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以临夏塬堡末次冰期中晚期黄土剖面为基础,选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同期异相或同期同相的气候记录与研究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后表明:位于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总体表现为偏干偏冷,晚期较为温暖的特点.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低。而位于季风环流控制的其它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反映了同样的变化规律,即早全新世的升温波动期、中全新世的温暖稳定期和晚全新世的变冷期,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快。而无论是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还是季风环流影响的其它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早晚期的干冷期和中期的温湿期,尽管其干冷和温湿的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热带第四纪动物群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热带第四纪动物群的70多个实例约有40%出现在冷期,反映气候波动幅度较小.动物群的时空分布可以佐证早更新世气候波动的2个主旋回、中更新世的3个主旋回、晚更新世的2个主旋回和全新世大暖期.末次冰期和新冰期未曾危及热带动物群的生存.历史时期的冷波动使动物逐步南迁,但其绝迹主要是受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热带珊瑚礁的第四纪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剖面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造礁珊瑚生长带等分析结果表明,珊瑚礁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基本轮廓.早更新世总体趋暖,但至少有4个旋回.中更新世总体趋冷,但至少有7个旋回.晚更新世气候剧烈波动,但总体变化为两个前暖后冷的旋回.全新世为回暖-升温-降温的波动.历史时期约1 700 a来有4个前冷后暖的旋回.近200 a的气候波动表现为前百年正距平,后百年以负距平为主,但总体趋暖.  相似文献   

4.
张伟强  黄镇国 《热带地理》2005,25(4):298-300,321
珠江三角洲中部番禺东涌剖面密取样、高分辨率的磁化率、δ13C、C/N3条曲线相互基本谋合,为判断MIS2以来的气候波动提供了新依据,从中得出了一些新认识:末次冰盛期很不明显,降温不超3℃;有新仙女木冷回返事件的反映;冷回返事件后直至2 500aBP,持续波动升温,难以识别8 500~3 000 a BP的大暖期;晚全新世降温始于2 500aBp,而不是3 000 aBP;最暖期不是在中全新世,而是在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5.
张风菊  薛滨  于革 《地理学报》2021,76(11):2673-2684
湖泊水位高低通常能有效地指示湖盆内湿润条件的变化,进而反映区域有效降水(降水—蒸发)变化,成为重建第四纪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苏联和蒙古国古湖泊数据库以及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数据库中149个湖泊水位变化资料的梳理总结,探讨了末次盛冰期(18 cal. ka BP)以来该地区干湿变化规律及区域分异。根据研究区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及已有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东欧湖泊区、中东亚干旱区和中国北方季风区三大湖区。根据不同水位记录在整个湖泊历史中出现的频率,采用3级重新分类区分出高、中、低3级水量,并把每个湖泊数字化的3级古水量表示成与现代的差值,得到每个湖泊样点每千年时间间隔内相对现代的5级水量变化(很湿润、湿润、无变化、干旱和很干旱)。结果表明,三大湖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干湿变化过程:东欧地区湖泊水量记录在晚冰期之前较少,至全新世逐渐增多,且基本表现为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的状况。中东亚干旱区整体呈现出末次盛冰期至中全新世均较湿润而晚全新世干旱的气候状况,但区域内部不同湖泊在起讫时间和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北方季风区的湿润期主要发生在早中全新世,但是不同湖泊有所不同。对比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时东欧地区东部气候随着斯堪的那维亚冰流的逐渐消退而逐渐变湿润,中全新世由于夏季北欧反气旋东翼的气旋气流增强而达到最湿润状态,西部地区早全新世由于强劲的西伯利亚热高压存在而整体偏干旱,中全新世由于夏季亚洲季风的渗透而转为湿润。中东亚干旱区冰期内的湿润条件可能主要与西风带降水及低温低蒸发有关,而全新世则可能主要与夏季风深入内陆导致降水增加有关。中国北方季风区全新世湿度变化可能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热带气候地貌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镇国  张伟强 《热带地理》2006,26(3):197-201
中国热带气候长期热湿,气候地貌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强烈风化和持续剥蚀夷平,缺乏地貌的世代演替,所谓"双重风化"和"双重夷平"的经典概念,未必切合中国热带的实际情况.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不明显,但是这种波动在气候地貌上仍有反映.红土砾石台地代表中更新世冷湿(砾石堆积)转热干(红土化)的气候地貌.老红砂台地代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热干(风积)转热湿(红土化、古土壤)的气候地貌.海岸贝壳堤反映中全新世风暴潮增强的气候波动.广东、海南的所谓"冰臼群"实乃河流地貌的瓯穴.中国热带末次冰期的冰川遗迹仅见于台湾岛中央山脉.  相似文献   

