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关岭生物群产出地层的岩石微相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岭生物群产于中国贵州关岭县新铺乡,在贵州省会贵阳以西约188km的晚三叠世早期地层小凹组底部。化石群主要门类有海生爬行类(鱼龙、海龙、鳍龙、盾齿龙等)、海百合、菊石、双壳、腕足、牙形刺、鱼类和植物。以保存完整精美、数量巨大的海生爬行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为标志。化石产出地层岩石为(微含泥质)含生物屑泥晶灰岩,其上下地层的岩石还有(含泥质)含粉砂质不等晶灰岩和含生物屑泥晶灰岩。根据岩石组成、结构、构造、微相特征提出关岭生物群生活环境离岸较近、沉积作用以悬浮方式为主,少牵引流影响、水体总体比较安静。  相似文献   

2.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岭生物群是近年来在我国贵州关岭地区瓦窑组中发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群 ,其中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 Equisetites cf.arenaceus(Jaeger) Bronn.、Ctenozamitessarrani Zeiller。依据植物化石 C.sarrani常见于晚三叠世和 E.cf.arenaceus系似木贼属中较古老的类型 ,指出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系海相沉积 ,其中的植物化石无疑为异地埋藏 ,但从化石通常保存尚好来看 ,估计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 ,它们可能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被河流带到较平静的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此外 ,从该组植物茎干化石具清楚的年轮分析 ,推测卡尼期时 ,贵州关岭一带为非热带雨林地区 ,一年中气候不是四季如一 ,而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3.
贵州关岭生物群的埋藏环境与古生态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新建并逐层描述了含关岭生物群的上三叠统小凹组。根据小凹组下段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生物群生态特征分析,指出关岭新铺乡一带在晚三叠世时为一个三面环陆、一面可能与特提斯大洋相通的局限海湾。关岭生物群中少量完好保存的植物化石的生态特点指示该区当时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雨水充沛。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则显示海湾中的海水可能受间歇性大量淡水注入影响而出现间歇性淡化,并导致生物原来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出现间歇性缺氧,而发生生物集群死亡和埋藏。  相似文献   

4.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区调项目组2007年在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的化石宝库,化石包含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海生爬行类和鱼类为主。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伴生有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动物、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和植物类化石。牙形石研究显示罗平生物群处于Nicoraella kockeli牙形石带,时代上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保存在一个局限的台盆环境中。其化石的特异保存很可能与底层水缺氧和微生物席的密封作用有关。罗平生物群目前是研究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最好的一扇窗口,也是三叠纪海生鱼类和节肢动物化石保存最好的产地之一,为研究二叠纪末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以及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尚彦 《地质学报》2006,80(4):481-490
产于贵州关岭县新铺乡的上三叠统小凹组底部的关岭生物群,主要由海生爬行类(鱼龙、海龙、鳍龙、盾齿龙等)、海百合、菊石、双壳、腕足、牙形刺、鱼类和植物组成,以保存完整精美、数量巨大的海生爬行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为标志。通过岩相和古地理分析,对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和演化可以得出两点结论。①关岭生物群生活在水流强度小、相对贫氧的凹向北西的陆缘海湾,离海岸最近的地方约10km。②关岭生物群发生、发展、消亡和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关岭生物群演化经历了几个演化阶段:离岸稍远的稳定碳酸盐台地环境,沉积形成竹杆坡组顶部;一次规模较大的海退,形成了竹杆坡组与小凹组岩层之间的突变;离岸较近的海水深浅变化频繁的海湾环境,沉积形成小凹组底部灰岩和含陆源碎屑灰岩互层段;离岸相对不远的比较稳定的海湾环境时期,关岭生物群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强烈动荡的海洋环境,沉积形成的是中厚厚层的具大量滑塌、搅动构造的灰岩层,关岭生物群受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影响,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息繁衍,结束了关岭生物群在该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马会珍  谭靖 《贵州地质》2018,35(2):138-144
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化学原理对赋存盘县生物群的贵州省盘县新民地区楚皮凹剖面中三叠统关岭组第二段的生物组合、岩性组合和以及火山活动对盘县生物群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盘县生物群沉积环境与埋藏环境吻合,埋藏于水体较深且宁静、低能的台内盆地中,死亡后就地埋藏。结合古氧化还原度及岩性、生物组合,化石群得以完美埋藏,有三点是至关重要的因素:(1)爬行动物化石层和其他化石缓慢沉积过程中,水体还原缺氧给生物埋藏提供了必须的氧隔离层,防止死亡生物氧化分解;(2)沉积速率慢,岩性结构致密,颗粒细小,使生物能完整保存;(3)赋存盘县生物群地层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一些火山凝灰岩层直接覆盖在化石层之上,提示我们火山活动对盘县生物群形成和埋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5 km的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完好地体现了当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根据含化石地层中发现的微体化石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确认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目前发现的海生爬行类种类丰富,基本涵盖了三叠纪时期主要的海生爬行类别,包括鱼龙类、鳍龙类、原龙类以及初龙类。中生代是对海生爬行类至关重要的时期。由于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留下的遗迹化石,它们的运动模式还一直存在争议。云南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中发现数百枚保存完好的幻龙类足迹——罗平双桨迹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为研究其运动模式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另外罗平生物群中巨型捕食者张氏幻龙Nothosaurus zhangi的发现也支持了罗平双桨迹造迹者的存在。张氏幻龙拥有三叠纪世界上最大的头骨,这些处于食物链顶层的海生爬行类的繁盛说明当时生态系统已经很完善,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  相似文献   

