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西藏山南地区努日铜钨钼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东段南缘,是新近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矿区内出露有白垩系比马组和旦师庭组及大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侵入岩。矿区内的矽卡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在白垩系比马组地层中,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角闪石、绿帘石、符山石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斑铜矿、黝铜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矽卡岩矿物中石榴子石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为主,辉石主要为透辉石,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阳起石,帘石主要为绿帘石。矽卡岩类型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依次由石榴子石矽卡岩过渡到透辉石矽卡岩,再过渡到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这种分带特征表现了流体交代作用的变化。矿化类型和矿化组合也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浅部以矽卡岩型钨矿化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过渡为脉状的铜矿体或铜钼矿体,在局部较深的钻孔中还有少量的斑岩型矿化,主要以铜矿化为主,伴有较弱的钼矿化。石榴子石组分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具有规律性的变化,由钙铁榴石占主体逐渐过渡为钙铝榴石占主体。成分剖面显示石榴子石的组分和化学成分随着环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石榴子石是由一种脉动式流体形成的,可能是由流体化学成分的自身再平衡和生长过程中流体流量的改变而引起生长速率的改变共同实现的。通过含铁律比值(Kp)的计算,得出努日矿床形成于弱酸性、较强氧化状态。结合矽卡岩矿物分布和成分变化特征,推测努日矿区的矽卡岩可能是由深部侵入体分异出的热液沿着层间的破碎带或断裂,经过较远距离的运移,与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渗透交代作用可能是形成矿区矽卡岩的主要原因,流体的温度和氧逸度变化对于形成不同的矽卡岩矿物具有重要作用。努日矿床的矽卡岩为浅部矽卡岩,可能存在统一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系统,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16,35(4):881-884
正2矿产资源概况2.6金属矿产资源(3)铜矿资源(续)Kundalyan铜矿床位于南部查布尔省(N32°18'46″,E66°31'58″)。矿区出露元古宙和文德—寒武纪地层,并可划分为3个独立的区段,其沿Kundalyan断裂延伸5000 m以上。Kundalyan区段位于该矿床北部,范围较大,长1500 m,宽400 m以上。该区段出露地层的岩性为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角页岩和矽卡岩。矿化作用局限在矽卡岩和角页岩中。矽卡岩主要由辉石、石榴子石、  相似文献   

3.
林金灯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Z1):68-69,87
双步结热铜矿产于下白垩统比马组与始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形成的夕卡岩中,铜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平均品位w(Cu)=4.27%.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江西永平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矿石组构及成矿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永平铜矿床位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缘、北武夷山燕山早期岩浆岩与海西期-印支期信江断裂坳陷带接合带,是一个伴生S-W-Pb-Zn多矿种的层状铜矿床。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着矿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燕山期岩浆岩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即基底周潭群逆冲推覆到晚古生界地层上,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沿逆冲推覆断面侵入,矿体呈层状产在矽卡岩化石炭系叶家湾组中。矿体围岩主要是石榴石矽卡岩、千枚状页岩及矽卡岩化大理岩。本文从矽卡岩分带、矿石组构等方面来刻画永平铜矿成矿精细过程。永平铜矿矿区的探采工程揭示,以火烧岗岩体为中心向外,蚀变矿物组合、石榴石颜色及矽卡岩的含矿性等表现出明显的分带规律,即从岩体到围岩有: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矿物分带;红色→棕色→绿色的石榴石颜色分带;矽卡岩含矿性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矿体主要在(红)棕色石榴石矽卡岩呈条带状或网脉状产出。矽卡岩型和变质砂页岩型矿石的矿石矿物组成均与硫化物-石英大脉(~10m)中矿石矿物组成相同或相似,均为黄铁矿-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且生成顺序一致,说明矿区内不同类型的矿石是同一成矿热液体系在不同围岩类型及控矿构造中的产物。永平铜矿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石榴石、(磁)赤铁矿阶段、白钨矿阶段、铁铜硫化物阶段、铅锌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等六个阶段,其中石榴石阶段形成矽卡岩分带,在该阶段晚期形成磁黄铁矿-铁闪石-(黄铜矿)-石英块状矿石;(磁)赤铁矿阶段发育磁铁矿、赤铁矿;白钨矿阶段形成白钨矿及少量黑钨矿;铁铜硫化物阶段是铜硫矿主要矿化阶段,形成块状及脉状黄铜矿矿石;铅锌硫化物阶段是成矿晚期阶段;碳酸盐阶段代表原生成矿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5.
