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新疆大降水的天气动力学特点 (一)大尺度环流特征 1.环流背景新疆大降水的出现频数以及频数中心,无不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有着十分好的对应关系.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疆大范围大降水主要是副热带环境系统造成的,其中特别强调副热带西南急流、伊朗副高、南亚高压以及东部阻塞形势的作用;冬季大降水则与南北两支锋区的相互作用和北支急流的变化有关.大降水一般产生在大尺度环流由纬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分析南亚高压在新疆夏季降水过程中的作用,本文用1979-1996年盛夏7-8月逐日100hPa天气图和对应的08时至08时24h新疆各测站的降水资料,分别对南北疆大降水日与南亚高压逐日环流特征进行了普查统计,系统分析了南疆及北疆大降水时南亚高压的类型,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及脊线位置,并对南亚高压呈双体型及东西部型时造成新疆大降水的副热带槽的位置也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结论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比分析了三峡库区夏季旱涝同期环流特征,指出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是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环流异常,通过相关普查方法找出了影响夏季降水的前期信号,提出了物理意义明确的夏季旱涝预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相关分析对大气环流特征量做因子普选,发现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相关性,通过距平相关和周期演变分析,最终选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月平均特征量为预报因子,利用指标法预报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对50多年的样本个例进行拟合分析,拟合率都在70%以上,表明利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预报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具有较好稳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伍红雨  王谦谦 《高原气象》2006,25(6):1120-1126
利用美国NCEP/NCAR月平均高度及风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多、少雨年夏季环流的平均距平场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多、少雨年夏季环流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多雨年南亚高压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脊线明显偏南偏西,且影响贵州的印度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较常年也偏强,影响贵州的中、东路冷空气强.少雨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脊线较常年明显偏北,其它环流特征与多雨年相反.  相似文献   

6.
2007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理解江淮梅雨持续性强降水的大气演变过程,探讨中期预报技术途径,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历史梅雨特征指数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7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结果表明:梅汛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和7月中下旬持续偏南,决定了2007年梅汛期降水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阻塞高压的频繁出现和副热带季风涌的异常强盛为梅雨锋维持和加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以及水汽条件;"伊朗型"南亚高压的活动以及东亚上空副热带急流通过高低空耦合动力作用,不仅为持续性暴雨创造了良好的垂直环流结构,也间接抑制了副高北抬.在此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中期预报着眼点,供实际业务预报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副热带大型环流系统,也是直接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环流系统,它的状况(强弱和位置变化)将直接影响我国夏季的降水分布,亦对山西省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研究副热带高压,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山西省夏季降水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9.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0.
华北夏季降水地域特征的旋转主分量研究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研究华北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华北降水空间分布的RPC的前10个模态.它们概括了华北地区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上的大旱和大涝年的地域分布.每一种降水模态的时间系数都表现出了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的规律.华北发生大旱与大涝的最可能的分布是模态3、4与模态10.如1965、1968和1983年的大旱;1963和1973年的大涝年等.分析了各个模态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东亚环流指数、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江淮流域降水的相关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都有各自的最佳模态.如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而言,最佳模态的特征是:当海温呈El Nino型和西太副高偏强时,华北降水的最可能分布是东部沿海为强的干旱区,其余地区降水皆偏多.与江淮流域降水和EAP流型的相关则主要以1954、1980及1991年为代表的第1和第9模态为主要形态.它们与华北降水有极好的反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日OLR资料,分析福建省2018年3—6月干旱事件的大尺度环流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2018年3—6月降水均偏少,暴雨日偏少,持续性暴雨过程弱,导致严重气象干旱。受拉尼娜的滞后影响,福建处在下沉气流中心,阻塞高压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弱、偏南、偏东,福建处于水汽通量辐散异常中心区,这是造成福建该时段干旱的环流背景。环流变化显示,前期的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对流北传均不活跃,导致暴雨日偏少,干旱发展;后期环流呈现阶段性振荡特征,南北系统的有效配合为持续性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干旱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IAP GCM)模式大气5~9月平均环流(本文称为背景环流)。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一系列重要系统(南方涛动、瓦克环流、哈德莱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及大范围降水均发生明显异常;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是环流异常的主要区域。它们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论证了该模式在低纬环流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夏季旱涝成因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  申学勤 《四川气象》2000,20(4):36-39
对比分析了三峡库区夏季旱涝同期环流特征,征出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是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环流异常,通过相关普查方法找出了影响夏季降水的前期信号,提出了物理意义明确的夏季旱涝预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利用1980~199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336个测站1956~199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实验,研究了夏季高原上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汛期干旱年,青藏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华北汛期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华北汛期旱年时,高原上升、高原东侧邻近地区下沉的垂直环流明显加强,而降水偏多年时,垂直环流减弱,华北地区为上升气流控制;夏季高原为热源和水汽汇区,它们的异常对华北地区降水有很大影响,当热源和水汽汇增强(减弱)时,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偏多).数值试验表明,高原上潜热加热异常引起青藏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洲季风以及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华北地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5.
