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2年9月—2013年7月采集了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4个季度的刺网渔获物和环境数据。基于该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鱼礁区与对照区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渔获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鱼礁区的渔获物共23种,其中鱼类17种、甲壳类5种、棘皮类1种;对照区的渔获物共14种,其中鱼类8种、甲壳类5种、棘皮类1种。鱼礁区与对照区渔获物的种类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获物可分为秋季组、夏季组和冬春季组;不同季节的渔获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R=0.867 4,P=0.001),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获物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R=0.137,P=0.067)。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pH、盐度、叶绿素a和PO4-P是影响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区渔获量较高,生态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威海小石岛附近海域渔获物种类组成、渔获量变化、渔获物结构特征的影响,作者于2012~2013年对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渔获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对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礁区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北礁区地笼网调查到渔获物种类数量高于对照区,分别为24、31和18种。南、北礁区鱼类和甲壳类生物资源量高于对照区。南、北礁区全年资源量占优势的种类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对照区为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和大泷六线鱼。聚类分析和单因子相似性分析表明,渔获物组成结构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在春季和夏季,人工鱼礁区渔获物组成结构和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和溶解氧是影响礁区主要渔获物种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投放人工鱼礁改善了威海小石岛礁区水域的渔获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主要鱼类、甲壳类经济物种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3.
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granii)、虹彩圆筛藻(C.oculus-iridis)、圆筛藻(C.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I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7月份和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 cell/m~3、39.53×10~4 cell/m~3和21.5×10~4 cell/m~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比5月份和7月份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份和11月份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它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最低。可见,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的,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4.
象山港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涛  王云龙  廖勇 《海洋科学》2014,38(7):41-46
2011年和2012年期间两个夏季(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他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6大类36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等。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年较大),与对照区相比,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通过对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鱼礁区浮游动物的类群与对照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两个类群,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典型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5.
日照前三岛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影响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日照前三岛海域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于2012年9月—2013年8月利用三重定置刺网对日照前三岛人工鱼礁投放海域及其临近海域开展了4个季度的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了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业物种、优势种的组成;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对比了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采用刺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比较了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业资源密度。结果表明,鱼礁区的渔业资源总种数是对照区的1.71倍,人工鱼礁区鱼类种数是对照区的2.38倍,虾类、蟹类、棘皮类、头足类鱼礁区都比对照区多;人工鱼礁区不论是渔业物种数量还是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要好于对照区,并且人工鱼礁区优势种更稳定,CPUE高于对照区,资源密度更大。说明日照前三岛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所在海域聚集海洋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及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显著作用,尤其对鱼类的诱集和养护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人工鱼礁建设和效果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朱旺港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于2010年5~11月和2011年3月对该海域人工礁区和自然对照区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种类比对照区丰富(1.42倍);并且人工礁区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CPUE也明显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Al区(建于2008年)和A2区(建于2009年)分别是自然对照区CA区的1.43和1.55倍,其中经济种类日本蟳的CPUE分别达到2.69和2.97倍.初步体现人工鱼礁投放后的集鱼效果,且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象山港人工鱼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 年7 月和2012年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 根据采集的浮 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它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 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8 大类36 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 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 等。运用箱线模型检验,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 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 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 较大),与对照区相比,则 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典型相关 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结果表明,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关键参数(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 性、Pielou均匀度)与环境因子(水深、DO)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962 7)。  相似文献   

8.
白燕  彭珺 《海洋通报》2014,33(6):349-351
2011 年7 月和2012年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 根据采集的浮 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它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 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8 大类36 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 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 等。运用箱线模型检验,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 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 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 较大),与对照区相比,则 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典型相关 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结果表明,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关键参数(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 性、Pielou均匀度)与环境因子(水深、DO)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962 7)。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烟台近岸人工鱼礁区的底层渔业群落与自然岩礁区的差异,本研究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位于山东烟台近岸的养马岛自然岩礁区、牟平人工鱼礁区及毗邻泥沙区开展4个季度的渔业调查。调查共发现渔业生物15目37科53种,自然岩礁区与人工鱼礁区的平均物种数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泥沙区(Kruskal-Wallis test, P0.05)。两礁石区的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在各季节均显著高于泥沙区(ANOVA,P0.05),春、夏季自然岩礁的CPUE显著高于人工鱼礁(ANOVA, P0.05)。三个区域的优势种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各优势种的CPUE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尤其对于许氏平鲉及大泷六线鱼,人工鱼礁的生境优势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岩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其次为人工鱼礁区和泥沙区。自然岩礁与人工鱼礁区Ma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差异不显著,但都明显高于泥沙区(ANOVA, P0.05)。ANOSIM分析表明三个海区的群落组成在各季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原因是优势种资源量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反映了优势种对群落结构的塑造作用。RDA分析发现,温度、溶氧及水深依次为影响群落结构的主控环境因子,可解释部分群落结构的异质性。本研究证实人工鱼礁可以有效提高以岩礁性鱼类为主的渔业资源量,然而其群落结构复杂度、生物多样性水平与相对成熟的自然岩礁区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其能否取代或超越自然岩礁的功能,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观测。  相似文献   

10.
