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1991年在湛江港进行浮标污损生物调查。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共93种,附着厚度21—71mm,湿重3.10—72.53kg/m2,覆盖面积98%─100%。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variabilis、刺巨藤壶Megabalanusvolcano、钟巨藤壶Megabalanuslintinnabulumtintinnabulum和翡翠贻贝Pernaviridis。位于不同位置的浮标,其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不同,同一浮标的不同部位(体侧,底部,尾外侧,尾管内)的污损生物也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2.
珠江工口以东近海水域污损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别为15.7和71.7km、水深27和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1站,各水层的污损生物均以无柄蔓足类、海葵和双壳类及多毛类等华南沿岸海区常见种类为主,其中网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而远岸的Z2站,则主要是有柄蔓足类和水螅,且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低于Z1站.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汕头港位于广东省沿海东北部,港内的水工建筑(如码头、浮标等)受海洋污损生物严重污损.1991年6月,对汕头港的3个码头(岩石海军码头、渔业修造船厂码头及妈屿验潮井码头)和3个浮标(娘礁标、1号和3号标)进行了污损生物调查(图1).本文研究了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量及分布等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污损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涛  严文侠 《台湾海峡》1999,18(3):325-331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别为15.7和71.7km、水深27和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1站,各水层的污损生物均以无柄蔓足类、海葵和双壳类及多毛类等华南沿岸海区常见种类为主,其中网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而远岸的Z2站,则主要是有柄蔓足类和水螅,且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低于Z1站。  相似文献   

6.
对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树上的污损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得污损动物9种。以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在多数采样点的附着密度最高,但二者在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分布最广,是惟一~种在各采样点均能采到的污损动物;黑养麦蛤(Xenostrobus atraus)主要分布在树干和较粗的枝条上,其密度在向海林缘达到最大,超过牡蛎和藤壶的附着密度。污损动物附着高度与树高的比值(h:H),主干、枝条和叶片上附着的污损动物总量均随林带离岸距离增大而增大,呈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型附着生物对近海圆盘浮标污损的特点,对布设在珠江口东南海域和北部湾东北部海域的4个圆盘浮标的大型附着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标侧壁大型附着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0.00~78 296.00 ind./m2和659.42~62 276.00 g/m2,底部的丰度和生物量则为412.00~66 585.00 ind./m2和1 861.60~60 784.00 g/m2,多数情况下浮标底部大型附着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侧壁。浮标底部的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2.39~3.06之间,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4.02~6.98,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88~0.91;而浮标侧壁的H′为0.64~2.79,d为1.10~4.89,J′为0.58~0.96,其中H′和d均表现出底部高于侧壁。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结果表明,在3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各站位浮标侧壁和底部的大型附着生物群落分为4个群组,其中浮标底部基本上可归成1个群组,但浮标侧壁之间差异较大。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结果则显示,浮标侧壁和底部的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蔓足类和刺胞动物应是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浮标底部相对于浮标侧壁更易被大型附着生物污损。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北部湾中的涠洲岛及其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并调查浮标和码头的污损生物,共记录149种,优势种是拟疣裂隆胞苔虫、长柄盘管虫、旋鳃虫、缘齿牡蛎和糊斑藤壶等.全年都有生物附着,盛期6—8月,数量不大.北部湾的污损生物呈现了热带外海污损生物群落的许多特征.  相似文献   

