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界问题或构造关系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的实质是洋壳与陆壳的矛盾统一和相互转化。中晚元古代时,秦岭地槽为洋壳演化区,华北地台为陆壳区,幸岭洋壳板块俯冲至华北陆壳板块之下:黑沟—铁炉子断裂相当俯冲带,其北洛南—栾川断隆是陆壳被改造而具陆缘弧性质;陆缘弧发展晚期在其南缘发育有弧前坳陷;陆缘弧之北的熊耳断坳则为弧后裂陷盆地;陆缘弧与弧后裂陷盆地之间的马超营—石门断裂为前陆断裂带。因此,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具体界线应以中晚元古代时大洋与大陆的分界线——黑沟—铁炉子断裂为准,而马超营—石门断裂仅为陆壳改造区内次级单位的分界.  相似文献   

2.
小秦岭地区的钼矿床产于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接合部位。该区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形成的近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活动性,表现出南北方向上有较大的差异,中生代开始地壳活动进入新的阶段,地台和地槽都进入活动状态,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极其强烈,形成一系列叠加在东西向基底构造上的北东向隆起凹陷带和断裂组。在北东向与东西向构造的复合部位造成大量中酸性岩侵入,并形成了许多可供工业利用的钼矿床。因此,近几年来地质部门和冶金地质勘探公司都将该区作为重点找钼之地。笔者随同我所钼矿组在此区做了一些工作,并根据陕西地矿局、冶金地质系统及其它单位实际资料的综合研究,试图对小秦岭地区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进行初探。对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成分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韧性剪切带组成,剪切带中广泛发育同构造变质流体形成的脉体。脉体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石英脉中石英晶体内发育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和气液相包裹体。包裹体成分以含中高盐度水溶液、低CO2、低δ18O~δD以及少量有机质为特征,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06~3378℃,白云母压力计计算出的压力为027~087 GPa。整个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成分和同位素均继承了原岩海底火山喷发的地化特征。伏牛山构造带变质程度以绿片岩相为主,压力较大,具有俯冲带的特性。包裹体的特点均反映了宽坪岩块和二郎坪岩块依次向华北板块下俯冲、汇聚时产生了强变形,弱变质的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断裂性质与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杨巍然  张文淮 《地球科学》1996,21(3):285-290
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中流体的样品,并在断裂构造中得以大量保存,不同性质断裂具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不同深度的断裂有不同热流体组分参与构造活动,张性断裂流体包裹体数量多,粒径大,气液化变化范围大,常伴随出现沸腾包裹体群,压性断裂流体包裹体粒径小,具定向排列,深部以流体直大,CO2的大量出现为特色,韧性剪切带在深熔阶段以发育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和纯CO2流体包裹体为特色,包裹体数量少,均一温度高,脆性  相似文献   

5.
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位于城口断裂与铁溪-巫溪断裂之间,为研究该构造带断裂对烃类运移及构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本文对该构造带内断裂流体的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断裂流体碳氧同位素整体较围岩更为分散,δ~(13)C_(PDB)介于-2.9‰~3.9‰之间,属正常海相碳酸盐层的碳同位素值,坪坝断裂附近δ~(13)C_(PDB)呈明显亏损,具外来流体混合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为含烃的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液相为H_2O。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城口断裂附近最高,主要为311~336℃,频率峰值温度为328℃;往南叠瓦带流体均一温度主要位于183~269℃之间,峰值为230℃,断褶带峰值为213℃,滑脱褶皱带为170℃,整体表现为向盆内方向降低。盐度主要为4.43%~8.6%NaCl。研究表明,城口断裂作为大巴山构造带南北分界的主干断裂,古流体的形成温度和热演化程度最高,且从盆地向北至城口断裂,各构造带流体的热演化程度、成岩温度、古流体压力均逐渐升高,说明随着构造活动的增强,构造带中的流体更为活跃,持续时间更长,导致流体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变化较大。构造带内的流体总体上形成于封闭体系,在主构造应力的驱动下,盆地深部含烃流体沿断裂向浅部运移,并与浅部地层流体发生混合,运移通道整体处于封闭状态;而构造带内的一些次级断裂,因其形成的时间以及向下延伸的深度不足以触及下古生界烃源岩层,因此其对流体封闭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金属矿化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是华北地台和扬子准地台的过渡带,在靠近扬子准地台一侧的南秦岭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期次多,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开展综合找矿具有广阔的前景。作者根据南秦岭地区多年取得的成果和大量资料的整理研究,对本区矿化特征与成矿模式有一些粗浅认识,现整理成文,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板块之间的拼合带(造山带)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也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经前人研究表明,全球有许多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都产生于造山带中或者板块汇聚边缘。我国的秦岭造山带是一条重要的板块构造结合带,其位于杨子地台北缘与华北地台南缘交界处,长期作为杨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分界线。秦岭造山带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并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秦岭造山带从南到北可划分为南秦岭、中秦岭和北秦岭。前人将秦岭  相似文献   