(一)直属单位获奖情况 1.科技成果名称:新疆(特别是南疆)大降水预报研究主要内容简介:此项研究揭露了新疆大降水天气的气候事实及天气学、动力学的特点,强调了新疆大范围大降水必须着重考虑大尺度环流的转换、高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地形强迫作用、水汽迅速集中及输送途径、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影响等,提出了新疆大降水的物理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归纳出一些预报方法可供台站日常预报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川渝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01-2002年渭南市持续高温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产生持续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渭南市持续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特征是南部渭河平原多,北部塬区少.导致渭南市持续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有新疆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型、大陆高压控制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  相似文献   

18.
冬季北极涛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采用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160站地面月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月平均北极涛动(AO)指数,研究了1979~2008年12~2月AO与该时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的关系。发现当AO异常时,西风带和副热带的环流有很大的差别。当AO异常强时,北太平洋是一对偶极性异常环流:中高纬度为反气旋异常环流,副热带为气旋异常环流。这种形势越到高层越明显,范围也越大。对流层中高层中高纬度的反气旋异常环流西扩到贝加尔湖以东,副热带的气旋异常环流西扩到中印半岛。由于这种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偏弱,东亚大槽偏弱。乌拉尔山附近是负距平,不利于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在海平面气压场上,北太平洋为正距平,而在西伯利亚为负距平,阿留申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因此东亚冬季风偏弱。由于冬季风偏弱,导致我国东部、东北、新疆和内蒙古温度偏高。AO异常弱时,环流形势正好相反,冬季风偏强,我国温度偏低。AO的异常也影响我国降水,AO异常强时,除内蒙古、新疆降水偏少外,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异常降水中心在华南沿海;而当它异常弱时,江南、华南、内蒙古和新疆降水偏多,其他地区降水偏少,异常降水中心位于江南。2008年1月AO活跃,与AO强时平均情况一致,两者在中纬度的东亚有非常好的相似性,都为正距平,表示东亚大槽偏弱;北太平洋的偶极性异常环流对在对流层中、上层也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差异在乌拉尔山和西太平洋地区,由于造成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雨雪冰冻天气重要因素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冬季风与AO偏强的平均情况相反,因此AO不是造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BB资料研究了 1 998年 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突然“南撤”有其一定局限性 ,事实上应是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南侧的一次“重建”过程。针对这次重建 ,发现 1 998年 7月上中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存在南北两个高压脊 ,据此本文提出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概念 ,并着重揭示了这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基本演变特征、环流场和温湿场结构、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对 1 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时期具有与单脊线时期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温湿场结构 ,其北侧脊线附近的特征与传统上单脊线副热带高压的特征较一致 ,但南侧脊线附近则更多的具有低纬度系统的特点 ;这次双脊线过程与赤道缓冲带北上并与副热带高压打通合并变性及热带对流云团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此外 ,文中还通过中国台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维持对中国东部雨型的影响 ,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水汽输送路径 ,从而在中国东部出现两条雨带 ,呈倒 7字型 ,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北、南侧脊线相对应。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变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2007年鹤岗夏季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特征场、天气系统演变及地形特点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抑制了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环流平直,冷空气南下受到遏制;东亚大槽偏深,额海高压和日本海高压始终没建立起来,对进入黑龙江省的冷空气形成不了阻塞作用,大多数系统直接减弱入海;鹤岗位于小兴安岭余脉东坡,较弱的西来系统没有西南气流补充水汽和能量,降水明显减弱或根本不产生降水等不利因素均与2007年鹤岗夏季严重干旱少雨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