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综述了气象微博在全国气象部门的开展和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内蒙古气象服务中气象微博的建设现状,并分析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探讨了应对的措施,以期为气象微博在气象服务应用的潜力挖掘和提升内蒙古气象服务的水平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介绍气象微博的功能和特点,就如何利用气象微博改善公众气象服务进行初步的探讨.气象微博有发布气象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互动交流沟通等功能,有着快捷性、裂变性、互动性等特点.要从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公众,积极组织培训,避免操作不当引发舆情危机,提升互动功能,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借助名人提升气象微博的影响力等途径,以充分发挥气象微博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象微博在陕西公共气象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博以其快速、方便、分享、互动、时尚的特点,成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和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组成部分。陕西气象部门利用腾讯微博,积极打造公共气象服务的新途径,宣传西安世园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和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就如何进一步利用微博拓展气象服务的实现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定位、加强管理、增强互动、合作双赢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气象官方微博的品牌效应,提高气象信息的覆盖度,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通过对“西安气象”新浪官方微博近10 a的运营数据分析,并对比国内气象类官方微博运营发现,运营较好的气象官方微博都具有明确的运营理念和定位。针对微博的传播特点,可以通过对气象信息原创深度解读,增加与粉丝互动交流,与本地大V和气象大V形成传播矩阵等方式增加关注度、提升传播力和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对气象微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微博是一把双刃剑,是未来气象信息传播的主流阵地,但也会对气象短信声讯等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气象微博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吸引粉丝、引发互动、实现转发的关键所在,“新、奇、趣”是关注热点。微博粉丝数量是衡量微博价值的最有力指标,在跑马圈地时代争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建立依托天气网的气象微博平台、适时植入广告或是微博未来赢利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陕西气象部门契合"微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发展气象政务微博,着力拓展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和受众面。结合"陕西气象"微博发展情况,总结微博在气象信息传递中的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挖掘微博平台气象信息服务优势,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多样化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科技传播理论剖析微博个案,探析提升气象微博公众服务能力的策略:除了增强气象信息的科学性之外,还可借鉴其他科技微博的做法,在通俗性、可视性、贴近性、互动性等方面努力,扩大气象微博的影响力、增强粘度,力争使气象微博成为群众的好顾问、好帮手.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已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开拓了互联网时代气象信息发布的新领域。结合微博平台特点,介绍"青岛气象"官方微博开博以来在公众服务领域中的服务特色,并通过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对"青岛气象"官方微博用户个人特征、兴趣和微博吸引力等各种行为进行挖掘,从而优化信息传递质量。同时根据气象微博调查数据分析内容,提出了发展建议,明确了服务方向,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以便提升气象服务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增高,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气象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途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微博气象服务兴起初期,试图就现有的微博气象服务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形成初步的设想,为未来微博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逐渐走入民众视野,越来越多的电视栏目开始引进微博这一利器。通过分析广东气象影视中心最新制作推出的《春运服务站》栏目,探讨气象影视节目中运用微博的常见操作方式:节目预告、节目话题(内容)征集、主持人与受众微博互动。通过分析操作过程得失,提出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孔祥一  张立生  杨琨 《山东气象》2021,41(3):94-101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微博成为了最亲民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之一,在日常的气象信息服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的粉丝数据和2016—2018年热点微博特性进行分析,挖掘用户和热点微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业务实际和未来发展,探究气象服务微博的制作技巧,提出改进措施,旨在增强业务人员对微博传播机制和引导策略的理解,扩大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的品牌影响力,推动气象服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柳州气象”新浪官方微博的维护及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最受公众欢迎的信息类型,明确服务方向,并初步总结出气象官方微博的维护技巧,为气象部门提升官方微博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朱平  陈静  薛晓冰 《广东气象》2013,35(3):64-67
以广东省气象局官方微博2年的服务经验为基础,结合微博平台新时期的特点,阐述了广东省气象官方微博服务的实践,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介绍广东省气象官方微博的业务定位、主要特色和创新点、服务效果和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公众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媒体服务,在广州市气象局的日常气象信息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微博渠道积累的数据及用户需求进行文本数据分析挖掘,发现许多影响微博受欢迎程度的用户偏好特征,运用联合分析得到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并以此提出新媒体运维指引以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合理建议,从而在扩大微博影响力的同时增强广州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从微博互动的角度对新政务服务形势下的气象微博运维策略动作的分析得出:(1)以天气预提醒和过程追踪的方式提供微博气象服务,以话题聚焦热点天气问题,适度结合网络语言进行产品包装,形象化描述天气现象、贴合生活出行进行温馨提醒。(2)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针对公众日常活动和活跃时间自动推送相关度高的预报信息,实时检索、智能推送图文并茂的灾害性天气提醒、预警信号等时效性的信息。(3)利用评论和私信回复有效提升气象微博互动,评论回复以官博互动为主,小编互动为辅,私信回复利用粉丝服务平台接入气象数据库,提供自定义回复与官博私信回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霾天气是近几年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天气现象之一,在霾天气的公众气象服务中,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央气象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霾天气公众气象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微博、微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得出:(1)"中央气象台"微博账号霾天气微博中,霾预报及实况相关的原创短微博(140字内)受公众关注度最高;(2)"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中,霾天气微信关注度较台风类微信明显偏低,与其他类天气基本持平;(3)"中央气象台"微博与网友互动能力上较为薄弱,需加强后台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利用网络爬虫、大数据统计及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2020年2月4日—6月4日,新浪微博排行榜上排名靠前气象微博号的运营特点,从时间、内容、形式等几个维度分析高传播量微博的特征,并针对广东两次天气过程分析公众反馈词频及情感值,结果表明:(1)增强粉丝活跃度和服务主动性是提高气象政务微博运营效果的两大主要方向。(2)气象微博服务运营策略上可以采用调整发博时段、加强景象(色)类服务产品和原创视频的策划、培养高个人影响力粉丝的黏性等组合拳。(3)利用情感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出公众对不同类型的微博情绪高低,可见将情感分析方法用于气象微博服务分析是可行的,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8.
阐述新媒体形势下气象"微博"、"微信"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并对气象服务在新媒体形式下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与气象相关的互联网新闻、舆情大数据和新媒体发展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利用影子价格法,对江西省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发现,大部分公众更关注当天天气,对其他气象相关问题的参与度较低;近年,微博的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升,并且发展空间大,服务效益接近电视,微信的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明显低于微博,但其发展潜力较大,有待进一步拓展提升。因此,建议气象部门加强气象工作的社会化宣传,加强新媒体的气象服务传播,开展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广州市气象部门建立的气象精细化预报产品制作平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以及分发平台架构等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阐述了针对2014年3月29日—4月3日广州市罕见的暴雨过程,广州市气象信息网络中心借助广州市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电视、短信、微博、气象网站、PDA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向政府、公众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信息的过程。阐明了应用广州天气官方微博播发信息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结果表明,广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在此次广州2014年首场暴雨天气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