阿依托汉矿区位于阿尔泰山区南缘的阿舍勒Cu-Au-Pb-Zn矿带,共发现5条铜矿体,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第一岩性段的大理岩和变质凝灰岩中,少量产于石英斑岩脉中;与成矿有关的中泥盆世英云闪长岩和晚期岩脉提供了成矿热源并形成与矿化相关的矽卡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围岩蚀变;玛尔卡库里大断裂的次级断裂(F5韧脆性断裂)控制了铜矿体的储矿空间;成矿主要经过了早-中泥盆世(火山-沉积作用)、中泥盆世(岩浆侵入作用)和中-晚泥盆世(铜矿的主矿化阶段)多个阶段,是多种地质因素的耦合导致最终成矿。矿床体现了"层控-岩控-构控-时控"四位一体控矿的特点,不宜用单一的成矿模型予以描述定位,矿床类型属于热液交代-充填型铜矿床。文章在总结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对下一步的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林金灯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B12):68-69,87
双步结热铜矿产于下白垩统比马组与始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形成的夕卡岩中,铜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平均品位w(Cu)=4.27%。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钱鹤 《云南地质》2015,(2):237-242
羊拉铜矿位于中咱微板块与昌都—思茅地块相夹持的金沙江板块结合带中,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矿体受岩体、地层及断裂构造三位一体控制,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8.
该矿床分布于双井子—黑虎山向斜核部大理岩(下石炭统白山组)中,成矿与东西向断裂有关,矿体严格受大理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体接触带的控制,金-铜矿化与移卡岩化密切相关,矽卡岩化愈强烈矿化也愈强烈。矿石类型有3种:黄铜矿-闪锌矿矿石、含闪锌矿黄铜矿矿石及黄铜矿矿石。矿石有益组分有Au、Ag、Cu和Zn等。该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成矿期和4个成矿阶段,即矽卡岩期,包括无矿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期,包括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阶段和石英-黄铜矿阶段;表生氧化期。从以上认为,该矿床属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本文还指出,现已发现的矿体多与激电异常值对应,因此在岩体超覆大理岩部位若发现激电异常高值时,应注意寻找隐伏的金-铜盲矿体。  相似文献   

9.
矿区处于兰坪思茅盆地南部普洱中轴断裂上,含矿岩性为白垩系下统景星组下段(K1j1)长石石英砂岩,属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河北庙安铜多金属矿床地处太行山北段,属于乌龙沟—上黄旗成矿带,本文总结了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并确定找矿标志,为外围找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矿区内矿床主要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和热液脉型铅锌铜矿床两种类型,分别产于岩体与高于庄组白云岩接触带和北东向断裂中,燕山旋回花岗闪长岩为本次成矿热液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康志强  付文春  田光昊 《地质通报》2015,34(203):318-327
青藏高原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高原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系统研究对新特提斯洋及拉萨地块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桑日县地区出露的叶巴组、桑日群比马组、桑日群麻木下组、旦师庭组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麻木下组安山岩和旦师庭组火山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对叶巴组和桑日群比马组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桑日群上部比马组火山岩(189.0±3.0~195.0±3.0Ma)与叶巴组火山岩(174.2±3.6~192.7±1.3Ma)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且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为钙碱性岛弧火山岩,表明二者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因此,将比马组从原桑日群中解体出来与叶巴组合并为同一套火山岩地层,而桑日群下部麻木下组(99.9±0.7~136.5±1.7Ma)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比马组,属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且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单独建组;旦师庭组形成于93.7±1.2Ma,属晚白垩世地层,也单独成为一组。  相似文献   

12.
桑日群广泛分布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中东段,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代表性记录。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厅宫地区桑日群比马组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比马组所含的碎屑锆石具有85.7~143.5Ma、160.2~191.2Ma、334.4~364.1Ma和904Ma四个年龄段,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5.7±1.9Ma,结合古生物资料,认为比马组形成于早—晚白垩世,其物源主要来自于拉萨地块,尤其是冈底斯岩基剥蚀源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比马组沉积主要来源于长英质岩石,是上地壳源区物质经风化剥蚀后搬运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13.
