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3DMove裂缝预测技术在埕北30潜山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丽 《海岸工程》2007,26(3):55-60
裂缝的准确描述和预测是裂缝性储层有效开发的关键,由于裂缝性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和致密低渗透性,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很多,因此裂缝储层空间分布预测的难度非常大,给裂缝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应用3DMove构造正反演裂缝预测技术预测古生界潜山顶和太古界顶两套地层的裂缝分布和方位,并从应力场的角度对裂缝的开启性作出分析。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埕北30潜山,通过与已钻井资料对比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井的裂缝发育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歧北斜坡区沙一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首先在剖析储层裂缝的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曲率属性、landmark构造体属性等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发育带进行宏观定性预测;其次,采用FRS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对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密度等详细特征进行了定量预测。通过定性和定量预测结果的相互补充,得到了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沙一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主体区位于南大港(NDG)断层北部坡折带附近,主要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裂缝,平面上呈块状或带状不连续分布。最终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为研究区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西湖凹陷R气田由于埋藏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效果不理想。2016年,通过斜缆宽频+多船宽方位的采集方式得到了高质量的双宽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双宽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优势。由于R气田H7层以下主要受裂缝控制,裂缝预测的准确性关系到H7层以下油气层的开发效果。以往预测裂缝的方法只能通过地震属性和相干体定性预测,精度往往不高;通过应用双宽地震资料开展裂缝预测,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各向异性因子,从而得到裂缝密度的分布,通过裂缝密度可以表征裂缝的发育程度和方向。从预测结果来看,H7层以下裂缝较发育,且裂缝方向与解释大断层方向一致,其中H11层比H8层断裂更加发育,可以很好的解释H11砂体比H8薄但产能比H8高的矛盾;通过求取的裂缝密度,也可以预测甜点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普罗尼变换的非线性滤波方法避开了基于常规滤波技术的属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具有较高的纵、横向分辨率。利用该方法得到地震数据在不同频带的衰减异常和变异特征,可以研究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其裂缝、孔隙发育程度,识别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在TBM气田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和含气识别预测应用中,高频带滤波衰减异常反映了裂缝、孔隙发育程度;在不同频带滤波结果的变异特征,反映了储层的含气性。  相似文献   

5.
墨西哥东南盆地M区块W构造是区块的重点构造,W构造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整个区块的勘探潜力。对周边已钻相似构造岩心和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特征的统计表明,中白垩统地层有效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的走向主要为NW—SE向和NE—SW向。研究分析认为,裂缝的发育规律主要受到区域应力和岩性差异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盐底辟之上挤压背斜"裂缝发育模式。最终应用地层切片和曲率属性技术,预测了W构造白垩系裂缝的平面展布:裂缝集中发育在中白垩统,裂缝走向为NW—SE向,与周边钻井统计结果一致,证实了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Norman Wells油田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距离北极圈60km,其产油层为泥盆系的碳酸盐岩岩岸复合体。该岩岸复合体在岩岸内的最大厚度可达130m,向盆地方向由于岩岸边界的退覆和沉积层的尖灭其厚度逐渐减薄。Norman Wells油田是一个以油为主的油田,其原始石油地质储量约为108百万方(680百万桶)。储层的基质渗透率很低(平均为2-4毫达西),但裂缝很发育。以前对Norman Wells油田所做的三维地质建模并没有尝试结合裂缝的渗透率,结果是在静态和动态储层模型与油田开发的历史数据之间产生了误差。最近,针对全油田范围的渗透率建立了一个量化基质和裂缝性能的共同影响的三维模型。基质和裂缝性能被分开进行了模拟,然后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渗透率模型。基质的性能受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使用岩芯和测井数据,结合沉积相和地层信息可以建立三维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裂缝渗透率则是分两步来建立的,第一步,注水数据和生产数据被用来分离并模拟储层中裂缝所产生的渗透率(裂缝所提高的渗透率);第二,从岩芯、成像测井和露头等数据中测得的裂缝的几何属性(方向、规模、密度)被用来量化裂缝的几何参数以及由裂缝所导致的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定向渗透率)。构造、地层和沉积相等信息也被用在了三维模型格架中,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对井控范围以外的裂缝渗透率所进行的预测。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基质的渗透率,而且,如果没有裂缝的增渗作用,Norman Wells油田的绝大部分油层都将是非经济的油层。在油田的大部分地区中,裂缝网络均有效地提高了基质的渗透率,而且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地层的一致性。不过,也有一些地区的储层中裂缝十分发育,并导致了注入水的突破,降低了储层的一致性。裂缝性能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与构造位置和碳酸盐岩岩岸的地层力学特征有关。在岩岸的边缘和较陡的上倾(东北方向)构造斜坡上的储层中,裂缝的作用是最强的。应用这一新的模型,未需对流体模型的渗透率做多少修改,我们就迅速地获得了对生产动态史的拟合。将动态数据用于三维地质模型有两个的优点:1)可以降低对调整流体模型渗透率的需求,并产生一致性更强的动静态模型;2)用地质信息来指导剩余渗透率的分布,避免了对渗透率参数的针对性调整。这种新的动静态模型正被用于储层和产能预测、时机判断和油田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风化壳潜山油气资源丰富,但储层分布特征复杂,且储层类型主要有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及裂缝型,不同类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差异较大。孔洞型储层由于储层内部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非常巨大且高频衰减明显,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裂缝型储主要表现为片状不连续的低振幅反射特征。针对其不同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对孔洞型储层采用了分频技术和吸收衰减属性进行预测;对裂缝性储层分别采用了常规的相干技术和SEA3D特色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的方向及强度开展精细研究,研究结果与单井的成像测井成果基本一致。引入的属性融合和三维可视化展示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针对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的预测精度和效率,对今后的勘探布井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坨子油田属于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其开发实践表明:微裂缝为流体渗流的主要通道,能否准确描述储层中裂缝分布形态,直接关系到油藏开发效果。本文以钻井取心资料、成像测井资料及铸体薄片分析资料为基础,对海坨子油田储层中微裂缝的形成机理、形态及产状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裂缝描述的详细参数,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该类型油藏微裂缝系统描述及有效识别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利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海坨子油田海21-4试验区微裂缝的分布DFN模型,预测了裂缝的分布密度、分布方位及裂缝大小,为油藏数值模拟双重介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借助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精细沉积体系分析和构造-古地貌恢复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坳陷期松辽湖盆开展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再评价。研究认为,拗陷期影响和控制松辽盆地沉积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古松辽湖盆发育的内环坡折带和外环坡折带。可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张扭性和压扭性。张扭型坡折以泉头组为代表,压扭型坡折在姚家组最典型。它们各自控制着不同的沉积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古松嫩平原沉积模型和古松嫩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型。提出了以内、外环坡折为基础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11.
