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0年5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低涡暖切变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特征和闪电定位频数,有利于追踪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成都市新津的风廓线雷达产品结合其它气象资料,对2011年7月3日08时~4日08时成都市区域暴雨个例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强偏南风脉动、小尺度影响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强对流云团的移动与强环境风的关系,垂直风速度与降水的关系;揭示了风廓线雷达水平风羽图和垂直风速度产品在强降水过程中的监测和短临预报的重要作用,为强降水开始时间、落区和强度的短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18日龙岩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较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中小尺度特征,以增加对此类天气系统的了解.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层有低槽和低空为暖切南侧的风向风速辐合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 18日08时龙岩市上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具备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在925hPa上有弱冷空气入侵,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激发此次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云顶亮温低;地面有一中尺度辐合线,降水出现后地面出现了中-β尺度雷暴高压;有利的中尺度地形对强降水产生了增辐作用.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从结构上看,对流单体是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1998年8月10日08时至11日08时发生在白城地区的强降水过程从天气学角度对其环流形势、物理量及地面气象要素扰动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中产生的中尺度扰动是本次强降水产生的触发机制;在高空有湿区存在即水汽充沛的前提下,低层的潜在不稳定所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2年4月3日20时至4日08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揭示了高原春季产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确定了产生这次高原春季强降水的一些物理特征量,加深了对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18日龙岩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较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中小尺度特征,以增加对此类天气系统的了解。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层有低槽和低空为暖切南侧的风向风速辐合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18日08时龙岩市上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具备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在925hPa上有弱冷空气入侵,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激发此次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云顶亮温低;地面有一中尺度辐合线,降水出现后地面出现了中-β尺度雷暴高压;有利的中尺度地形对强降水产生了增辐作用。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从结构上看,对流单体是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3.0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红外云图和海南省乡镇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10月12日08时~15日08时海南岛出现的大范围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天气环流(冷空气、热带低压、低空急流等)对此次大暴雨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物理量场(相对湿度、涡度、散度等)是造成强降水云团的发展、加强及维持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FY 4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ECMWF细网格、GRAPES_MESO及NECP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19年8月6日08:00至8日08:00,黑龙江省中部和西南部的强降水过程动力机制,以及引发的降水性质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强降水过程共分3个阶段2种性质:与冷涡相连的鞍形场的对流云降水;鞍形场和增强暖锋共同作用的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台风“范斯高”残涡作用下,改变云系移动路径形成的对流云降水。②冷涡、副热带高压、台风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产生的根本原因;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暖湿气流配合冷涡冷空气,为强降水提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狭窄的水汽输送通道造成了强降水的空间不连续性;低层辐合线为强降水提供触发条件;鞍形场的稳定结构、大小兴安岭南麓强迫抬升、台风系统阻挡延长强降水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白慧  池再香 《贵州气象》2003,27(6):12-15
从天气学原理出发,应用常规天气图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3年4月18日20时~19日08时黔东南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SW风急流和地面冷锋配合,是造成这次区域性强降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落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蒙古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后与东北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水汽沿高压外围即渤海西岸向东北移动,华北气旋入渤海加强北上,是造成东北地区西部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形势。风速大于等于16 m/s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强降水中心的落区与比湿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涡度场的高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落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蒙古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后与东北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水汽沿高压外围即渤海西岸向东北移动,华北气旋入渤海加强北上,是造成东北地区西部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形势。风速大于等于16 m/s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强降水中心的落区与比湿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涡度场的高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对青海省2002年4月3日20时至4日08时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势场及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以揭示产生高原春季强降水的一些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高原地区春季强降水天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利用EC数值预报、FY2C云图、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以及实况资料,对2009年6月8日傍晚到10日08:00时发生在贵州省六盘市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盘县坪地东北面的牛棚梁子(主峰2 865 m)和水城与赫章之间的韭菜坪(主峰2 901 m)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对天气系统具有阻挡作用;地面辐合线对此次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区域自动站、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以及本地开发的暴雨预报预警系统和区域内各站点近地面能量的变化,对临近预警、短时预报准确率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可为复杂地形下的局地暴雨预报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5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天气图、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相关的实况资料,综合分析了2002年4月5日08~23时发生在江西中北部的1次罕见的雷雨大风,并伴有局地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本次过程的生消成因以及在热力、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2年9月1日08时—2日08时贵州省毕节市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释用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南下背景下,高空槽东南移、中低层切变和地面冷锋南压共同影响造成。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能量条件等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对强降水的落区预报参考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7~2012年5~9月四川省3079个观测站的分钟级降水资料,并结合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提供的分辨率为90m的地形高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盆地的三个区域:雅安-乐山-眉山地区、遂宁-资阳地区、绵阳-广元-巴中地区。(2)强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后半夜到凌晨(01~08时),不同区域的强降水过程具有各自明显的日变化特征。(3)可以用3mm/10min的标准线来区分四川盆地强降水过程与非强降水过程。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率一般为3~6mm/10min,地形对短时强降水率的整体分布影响不大,但是对降水率的极端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河北一次暴雨过程中不同时段强降水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宝国  朱刚 《干旱气象》2013,(2):327-332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8月21日河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本次暴雨过程降水主要集中在3个时段内发生,并且成因各不相同。20日午夜前后,东北部地区暴雨主要是冷平流和干侵入,在副高外围产生对流不稳定,引发短时强降水;21日08点前后,保定、廊坊地区暴雨的主要成因是低层切变附近强烈的上升运动;而晴空区近地层辐射增温和低压倒槽幅合抬升是21日傍晚东北部地区再次出现短时强降水的触发条件。可见,随着系统的不断演变,暴雨过程的降水成因也在变化。利用最新时次的卫星、雷达、逐小时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天气系统进行跟踪分析,是此类暴雨预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使用NCEP 1°×1°6h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5年8月14日20时至15日08时发生在十堰市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西风槽合理配置以及稳定有利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同时与台风低压活动关系密切;东南风急流将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输送到高纬度地区,使台风低压长时间维持,为强降水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汽来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对流发展和低层水汽向高空输送;螺旋度正值中心的出现对未来3h强降水出现有一定的预示作用,螺旋度正值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性,主要暴雨区出现在螺旋度正值中心前方。  相似文献   

19.
一次中天山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213物理量、风云2c红外云图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17时-26日08时发生在中天山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由天气尺度的冷锋暴雨云团造成,暴雨落区出现在高空西南急流轴南侧,各测站的短时强降水由冷锋暴雨云团中的中尺度雨团所致。  相似文献   

20.
梁敏妍  管勇 《广东气象》2007,29(B12):41-44
就2003年6月27~28日的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强降水过程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预报意见。分析认为:前汛期的强降水过程通常以锋面低槽为主,但2003年江门市前汛期强降水过程偏少,只有3次,其中6月21~22日和27~28日两次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其机制非常相似,都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在加强的过程中,遇上西风槽从高原南下东出,纬向环流中两个不同属性的系统相遇,形成西南急流并产生剧烈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的强降水,落区往往在副高西北缘西风槽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