于2012年9月—2013年8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4个航次的根据调查数据,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调查显示: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0属78种,主要由硅藻门(65种)和甲藻门(10种)构成。主要优势种有短楔形藻(Licmophora abbreviat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等,其中具槽帕拉藻是春、秋、冬季的第一优势种。虽然浮游植物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但鱼礁区与对照区的优势种相同。除春、夏季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人工鱼礁区显著高于对照区外,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叶绿素a浓度等群落参数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季节间各浮游植物的群落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似的原因可能是人工鱼礁投放时间短、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相距较近及浮游动物的"下行效应"。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影响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按其重要性依次为:透明度、可溶无机氮、BOD5、pH、磷酸盐、温度、COD和硅酸盐;溶解氧和盐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材质人工鱼礁的附着效果,本研究选用玄武岩纤维(BF)、普通硅酸盐水泥(PC)、40%贝壳粉硅酸盐水泥(PF)和80%贝壳粉硅酸盐水泥(PE)4种礁体材料进行了海上挂板试验。挂板117 d后,在礁体上共鉴定出附着生物35种,其中内刺盘管虫(Hydroides ezoensis)为绝对优势种。在附着的生物种类方面PFPEPCBF(分别为27、26、15和11种);在附着的总生物量方面PEPFPCBF。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表现为PEPFPCB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PFPEPCBF;Pielou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PFPCPEBF。添加贝壳粉的硅酸盐水泥挂板生物附着效果较好,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适宜作为芙蓉岛海域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礁体材料;而表面光滑的玄武岩纤维挂板生物附着效果较差,礁体表面制作工艺有待进一步研发。本研究中盘管虫属(Hydroides)与生物数量、附着厚度以及附着生物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总生物量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盘管虫属生物的率先附着增加了鱼礁表面的空间异质性,这对于其他物种附着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发挥了积极的生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莱州湾海域附着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和人工鱼礁适宜材料的筛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关注了浮游植物群落对人工鱼礁建设后短期内的响应,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小黑山岛海域 2013—2016 年 12 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共鉴定出 75 种浮游植物,硅藻是该海域最主要的浮游植 物类型;研究区域内叶绿素 a 浓度范围为 0.22 ~ 9.46 ug/L,Shannon 多样性指数 (log2) (H'') 范围为 0.76 ~ 3.06,Pielou 均匀度指数 (J'') 范围为 0.28 ~ 0.77。鱼礁建设前后海水环境因子变化较小,且礁区内外差异不显著,鱼礁建设后变化主要有3 点。Pb 和 Hg 浓度有所降低,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航次及站位增多。于叶绿素 a 浓度、H''和 J''均有所下降,礁区内外叶绿素 a 浓度无明显差别,且礁区的 H''和 J''高于非礁区。盂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化,但礁区内外无明显差别,具槽直链藻是该海域全年性的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 (CCA) 表明影响站位和各浮游植物在分析图中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不是人工鱼礁建设而是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溶解氧、NO3-N、水温、悬浮物和 As 影响,其中 As 浓度虽然优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16年5月和8月浒苔暴发前后,分别对日照近岸海域浒苔暴发区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断面调查。两个航次中,硅藻都占据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组成的主导地位,在种类数上和细胞丰度值上都占了较大的比例。8月航次细胞丰度明显高于5月航次,这与调查海域的历次调查结果相一致。应用PRIMER软件中的单变量分析得到群落种数(S)、丰富度(d)、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aner index)(H′)和均匀度(J),从多样性指数分析可以看出,5月航次的生物多样性优于8月航次,5月航次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都较均匀。两个航次中出现的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4.