根据碎属矿物(长石、石英、岩屑)的标型特征,各碎屑成份的百分含量、重矿物的组合及其平面分布和垂向变化,提出松辽盆地侏罗系碎屑岩的母岩岩性,并分析沉积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The discovery of the giant Daqing oil field in the Songliao Basin led to the realisation of the significant petroleum potential of non-marine basins.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basin evolution and oil formation, an integrated organic geochemical-basin modelling study along a regional transect across the Songliao Basin was conducted. It provided a regional heat flow evolution model, and revealed post-orogenic or late syn-orogenic maturation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and pre-orogenic maturation in the Southeast Uplift Zone. Kinetic parameter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for the lacustrine source formations are the basis for the simulation of oil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Using the principle activation energy peaking at 54 kcal/mol and a pre-exponential factor of about 4.2·1027 Ma−1, the simulation obtained a relatively good match with the measured transformation ratios.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West and East Central Depressions constituted the major source in the basin. Major oil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Tertiary. In the West Central Depression, the generated oils migrated upwards into the Yaojia Formation followed by the updip migration into the Daqing Anticline and towards the local structural high along the West Slope. In contrast, the oil migration in the East Central Depression was dominated by the downward movement from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followed by the updip migration towards the Caoyang Anticline. The simulated oil accumula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discovered oil fields, implying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for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new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basin.  相似文献   

13.
从单油滴角度对波浪作用下漂浮溢油的入水过程(夹带、油滴的形成),演变过程(油滴的变形、破碎和聚并)和上浮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溢油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方法,总结了海上溢油潜浮于水的行为机理及分布规律,并基于实验室和溢油现场的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为海上溢油污染的应急决策、追踪预测和损害评估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区、深层和深水等低勘探程度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厚度预测则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陷的烃源岩早期评价为背景,基于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东北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层位和空间展布研究成果,首次应用地震属性方法对东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泰州组和古新统阜宁组)厚度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本区泰州组烃源岩厚度的预测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较阜宁组烃源岩分布广且厚度大,西次洼为东北凹陷主力生烃洼陷。地震属性法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内定量化预测烃源岩厚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其对于类似盆地勘探早期的烃源岩评价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基底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长松 《海洋学报》1999,21(1):61-70
EW、NEE和NE向基底断裂沿主构造线方向展布,多属张性断裂.基底大断裂宏观上形成和控制了各主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和各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发育.它们的形成与弧后地慢流上涌和岛弧的旋张掀斜运动而出现的海槽张裂运动密切相关.NW、NNW和NW向基底断裂多属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主构造带分割断错,形成和控制了次一级构造区块各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特征.宫古断裂带长期活动,作用十分强烈.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受来自菲律宾海方向的水平应力作用,地壳作破坏性应力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天津沿海风暴潮实时监测预报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沿海风暴潮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系统的结构、功能、组成等方面的概况。该系统将实时监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潮汐、风速、风向等监测参数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的连续、自动观测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时接入与发布。它的建立一方面可为管理部门、预报部门和生产部门提供实时的监测信息,另一方面可在风暴潮来临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和预报信息。它的应用对减少海洋灾害的损失,促进风暴潮减灾防灾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型正演分析发现,盆地深层火山岩产生的磁异常不是很大,表现为叠加在强背景之上的次级异常。基于积分迭代延拓方法提出了增强盆地深层火山岩磁异常信息的新方法—积分迭代延拓平化曲。该方法不仅能起到增强盆地深层火山岩磁异常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消除火山岩埋深不同对磁异常形态和大小的影响,以达到均衡磁异常的目的。将该方法应用到松辽盆地的深层火山岩预测中见到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A 250 km2 area of abyssal hills in the vicinity of 14°N, 126°W (between the Clarion and Clipperton Fracture Zone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was surveyed in detail using an instrument package towed close to the deep sea floor, the MPL Deep Tow device. Both topography and near bottom magnetic field are linea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major fracture zones. Except for a few localized depressions, the sediment surface is generally smooth and of low relief with maximum elevation differences of 200 m and slopes of six degrees. Several small graben-like troughs and depressions were observed, most of them near the crest of one abyssal hill. The largest trough is two kilometers long, 250 m wide and 50 m deep with steep sides (>30°). These troughs are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tensional separation at the tops of the hills caused by down-slope creep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pelagic sediments.Contribution of the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new s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