7.
选择位于江汉平原的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建立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对湖相沉积物中元素Rb和Sr的差异分布、Rb/Sr值、Ti元素含量以及磁化率等多项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经历了晚冰期由偏干转向偏湿波动、全新世开始湿度增强、全新世中期偏湿到湿润再至干湿波动,全新世晚期至现代偏湿到偏干的过程。磁化率波动与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出现或转型相关。江汉平原环境干湿变化体现东亚季风环流影响,驱动机制主要是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还受到东北、北、西三面环山而东南面向夏季风倾斜开放的地势影响。  相似文献   

8.
世界所有受冰期低海平面控制的外流性大河,普遍发育了一期古河流相沉积。该河流切入末次冰期间冰阶地层中,为冰期鼎盛期和早全新世砂砾石充填,被中全新世海相或湖沼相地层掩埋,形成了埋藏古河道,这些埋藏古河道在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发育,并可相互对比,具有全球性质。其形成原因与机制是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冷暧变化而引起的河流溯源侵蚀和堆积。  相似文献   

9.
选择位于西风区的新疆艾比湖周边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测年初步建立风沙沉积的时间序列,分析了风沙沉积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两个环境代用指标的古气候意义,并通过区域对比和综合分析,初步建立区域风沙气候环境演变序列。结果表明:研究区灌丛沙堆主要发育于晚全新世,缺失早中全新世的风沙沉积。晚冰期以来,艾比湖地区的风沙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一系列冷湿(凉湿)-暖干(温干)的变化过程,其中暖干(温干)时期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湖滨阶地主要发生风蚀过程,不利于灌丛沙堆的发育。晚全新世以来,艾比湖周边灌丛沙堆发育较普遍,风沙沉积至少记录了3次相对干旱期和3次相对湿润期。灌丛沙堆记录的风沙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与北疆其他全新世沉积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遵循晚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同时也受到局地风沙地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博斯腾湖全新世湖相沉积碳酸盐同位素所揭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其气候演变具有显著的西凤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对湿润、暖与相对于旱的水热配过关系。由δ18O所反映的温度波动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增温特征,该地区全新世期间出现了一系列冷暖变化,其中几次强烈的冷暧事件波动具有全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吕宪国  黄锡畴 《地理科学》1998,18(4):293-293
回顾了我国湿地研究,尤其是近10年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资源的综合考察,湿地基本概念的开发,湿地功能研究、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并对我国湿地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Urban geography》2013,34(8):698-7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ructural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on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Bangladesh. It also explores how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independent Bangladesh impacted subsequent patterns and trend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y. The urban structure is analyzed using rank-size plots, a rank-size regression model, and a rank-mobility index.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city rank-size relationships reveals the structural effect of the policies of the British to concentrate urban functions in few urban centers, the Pakistani period of primate-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econcentration policies of the Bangladeshi period. The top few cities continue to dominate, irrespective of Bangladesh's government plan to reverse development polarization caused by urban primacy.  相似文献   

14.
15.
甘肃省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差异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为了分析清楚甘肃省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本文采用2004年最新统计数据对甘肃省经济不均衡性与人口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比较了甘肃省主要经济部门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然后通过计算地区综合经济指数、文化水平综合均值,分析甘肃省综合经济水平与人口发展的相关关系,从经济部门的内部组成与外部综合经济实力两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经济与人口分布以及综合经济水平与综合人口素质的空间关系,为甘肃省经济合理布局和适度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为地区经济、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is is the last in a series of reports on various aspects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Japan. The series has been sponso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Union in anticipation of the 1980 IGC in Tokyo. Like its predecessors, this report has been modified by H. Jesse Walker, member of the Committe, for the benefit of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of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南极陨石的收集、分类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阶段性的总结。4次格罗夫山考察共发现陨石样品9834块,其中已完成和计划2008年完成分类的陨石共2431块。在正式公布的684块已分类陨石中,鉴定出2块火星陨石、2块灶神星陨石、6块橄辉无球粒陨石、5块中铁陨石、1块橄榄陨铁、1块铁陨石以及10块碳质球粒陨石等特殊样品,并对其中的部分样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建议拓展南极陨石的收集,持续开展陨石的分类工作,并提出我国南极陨石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 types of farm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show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responses to urban and nonurban forces of change. The variety of impacts has been neglected by most spatial intensity models and land use studies. This study examines census data from 1949 to 1982 in seven major U.S. metropolitan areas for six commodity types to detect regular patterns of changes in sales value, area harvested, number of animals, and intensity of production. Results show large declines in dairy farming, followed by poultry and fruit and nuts; some recent recovery in vegetable crops; and steady increases in both low value field crops and high value horticultural specialties. A trend toward polarization of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is indicated. Results also show differences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urban fringe areas and a decline in the differential in intensity of production between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