海测量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元1279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大规模的纬度测量,即历史上著名的“四海测验”。这次测量共设有27个观测站,“南海”观测站是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本文对郭守敬在“南海”测量纬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南海测量的观测站应在西沙群岛;并从元代以前对西沙群岛的开发经营来进一步论述在该处进行测量的可能性。本文还从元朝“四海测验”的测量仪器和测量误差等方面讨论了“南海”观测站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波遥感土壤水分产品监测东北地区春涝范围和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土壤水分是判断农田涝害的直接数据源,以欧洲太空局1978~2010 年微波遥感土壤水分产品、2013 年SMOS MIRAS L3 级土壤水分产品和气象站点的月降水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壤水分距平指数和土壤水分异常指数,分析2013 年东北地区春涝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结果表明:① 东北地区以黑龙江省受涝面积最大,约11 万km2,约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1/4;② 比较多年的月降水数据与涝灾程度,发现冬春季节强降水是引发春涝的主要原因之一;③ 春涝的严重程度与高程呈现负相关关系,涝灾区域多集中在高程500 m以下。  相似文献   

19.
赵文珺 《地理教学》2010,(21):57-57
幽默能使人发笑,能使人快乐,而快乐之后给人带来的是深思!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地轴是一根假想轴时,孩子们有一点迷惑。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地轴不是假想轴的话,我们找到地轴,再找一些力气大的人,那么地球不就一下子被翘起来了吗?”孩子们一愣,随即就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理解了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有的时候看见一个学生在说话,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5年前出版的一本小书中曾经写道,“说得清的就是儒学、道义、佛法,讲不明白的便都付与一个缘字了却。”今天却偏偏要在这个“缘”字上发些议论,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讲不明白的事,可能对我们更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