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低勘探程度盆地模拟研究——以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模拟已成为当前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工具。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自裂陷期演化以来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代碎屑沉积,近年来的地质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其盆地模拟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次研究在收集相关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重建了盆地热史,模拟结果显示其古热流在中-晚侏罗世平均值约为61mW/m2,在约145-74Ma间不断上升至约80 mW/m2,随后缓慢下降至65 mW/m2,并持续到渐新世末期,据此将盆地演化阶段划分为裂前期、裂陷期及裂后期。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在白垩纪逐步进入强裂陷演化阶段并经历快速沉积过程,至晚白垩纪裂陷发育程度中等,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生烃门限深度大致位于古近系阜宁组顶部,下伏的侏罗系及白垩系烃源岩基本完成生排烃过程,其中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盆地发育的裂陷期及裂后期,而白垩系及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裂后期。尽管研究区尚处在低勘探程度阶段,但盆地模拟结果已能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本次研究对模拟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惟一没有形成工业油气流的含油气盆地,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勘探潜力最好的一个区域,该坳陷的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研究成为实现这一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对已取得的勘探成果和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指出东部坳陷存在三套生、储、盖组合,其中下白垩统生、储、盖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大西洋的构造演化,划分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明确了不同演化阶段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了漂移期岩性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油气勘探的方向。研究表明,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盆地经历了裂陷期和漂移期两个演化阶段,早白垩世裂陷期,构造活动强烈,以陆相沉积为主;晚白垩世至今的漂移期构造活动弱,以海相沉积为主。赛诺曼—土伦阶海相烃源岩是漂移期岩性油气藏的主要油气来源,是油气成藏的基础;盆地漂移期广泛发育大型深水沉积体,深水沉积体是漂移期储层和岩性圈闭形成的关键;油气运移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漂移期构造活动弱,缺少油源断裂,赛诺曼—土伦阶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至烃源岩层内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形成自生自储的油气成藏模式;寻找赛诺曼—土伦阶烃源岩灶内大型沉积体是盆地未来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Ⅱ坳陷西南部深水油气勘探区,处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由于该区构造特征极为复杂,加之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因此针对该区开展裂陷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烃源发育条件的分析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及其油气地质评价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基于开平凹陷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重点对该区洼陷结构和断裂体系进行了深入解剖,系统阐述了古近纪断裂展布特征,并对研究区主干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古近纪裂陷期断裂体系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迁移过程,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开平凹陷古近纪以来的裂陷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开平凹陷古近系表现出“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裂陷期发育NE-NEE向和NWW向两组主要断裂,控制了凹陷构造变形及沉积充填特征,其控洼断层具有拆离伸展的断裂特征。尚须强调指出,开平凹陷主干断层活动强度整体表现为早始新世文昌期逐渐增强,晚始新世恩平期减弱并停止的特征,在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发生过多次沉积中心迁移。因此,根据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和平衡剖面分析结果,综合判识确定开平凹陷是在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其裂陷演化过程经历...  相似文献   

5.