9.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平潭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开展污损生物生态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及演替趋势。周年模拟挂板试验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隶属13门92种,以广分布暖水种为主,其中主要优势种为营固着生活的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和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以及自由生活的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齿掌细身钩虾(Maeropsis serratipalma)等。虽然该海域全年均有生物附着,但附着强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附着盛期为6月至8月(生物量介于7 326.0~12 970.0 g/m2之间,以湿质量计),12月至次年2月(生物量介于39.5~1 580.5 g/m2之间)为附着淡季,而且污损生物摄食类型以悬浮物食者为主。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水体透明度、水动力条件、地表径流和养殖等人类活动对污损生物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广东电白浮标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根据1985年对广东电白沿岸浮标进行污损生物调查的结果,报道了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厚度、覆盖面积和湿重。共获得92种生物,优势种是Balanus reticulatus和Brahcidontes variatiIis。大部分浮标都完全被污损生物所覆盖,附着厚度为8-15mm,湿重3.8-14.7kg/m2。浮标侧面、底部及尾管内的污损生物群落有一定的差别。位于港内、港口和港外的浮标,其污损生物群落也不同,布放于海中一年的浮标,污损生物群落已接近顶级,二年浮标的污损生物群落有所衰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底拖网方法调查研究了闽东近海春季(5月)和秋季(10月)游泳动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资源密度及时空分布格局等问题。调查中出现游泳动物70种(鱼类47种,甲壳类18种,头足类5种),隶属于15目40科64属,以鲈形目种类最多(25种)。鱼类是主要游泳动物群落,春季鱼类个体数和重量分别占总渔获的66.4%和72.3%,甲壳类分别占比33.4%和26.9%,头足类分别占比0.2%和0.8%;秋季,上述三个类群在总渔获中的占比分别为56.6%和60.4%、42.0%和37.8%以及1.4%和1.8%。春季优势种包括红狼牙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孔虎鱼(Trypauchen vagina)等10种,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三疣梭子蟹、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等7种;两个季节共有优势种包括三疣梭子蟹、日本 (Charybdis japonica)、龙头鱼、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六丝钝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5种。秋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春季。春季平均资源密度为1013.7kg/km~2和10.2×10~4ind/km~2,高于秋季的平均值(899.0kg/km~2和6.6×10~4ind/km~2)。总体而言,鱼类是闽东近海主要的游泳动物类群,其资源密度从近岸向外海呈降低趋势,春季的资源密度高值出现在闽东外海中部水域,秋季高值则出现在南部的闽江口等水域;其春季的优势种种类多于秋季,存在一定程度季节性更替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者根据2012年5月和2013年11月对日照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调查海域共捕获虾蟹类25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计算优势种为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中大型虾蟹类5种,分别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戴氏赤虾(Meraenaeopsis dalei)、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虫寻](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计算了日照近岸海域春、秋季虾蟹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该海域虾蟹类群落多样性整体处在较低的水平,在生物量和丰度上经济较高的中大型虾蟹类物种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3.
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14年8月至9月于珠江口至南海中部断面(18°00'~22°00'N,114°00'~116°00'E)的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并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分析。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142种,隶属于2门44属,其中砂壳纤毛虫28属78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54.93%;寡毛类纤毛虫14属59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41.55%。优势类群为:拟卡金斯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calkinsi)、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维尔伯特急游虫(Strombidium wilberti)和无节幼体(nauplii)。调查区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介于11.43~959.35 ind/L之间,平均值为264.99 ind/L。微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50 m水层,50 m水层之下丰度逐渐减少。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位于J5-I1站位之间。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范围在0.92~4.18之间,平均值为2.77;均匀度指数在0.63~1之间,平均值为0.87。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连续追踪站位的调查发现,上层水体微型浮游动物群落丰度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层水体相对较平缓。微型浮游动物昼夜的垂直丰度变化与叶绿素浓度昼夜变化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22年8月大潮期间庙岛群岛岛屿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17种);定性调查共鉴定42种,软体动物最多(30种)。潮下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低于潮间带定量调查,其中软体动物最多(2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34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82g/m2。潮下带平均丰度为18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708.02g/m2。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187、1.723和0.540;潮下带H′、D和J′平均值均高于潮间带,分别为1.301、2.204和0.669。在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施氏玻璃钩虾(Hyaleschmidti)、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littorea)等。潮下带优势种与...  相似文献   

15.
东沙群岛西部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污损生物系指海洋环境中附着或栖息在船舶和各种人工设施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其形态结构上是否具备石灰质外壳或骨架,可分为硬性污损生物和软性污损生物两种,前者包括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虫等生物,后者则为海藻和水螅等种类。海洋污损生物对大型海洋结构物的危害主要通过增大构件直径和表面粗糙度,增强对波浪和海流的阻力,从而造成结构物静力载荷和动力载荷增加。此外,导管架表面所附着的生物还会妨碍水下作业,甚至损坏潜水设备。 为适应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近十多年来科研人员对南海北部近海海区人工设施的污损生物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陆续发表了有关研究成果(严涛等,1997,1998,1999,2000)。然而,在珠江口东南、东沙群岛以西远离大陆和岛屿的深水海区,有关污损生物资料至今未见报道。本文根据实海调查结果,详细论述了该海区人工设施上的污损生物状况,以期丰富人类的海洋生态学知识,并为该海区海洋结构物的设计、保养和维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7年10月和2018年1、5、7月对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80种,其中哲水蚤目55种,占总种类数的68.7%;剑水蚤目21种,占总种类数的26.2%;猛水蚤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3.8%;鱼虱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1.3%...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