劣布铜矿为火山沉积喷流层控型铜矿床;矿体受比马组第四岩性段层位和角砾岩筒控制,容矿岩石为角岩、层夕卡岩和角砾岩,矿物组合简单,流体包裹体测试表明夕卡岩铜矿化形成深度小于典型的斑岩铜钼矿,显示矿床的剥蚀程度较低,对寻找斑岩型铜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西藏劣布铜矿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劣布铜矿为火山沉积喷流层控型铜矿床;矿体受比马组第四岩性段层位和角砾岩筒控制,容矿岩石为角岩、层夕卡岩和角砾岩,矿物组合简单,流体包裹体测试表明夕卡岩铜矿化形成深度小于典型的斑岩铜钼矿,显示矿床的剥蚀程度较低,对寻找斑岩型铜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桑日群火山岩位于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的中、东段,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北侧,包括下部麻木下组与上部比马组中的火山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沿冈底斯南缘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但是这些火山岩还未见系统的地球化学数据,对其成因也缺乏深入的讨论。通过对桑日群火山岩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识别出麻木下组火山岩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高Sr(平均为977ug/g),低Y(平均为10.4ug/g)、Yb(平均为0.942ug/g)含量,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平均为24.8);另外岩石还具有相对低sr和高Nd的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3506~0.704369,(^143Nd/^144Nd),=0.512728~0.512778,εNd(t)平均为5.58,显示出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MORB相似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可能来源于新特提斯雅鲁藏布江洋岩石圈的部分熔融。而相对高的MgO(平均为4.38%)、Cr(平均为198ug/g)和Ni(平均为117ug/g)含量暗示原始的埃达克质熔体在其上升过程中与上覆地幔楔发生了反应。综合考虑新特提斯洋以及冈底斯造山带的演化历史,提出麻木下组埃达克岩可能是在早白垩世时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的初始阶段由洋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桑日群火山岩通常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沿拉萨地块南缘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但其喷发持续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在桑日群火山岩系中识别出一套稍晚于桑日群火山岩的侵入岩脉, 脉岩中的锆石用U-Pb LA-ICPMS 法测得年龄为(93.4±1.1) Ma。据此认为桑日群火山岩的喷发时间应不晚于93.4 Ma。前人的研究表明桑日群的活动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因此其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至少从晚侏罗世延续到了93.4 Ma 左右。另一方面, 这些侵入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俯冲成因的桑日群弧火山岩, 如埃达克岩(麻木下组)和钙碱性的火山岩(比马组), 而与东部朗县和里龙一带 的侵入岩非常相似, 它们很可能是板片俯冲导致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这种差异暗示在新特提斯洋 俯冲消减过程中其深部动力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查干哈达庙铜矿床位于内蒙-兴安造山带西段之华力西晚期褶皱带内,哲斯敖包复向斜南翼,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变质岩系控制.该矿区矿化体赋存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三岩段(P1d3)的英安质凝灰岩、凝灰岩中,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体为含铜石英脉体,赋存于北东向断裂构造中.矿区内共圈定7个铜矿体,矿体总体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倾角4375°.铜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有分支现象,厚度变化小,属稳定型.通过系统总结矿床的矿体地质、矿物成分、矿物嵌布及围岩蚀变特征,认为铜矿成矿与变质岩系、断裂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18.
云南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保山核桃坪铅-锌矿为一中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主要受近SN向的层间断裂(F1)及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岩石(性)控矿也十分明显,成矿作用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以及对矿床围岩蚀变、控矿因素的深入研究,认为该矿床主要矿化作用是深部高温成矿流体贯入并与围岩发生矽卡岩化蚀变,随后发生矿化作用。矿床应属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9.
钠木钦金多金属矿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以铜、金、铁矿为主.研究认为,钠木钦铜矿体受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夕卡岩控制,而金矿体则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成矿类型为夕卡岩型,金矿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矿区Ⅰ、Ⅱ、Ⅲ号矿体的深部及Ⅱ号铜矿体的西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对矿区矿床特征的研究发现,钠木钦矿与区域上的尕尔穷等矿床具有较为相似的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