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近海生态系统特点与人工鱼礁建设的功能,从海水水质、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三方面构建了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基于对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4个季度(2012年9月—2013年7月)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结果,对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健康评价。研究表明: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生态系统春季、夏季、秋季为较健康水平,冬季为亚健康水平;鱼礁区生态健康指数大于对照区,且差异极显著(P0.01);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综合分析认为,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比对照区生态系统更稳定,但仍需开展长期的调查与监测进行验证。本研究结果对于人工鱼礁区的管理、保护和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2008年8月,对象山港全港海域设立的13个采样站位采集的调查资料,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的组成,以及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进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显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不同采样站位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差异皆高度显著(P0.01)。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13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大致可分为3组。根据所调查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资料做的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逐渐由一种或几种个体较小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了解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本项目于2016年春季(5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分别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采样,并监测了常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和秋季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大类36种,其中桡足类14种;浮游幼虫12类;腔肠类6种;糠虾类3种和毛颚类1种。春季、夏季和秋季优势种变化明显,其中春季优势种为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半球美螅水母(Clytiahemisphaerica)、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和长尾类幼虫(Macruran Iarva);夏季优势种有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 larva);秋季仅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占主要优势。相关分析表明,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多样性以及均匀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天津海域人工鱼礁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CCA结果表明,盐度和水温是影响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小竹山岛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于2017—2020年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 研究鱼礁区、邻近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2种, 其中多毛类45种, 甲壳类16种, 软体动物8种, 棘皮动物3种, 投礁后第4年(2020年)比投礁后第1年(2017年)种类数增加了15种, 并且鱼礁区的种类数多于邻近区与对照区。优势种组成以多毛类为主。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年份间差异显著, 2017—2020年年均生物量从2.11 g/m2上升到4.38 g/m2, 年均丰度从289.31 ind./m2上升到764.14 ind./m2, 区域间无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年份和区域之间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呈现年际变化; 双因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年份差异显著(P<0.01), 区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 深沟毛虫(Sigambra bassi)、长叶索沙蚕(Lumbrineris longiforl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和寡鳃齿吻沙蚕(Micronephthys oligobranchia)等是造成群落年际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丰度/生物量曲线结果表明, 2017—2020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均未受到扰动, 随着鱼礁建设时间的推移,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18.
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前(2011年)、建设中(2012年)、建设后(2013年)对象山港全港区、邻近区、示范区11个站位,进行5个航次调查所获得的大型底栖生物的资料,对比分析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9种,建设后建设中建设前,优势种变化明显。大型底栖生物密度、生物量表现为: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建设中建设后建设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表现为:建设前建设后建设中,均匀度指数J则表现为建设中建设后建设前。多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群落聚类及n MDS排序分析,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双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同时表明,群落建设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检验R=0.215,P=0.004)。SIMPER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平均相似性建设前建设后建设中。根据调查站位的数据作出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建设中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了强烈的干扰,人工鱼礁投放、大型海藻移植、增殖放流会对其周围海域产生影响,但建设后扰动消失,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扰动逐渐减小,并围绕鱼礁群逐渐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2013年对威海小石岛、威海俚岛、日照前三岛鱼礁区的渔获物调查结果,采用各物种的VPUE(The value per unit effort),确定了3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主要经济物种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3处人工鱼礁区是否可以提高当地渔业收益;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方法(MDS)分析了3处鱼礁区和对照区的VPUE结构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研究表明,在3处鱼礁区之间以及鱼礁区和对照区之间的主要经济物种的种类和价值贡献率都具有明显的差异;3处鱼礁区的VPUE结构在鱼礁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R=0.414,P=0.003),在季节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差异(R=-0.052,P=0.6370.05);3处人工鱼礁区都能提高当地渔业收益;3处鱼礁区的VPUE相对于对照区平均增加了160.8%,俚岛、前三岛和小石岛人工鱼礁区的VPUE分别增加了312.7%、98.3%和71.3%。  相似文献   

20.
于2015年夏季、秋季和2016年春季在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进行砂壳纤毛虫群落的调查。3个季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0属31种,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类最多,夏季砂壳纤毛虫种类最多。砂壳纤毛虫丰度、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砂壳纤毛虫丰度夏季最高[(379±355)个/L],秋季最低[(173±190)个/L];生物量夏季最高[(2.74±2.82)μg C/L],秋季最低[(0.23±0.21)μg C/L]。砂壳纤毛虫壳的平均口径夏季最大[(49.64±6.90)μm],秋季最小(26.76±4.55 μm)。砂壳纤毛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夏季最高(2.025±0.574),春季最低(0.922±0.437);Pielou均匀度指数秋季最高(0.682±0.276),春季最低(0.448±0.266)。春季鱼礁区和对照区砂壳纤毛虫优势种存在差异,夏季和秋季鱼礁区和对照区砂壳纤毛虫优势种相同;3个季节鱼礁区第Ⅰ优势种的优势度均明显高于对照区。3个季节鱼礁区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区,这可能是由于投礁后砂壳纤毛虫的适口饵料——nano-浮游植物丰度增加导致;3个季节鱼礁区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对照区,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是在投礁1~2 a后开展的,时间较短,鱼礁区砂壳纤毛虫群落尚不稳定,鱼礁区独特生态系统的变化尚需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