深水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全球海域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增长的新领域。根据国内外深水油气勘探概况和我国深水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我国海域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潮汕坳陷及台西南盆地深水区、南海西南海域深水区和冲绳海槽盆地是我国海域深水盆地油气勘探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地层分布及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坳陷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古近纪坳陷构造演化经历了三期幕式断陷活动:古新世,初期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狭小的半地堑;始新世早中期,第二期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统一的湖盆,发育两个沉积中心;渐新世,断坳转换期,涠西南低凸起和3号断裂强烈活动,沉积中心迁移至海中凹陷.这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盆地原形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解释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赤道几内亚里奥穆尼盆地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过渡—漂移和裂后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主要充填了中新生代沉积地层,中生界白垩系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为裂谷期的湖相泥页岩和过渡—早期漂移期的海相泥页岩,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储集在上白垩统浊积砂体。盐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带,该带勘探程度低,成藏条件优越,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尤其盐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区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盆地原形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解释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赤道几内亚里奥穆尼盆地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过渡—漂移和裂后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主要充填了中新生代沉积地层,中生界白垩系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为裂谷期的湖相泥页岩和过渡—早期漂移期的海相泥页岩,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储集在上白垩统浊积砂体。盐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带,该带勘探程度低,成藏条件优越,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尤其盐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区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库泰盆地充填演化历史与勘探方向,从库泰盆地构造演化分析出发,在明确构造演化对盆地沉积充填控制作用基础上,分析了盆地烃源岩分布和沉积演化特征,探讨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如下:(1)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期(始新世)、坳陷期(渐新世—早中新世)、反转期(中中新世之后),并以中新世末为界进一步划分为快速沉积期和剥蚀改造期;(2)陆上始新统烃源岩局部发育,不发育中新统烃源岩;海上发育中新统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两套烃源岩分布不同,导致海陆油气发现的差异性;(3)陆上生烃能力有限,超深水区风险较大,有利区位于中新统烃源灶60km范围内,有利区带内中中新统—上新统岩性圈闭是勘探的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大澳湾盆地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勘探程度大型沉积盆地,其中塞杜纳坳陷是近几年各大石油公司高度关注的区域。受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前人对塞杜纳坳陷的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和构造样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清楚。本文以重处理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大面积的构造解释,通过"回剥法"平衡剖面恢复和重建了塞杜纳坳陷的构造演化历史,与其他类似构造和沉积背景的被动陆缘盆地类比确立了塞杜纳坳陷的双重重力滑脱构造模式。在对塞杜纳坳陷构造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塞杜纳坳陷的构造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塞杜纳坳陷发育的3类共8种主要的圈闭类型,并指出有利圈闭类型发育带的分布,为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域海相中生代油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近海沉积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大部分产于陆相第三系。随着勘探工作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逐步深入,在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区,包括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的地震调查对可能存在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的了解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调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定海相中生代沉积主要来自由西而东的特提斯入侵。而寻找海相油气将会成为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沙南凹陷一直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热点,盆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复杂的构造特征成为制约油气差异成藏的关键。为探讨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首次利用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对地层展布特点、断裂体系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新识别出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对新生界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全区构造发育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沙南凹陷盆地结构表现为"三段式",中、新生代断裂体系主要发育3期,即中生代逆冲断裂系、古近纪伸展断裂系和新近纪晚期共轭走滑断裂系,控制了盆地4个主要构造变革期,分别为早剥晚沉(中生代)、初始强裂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二次强裂陷-断坳过渡(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热沉降-共轭走滑阶段(新近纪)。沙南凹陷的2个沉积-沉降中心——东、西两洼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东营组沉积时期)具有较大差异,控制了两洼烃源岩生烃规模和成熟度的差异,对油气的区域分布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地幔热隆起和板块的重组是控制断陷盆地演化的深层动力因素。该研究可为沙南凹陷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点、残留展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理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盆内新生界已取得油气突破前提下,基隆凹陷可作为新生界油气进一步突破的重要远景区,同时东部坳陷内的西湖凹陷深盆气藏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可作为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区。盆地南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南侧则为东海陆架盆地未来取得中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4.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南安盆地楔形、S型(丘状)等5类地震相类型;砂包泥岩、砂泥岩互层等7类地震岩相类型以及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8类主要沉积相。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主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和拗陷热沉降阶段。其中,中中新世以前为盆地裂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早期为湖相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沉积;中中新世以后为拗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通过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南安盆地烃源岩发育且品质较好,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厚度大且横向范围广,区域盖层覆盖整个盆地,并形成了早期的自生自储和晚期的下生上储两类油气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15.