8.
赵金祥  李玮  康文彬 《地质学报》2021,95(11):3220-3233
勉略构造带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并叠加后期陆内变形作用形成的复杂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勉略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对全面理解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勉略构造带广泛发育的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古应力反演,揭示出勉略构造带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期变形为NW-SE向挤压,以发育轴面直立的紧闭同斜褶皱和高角度逆断层为特征,形成于早—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块体碰撞阶段;D2期变形为NE-SW向挤压,主要发育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叠加于早期构造形迹之上,构造带内普遍发育东西向近水平拉伸线理,局部发育倾竖褶皱,形成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该阶段秦岭造山带由早期的碰撞转为陆内变形,沿东西向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D3期变形为N-S向挤压,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多向汇聚构造体制下,勉略构造带受南北向挤压,形成一系列共轭剪切断裂,该期断裂切割前两期构造变形,区域上表现为北侧的大巴山、西秦岭向南逆冲推覆,扬子北缘沿米仓山一带向北楔入秦岭造山带,形成向南突出的大巴山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西秦岭武都-舟曲弧形构造带和一系列北东、南西走向的共轭剪切断裂系.  相似文献   

9.
黑沟断裂带及其对东秦岭北坡构造演化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沟断裂带是东秦岭北部分隔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边界断裂。本文围绕黑沟断裂带,阐述了黑沟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对比了黑沟断裂两侧的形成环境、变形特征及变质环境。由黑沟断裂南侧到北侧,存在以下几个变化极向性:形成环境由秦岭大洋环境到华北地台南缘改造大陆边缘环境,改造大陆边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洛南—栾川岛弧环境,熊耳山弧后盆地环境;变形由强烈的塑性变形到弱变形,变质由角闪岩相到低绿片岩相及低于低绿片岩相。在宽坪群内部存在一由南往北的递增变质带,由低绿片岩相→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宽坪群以及黑沟断裂带中存在高压相系。由此,作者从板块构造思想出发,认为黑沟断裂带是以板块结合带存在、发展并控制着东秦岭北坡构造环境的发展演化,其发展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中元古代俯冲阶段,(2)晚元古代推覆剪切阶段,(3)早古生代伸展阶段,(4)早古生代末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10.
晓天—磨子潭断裂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捕俘压力研究结果表明:晓天—磨子潭断裂中石英脉中流体主要来自浅部,有多期次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为三个区间:140~180℃、190~240℃和270~340℃,反映了至少经历了三次强烈的流体活动。流体包裹体的盐度<10%,捕获压力<1.350×108Pa。总体上越靠近晓天—磨子潭断裂,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越高,捕获压力越大,局部地区的差异,能从断裂对流体控制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捕获压力,在不同的显微构造,围岩性质、构造环境和时空范围中,发生不同的变化。一方面多次构造活动和热事件的驱动流体活动,另一方面流体的活动,降低了岩石脆—韧性变形的温压条件,促进了岩石的变形。  相似文献   