9.
<正>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是依托古生物研究项目——关岭生物群、远安生物群、南漳生物群以及黄花场、金钉子培面等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以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主要特色,并伴生有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专业展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的"关岭生物群研究"项目,在武汉地调中心古生物专家多年的努力下,研究中首次查明关岭生物群各门类生物化石产出的确切层位;首次发现十分完整而精美的大型鱼类  相似文献   

10.
罗平生物群是我国著名的三叠纪海相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罗平县城周围大洼子、九光村等地.在泸西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发现了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植物等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初步研究显示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构成面貌与罗平基本一致,但新发现的盾鳞化石是罗平生物群层位软骨鱼类的首次报道.在泸西白水塘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剖面中识别出了Nicoraella germanicus、Nicoraella cf.kockeli和Neogondolella? bifurcata等牙形石类型,构成面貌特征表明其归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与罗平地区地层时代相当.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的发现扩大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其中新发现的盾鳞化石为研究华南中三叠世软骨鱼类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1.
Guanling Biota: A Rare Biota in Sea Early Late Triass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anling biota has been found at the bottom of Wayao Formation of Upper Triassic (Carnic stage) near Xinpu town, Guanl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re are a lot of crinoids and marine reptiles, which is a characteristic of Guanling biota, including ammonites, bivalve, brachiopod, fish, conodont and plant. These fossils are featured not only with the large quantity, but also with their extraordinary perfect f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an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Guanling biota.  相似文献   

12.
讨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关岭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和死亡埋葬特点,认为该生物群分布于裂谷地区;生物群的群体死亡并被迅速埋葬的原因是地震;贵州龙生物群与关岭生物群是同期生物群;"S形带"是一构造断陷带,在卡尼期早期是裂谷。  相似文献   

13.
云南罗平生物群埋藏环境初步研究:来自沉积构造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平生物群产于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是以海生鱼类为主,还伴生有海生爬行类、棘皮类、双壳以及植物化石。产化石层位以灰黑色薄层泥晶灰岩为主,水平纹层、波状层理、同生变形构造(滑塌构造、包卷层理)、正粒序、虫迹等沉积构造发育。对这些沉积构造进行研究来探讨罗平生物群的沉积与埋藏环境,结果表明:罗平生物群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台地内部具远端变陡坡折的浅海深水盆地,水体相对较深,处于间隙性缺氧状态,有效地阻止了生物化石的腐烂分解;远端变陡缓坡部分发育的同沉积变形构造指示了环境的突发性变化,引发了生物的大量死亡并被迅速埋藏。  相似文献   

14.
The carbonate concretions occurring at the bottom of Talchir fissile shale facies preserved signatures of various trace fossils along with a cast of doubtful organisms and cyanobacterial mat structures. The host shale deposited under glacial melt water fed lacustrine condition. The concretions, formed in poorly oxygenated conditions, are either of syndepositional origin and/or deposited a little below the sediment water interface and were later exhumed to the depositional surface due to erosion of soft mud overlying them. The trace fossils are both megascopic and microscopic in nature. The megascopic trace fossils a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morphology as Monocraterion and Rhizocorallium. Some of the megascopic structures described remain problematic at present. The microscopic trace fossils are formed due to the activity of marine meiofauna (possibly by nematodes), which, although produced morphologically show similar traces of known larger ichnogeneras but much smaller than them. The discovery of these trace fossils apparently indicate the influx of saline water into a lacustrine domain during the Talchir sedimentation at Giridih basin. Moreover, presence of the above two megascopic trace fossils in the marine lacustrine carbonate concretions may lead researchers to consider their much wide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than hitherto believed.  相似文献   

15.
西藏措勤地区侏罗系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措勤地区一直被认为有被分别称为达雄群和接奴群的中上侏罗统,然而在1:25万《措勤县幅》区调工作中,在该区的接奴群、达雄群中发现了较丰富的双壳、腹足、海胆、菊石及植物化石,这些化石组合具早白垩世生物群面貌。根据这些化石组合及地层对比,研究区内的接奴群和达雄群应划归下白垩统则弄群上部。  相似文献   

16.
陕南西乡晚二叠世大隆组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西乡地区大隆组分布于木竹坝、三郎铺、堰口至峡口一线之南,呈SW—NE向带状延伸。西南与四川南江、旺苍和广元一带的大隆组相连,向东北沿北方古陆与川西北、鄂皖苏地区的大隆组衔接,南北两侧与碳酸盐相长兴组毗邻。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Triassic marine reptile fossils in Guizhou Province, especially the fossils that have been recently found in the Guanling area. Based on three sections at Guanling and Xingyi, Guizhou Province and Luoping, Yunnan Province, four horizons with vertebrate fossils are recogniz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iassic of this area; They are from bottom to top: Member I and Member II of the Guanling Formation, and the Zhuganpo Member and the Wayao Member of the Fala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发现完美的植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关岭生物群是指贵州关岭一带以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为特色的多门类化石群[1],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化石宝库之一,但以往一直没有植物化石的报道。近些年来,笔者等在该地产海生爬行动物的同一层位中首次发现较多的植物化石,经鉴定为CtenozamitessarraniZeiller和Equisetitesare-naceus(Jaeger)Bronn.。这些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增添了关岭生物群的组成内容,而且为海生爬行动物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植物化石产于关岭县新铺乡小凹组(原称“瓦窑组”)近底部。小凹组主要系一套海相不纯碳酸盐岩沉积,由灰、深灰、灰黑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