台西盆地是我国投入工作量较少和在盆地西部(海峡中心线以西)油气勘探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但是在盆地东部(包括海峡中心线以东和台湾陆地地区)已经有相当的油气发现。通过对海峡两岸油气地质与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和二维地震剖面分析表明,台西盆地是直接遭受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作用和台湾地体独特弧陆碰撞构造作用影响的含油气盆地。碰撞岛孤前锋与岛弧带地震活动频繁,严重破坏了盆地原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台西盆地早期为断陷盆地性质,晚期为典型岛孤后盆地性质,构造区划为东西两个坳陷带发育四凹两凸。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表现为典型下部断陷型和上部坳陷型盆地结构,最大沉积厚度8000~10000m,沉积主洼形态较好,晚—早第三纪是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16.
Taranaki盆地是新西兰国家唯一在产油气的盆地。其勘探活动和油气发现主要在陆上和浅水区,深水区目前勘探程度极低,是近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关注的重要新领域之一,但存在构造沉积演化不清、勘探潜力不明的问题。从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入手,追溯新西兰板块漂离冈瓦纳古陆东缘之前的沉积环境及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层序的识别,划分深水区地层层序;同时运用地质类比评价方法和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了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类型、圈闭条件以及可能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其勘探方向。指出:①盆地深水构造-沉积演化与目前研究认识程度较高的陆上及浅水区有差异,其地层系统及地层沉积充填格架可划分为4个层序;②深水区存在比盆地陆上及浅水区更老的新含油气系统,其沉积充填了裂谷期陆相煤系和裂后期海侵泥岩2套烃源层系,且具有"裂谷期生气、裂后期生油"的成烃特点,生烃潜力较大;③深水油气藏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三角洲砂岩及晚白垩世浅海相滨岸砂岩,而东部隆起之上的火山披覆构造圈闭为该区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石油成藏组合与全球盆地分类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盆地分类以后,就可以对盆地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比较,许多含油气盆地已被归类,并且将其成藏组合与特定的构造和沉积事件对照分析,一些成藏组合受佃地初期构造事件 ,如内陆断裂或内陆坳陷、以及各种类型各种类型盆地内固有的沉积类型等因素控制。在许多具复杂地史的盆地内,油气成藏组合普遍与多期沉积旋回组合相关,或者受到如扭动构造作用,沉降,褶皱和掀斜等盆地内的构造调  相似文献   

18.
位于巴西东岸的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桑托斯盆地是我国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通过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叠合盆地演化原理以及南大西洋演化历程,将桑托斯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漂移期4个阶段,对应克拉通、裂谷、坳陷、被动大陆边缘4类原型盆地。原型盆地的时空匹配关系为桑托斯盆地形成超大型的含油气系统提供了极为理想的构造条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盆地"生储盖"组合分析,得出桑托斯油气富集成藏的规律,即"厚盐区盐下富集;薄盐区盐上富集"。通过对盆地区域构造史以及所得的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在目前重视不足的盐下东部坳陷地区存在厚层优质的湖相烃源岩,烃类沿着基底大断裂以及不整合面运移,被过渡期蒸发盐岩所阻挡,形成以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为主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于1986-1991年,应用地震地质方法,对台湾海峡的地震地层和地质构造进行调查,采用地震剖面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台西盆地的构造演估进行研究,认为该盆地由厦澎坳陷,乌丘屿坳陷,新竹坳陷和台湾坳陷等组成,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中始新世初始张裂,晚始新世一渐新世全面断裂,中新世构造调整,以及中新世末以来挤压-收缩-封闭等阶段,现今已成为残留陆缘裂谷盆地,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整体上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笔者对该盆地进行了含油气系统分析,认为西沙海槽盆地发育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海相泥岩;储层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河道砂岩以及渐新统滨浅海相、海相三角洲、深水扇等砂岩;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滨浅海相泥岩以及中新世之后的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构成了三大套区域盖层。西沙海槽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中中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该油气系统可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中央坳陷以及紧邻中央坳陷的北部断阶带、南部坳陷西部局部区域是该盆地进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