11.
十堰至洛阳大地电磁测深观测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十堰—河南洛阳QB-1剖面大地电磁测深较好地反映了剖面通过的华北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地电特征, 圈出了壳内高导层和上地幔高导层, 反映了两条切入上地幔深部的大断裂, 推断嵩县大坪深部的低阻体可能为岩浆房, 为研究深部地质构造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丹凤三角地带伟晶状花岗岩型铀矿床是我国一种新类型铀矿床。笔者在研究该类型铀矿化特征时,首次发现了自然金,为研究金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新的课题。丹凤三角地带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北秦岭构造亚带中,区域上受商丹断裂和金陵寺蔡川断裂控制,两断裂所夹持的部位称丹凤三角地带,面积2000km~2。在丹凤三角地带中分水岭断裂以南为下古生界丹凤群,断裂以北为下元古界秦岭群。商丹断裂不仅是东秦岭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划分界线,而且还是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俯冲碰撞的主缝合带。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地质构造的初步分析及构造带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地处我国中心,在地质构造位置上为我国南北地台(华北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分野——秦岭褶皱系的西端;同时,又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经过处。在构造上颇受国内各地质学者的注意。历来各地质学者对西秦岭的地质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与解释。无疑,对探讨西秦岭地质真实面貌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地质历史是复杂的,要使认识符合于客观的真实,必须反复地去认识,用多种方法去探讨。本文在学习板块学说中,试对西秦岭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分析并对其构造带划分进行尝试性探讨。但由于笔者学识肤浅,囿于管见,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4.
大河沟锑矿床分布在中元古界秦岭群变质岩内,矿体产出受双槐树深大断裂及其旁侧断裂控制,是一个构造控矿因素明显的低温热液矿床。为了深入探索它的成矿构造与成矿元素富集的有机联系及成矿机理,选择矿床内典型构造岩开展了构造岩特征和矿石的主微量元素、矿石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测试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床分布受区域韧性剪切带的控制,矿体围岩的糜棱岩化时限198.6"4.74Ma,并具有成矿元素矿源层的性质;辉锑矿可能在单一环境和封闭条件下形成,有独特的辉锑矿晶体特征峰值,含高的As、Au、Ag、Mo、Hg、Pb和Zn元素;方解石矿物的C—O同位素属于岩浆-地幔来源;辉锑矿硫同位素的值域为δ34S介于1.8‰~2.6‰之间,铅同位素显示地层铅的变化与辉锑矿相近;包裹体成分的测定表明流体具有硫酸盐的性质,局部为重碳酸根型水溶液,以热液改造沉积卤水为特征,成矿作用在还原条件下进行,石英包裹体中含有较高的H2暗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质。综合研究认为,矿床形成作用是深部热流体沿深大断裂活动,萃取了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带中活动的金属元素,然后在还原条件和低温环境中沉淀成矿,成矿类型厘定为构造-流体制约的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方向的断裂中元素富集规律不同 ,构造带中流体是十分活跃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主要有动热退变质作用、剪切 -扭动裂隙成矿作用、构造带内岩石与流体交换作用、构造扩容带成矿作用 ,这些成矿成晕作用均发生在特定的构造动力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16.
地体构造对金区域成矿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体构造学是板块构造的发展和初充,几乎所有的地台(克拉通),造山带,大陆板块皆是由独立的地体所构成。相邻地体可由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上的不同及边界断裂来鉴别。近二十年来,对于金等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台(NCP)和中国东部造山带中金矿的分布与地体构造密切相关。富金地体与盆金地体有明显不同,它们在基底的组成,岩浆作用,交代蚀变作用,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方面形成明显的对照。富金地体经常位于地台的边缘与造山带相邻以及位于A型或B型储冲带的上盘,在结晶基底中常有两绿岩带,多时期花岗岩和富挥发分,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富Au的煌斑岩广泛分布。贫金地体常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7.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8.
李国鹏  李裕松 《地质科学》1973,8(3):238-244
引言本文讨论范围包括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和大雪山一线以东的广大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及台湾省(简称中国东部)。中国东部自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形成后(其中华南东部是加里东褶皱基底),古生代时期受地中海构造体系和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处于一个三面有地槽带围限、内部为地台的发展阶段。随着属于地中海构造体系的天山和蒙古-大兴安岭地槽带、昆仑山-秦岭地槽带和川西-滇西地槽带于古生代至三迭纪期间逐渐褶皱迴返结束地槽生命后,中国东部受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便相应地明显起来,成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秦岭群作为北秦岭构造带核部的最老地质体,近年对其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历史已作深入研究,其时代被确认为早元古宙。秦岭群与华北、扬子两地台的关系,大致有5种认识,多数认为它是华北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人认为它是独立发展的古微陆块;第三种看法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台属同一岩石圈板块,秦岭群由板内裂陷形成;第四种认为秦岭群由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独立古微陆块拼合而成;第五种观点是秦岭群属扬子地台北缘裂解形成的古微陆块。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证据,进一步证明秦岭群由扬子地台分裂而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北祁连地质构造概论位于中朝准地台西南部的北祁连山,是一较为典型的优地槽褶皱带。它北邻陆棚海型冒地槽——走廊过渡带,与阿拉善台隆相望;南侧是祁连中间隆起带;西北隅衔塔里木地台;东南与秦岭褶皱系毗邻(图1)。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与走廊过渡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共同构成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地槽演化从中寒武世开始,经历晚寒武世、奥陶纪和志留纪地槽发展阶段,沉积厚达2万余米,于志留纪末褶皱成陆,结束地槽期。地槽内有多期蛇绿岩侵位和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