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章正英 《气象》1980,6(7):16-17
为了提高县站暴雨预报水平,我们对暴雨的预报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了高空与地面、指标站与本站要素相结合,天气形势背景与本地特征变化相结合的办法。 预报实践表明,我区暴雨大多产生在高空槽前,河套有降温,地面为东高西低形势,本站湿度大的条件下。本文用1958—1977年7—8月的资料,对上述  相似文献   

2.
使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武汉地区梅雨期(6—7月)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建立了暴雨天气预报方程。结果表明,6—7月武汉地区各旬暴雨日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暴雨集中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占梅雨期总暴雨日数的61%;暴雨局地性强,雨强呈上升趋势。筛选出武汉站强天气威胁指数、百色站850 hPa层的露点温度和怀化站850 hPa层的风向、风速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武汉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方程,实际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质量优于实际业务中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3.
针对临夏州大—暴雨产生的物理条件,总结了相关的物理量及其指标,根据地面、高空及T213数值预报格点资料,采用三角形插值法计算各站点的相关物理量,利用集合的方法建立了临夏州大—暴雨物理量诊断集合预报模型。通过个例检验,该模型对临夏州大—暴雨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
宝鸡位于关中西部,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大—暴雨,对工农业年生产有接影响。为了作好预报服务,我们对夏季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高空影响系统、地面要素变化和当地地理特征,建立一套宝鸡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区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贵州铜仁梵净山地区的一次中13尺度大暴雨,本次暴雨尺度小,且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对局地性暴雨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好的个例。通过分析可知,本次暴雨是高空浅槽过境,弱冷空气侵入梵净山地区以及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产生强降水,地面有明显的辐合线,地面、低层水汽含量大值区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卫星云图、雷达上表现为一个较小的对流单体向西北移动到梵净山地区后加强发展,降水增大造成特大暴雨,且降水为浅对流,云顶高度不高。回波上表现为暖云降水,降水率高,降水强度大。  相似文献   

6.
1974年6月21—22日,福建中部沿海各县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福清、平潭、莆田、仙游、长乐等站36小时内降水量达200—300毫米,福清县高山公社30小时降水量达758.1毫米,约相当前年平均降水量的2/3。在汛期,如此短时间内,降水量之大是沿海各县历史上罕见的(见图1)。 本文采用天气图、雷达回波资料、单站地面及高空资料,以及部分水文站的降水资料。对产生这次暴雨的天气形势,低空西南急流,以及一些中小尺度天  相似文献   

7.
大—暴雨是我县主要灾害性天气。1951—1975年25年中,仅7、8两个月,我县共出现大—暴雨128次,对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汛期大—暴雨预报服务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经验,影响我县夏季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是高空西风带低槽带动冷空气靠近副高边缘,与西南暖湿气流交绥而造成的。这种天气形势反映在地面天气系统上,主要有两类:一是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偏北移,二是冷锋南下。我们用上游指标站与本站资料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3日黄淮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全省自动站逐时观测风场资料、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6年7月3日发生在黄淮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涡前部强盛西南暖湿急流与地面生成的中气旋影响造成的;切变线两侧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对形成此次短时暴雨有重要促进作用;此次临沂市短时暴雨是由低空切变线上生成的中β尺度气旋东移影响的;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可利用数值预报产品预估过程集中影响时段,结合卫星云图资料范围大,雷达回波探测性强,自动站资料实时性、灵活性强等优点,进一步作好短时暴雨的临近预警预报,提高短时暴雨的预报提前量,努力降低短时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日本南极地区观测队为使昭和基地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自动化,在气象楼的屋顶上设置了综合自动化气象观测装置(以下简称 AMOS)。AMOS 分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和高空气象观测系统(以下简称地面系统、高空系统),通过电路控制装置组成一个能互相交换资料的系统。地面系统进行地面气象自动观测,高空系统进行无线电探空的自动观测、资料分析、地面和高空的数据统计处理等。二、装置概要地面系统和高空系统都备有正副中央处理机(CPU)各2台,地面系统另备有输入输出信号控制部分和标准计时器各2台,高空系统备有输入输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常规高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云图,对2019年5月27—28日发生在广西西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期间有切变和地面弱冷空气影响广西;边界层到对流层中层风速小,导致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之后移动缓慢;温度平流是上升运动的主要贡献者;暴雨发生前广西的西部到南部湿层深厚,垂直风切变小,暖云厚度厚,有利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产生;云团长时间的维持造成了大范围的强降水;列车效应是造成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们将1977—1986年7—8月的降水资料作为历史样本,1987年(少雨年)和1988年(多雨年)7—8月的降水资料作为检验样本。在搞清本地地形影响及大—暴雨的天气气候规律基础上,结合我们多年来在天气预报实践中对高原边坡地区天气规律的认识及预报经验,用天气尺度的高空环流、地面天气系统和次天气尺度流场、能量场以及中间尺度的物理量场等因子,由粗到细,进行逐步过滤和预报,制作出本方法。大—暴雨过程有无的预报及分片预报效果和检验效果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WRFDA-FSO(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系统,统计分析2009年和2010年5—10月青藏高原东侧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对WRF模式预报误差的贡献。结果表明:地面观测资料各要素中,温度场对模式预报误差贡献最大,风场、气压和水汽场的贡献相对小;四川东部、广西大部和云南南部边缘地区的资料对改进预报产生正贡献较大。高空资料各要素中,温度场对模式预报误差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汽场,风场贡献最小;高空站资料对改进预报产生正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南大部、贵州西部边缘和广西西北部边缘地区。依据误差统计结果,剔除对改进预报产生负贡献较大的地面和高空站资料后,模式降水和温度预报效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高空实况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5年"7.8"四川盆地东北部致洪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活动特征进行了中尺度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出现在西南低涡控制下的地面辐合线北侧,西南低涡右前方低空急流左侧的强上升运动中心和强水汽辐合中心对中尺度大暴雨的产生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空常规气象资料,通过对2002-06-08—09陕西大范围暴雨、局地大暴雨的高低空急流配置及地面系统演变分析,认为: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侧和高空反气旋环流第一象限内,有高层辐散叠加在低层辐合的上方,易于形成强上升运动,为这次大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是对流维持、持续的重要机制;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和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地面上存在着中尺度系统,中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高空实况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5年“7.8”四川盆地东北部致洪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活动特征进行了中尺度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出现在西南低涡控制下的地面辐合线北侧,西南低涡右前方低空急流左侧的强上升运动中心和强水汽辐合中心对中尺度大暴雨的产生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21—22日赤峰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表明:高空西伯利亚高压脊发展北伸,与前期的贝加尔湖冷涡持续稳定,不断有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南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空气在赤峰地区交汇;地面配合华北地区有中尺度气旋北上,在赤峰南部低层形成暖湿切变线,致使赤峰地区南部出现了大范围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因此,高低空系统密切配合且持续稳定,近地面层的风场辐合作用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内蒙古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监测资料,对2012年7月20—21日河套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贝加尔湖冷涡、低空切变线及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形成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偏西偏北,其外围偏南气流为河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的加强东移为地面倒槽加强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特征线与500h Pa槽线、低空切变线的位置关系与暴雨开始、结束时间的关系密切,而雨带的分布则与切变线及低空最大风速带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秋季≥20.0mm 大—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搞好预报服务,我们通过普查历史资料,摸索本地区秋季大—暴雨的天气规律。先普查历史天气图,寻找有利于本地区产生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分型,确定大—暴雨的形势指标,各县站在此基础上找出单站指标。作预报时,地区台套上形势指标后给县站发讯号,然后县站套用本站指标。通过普查分析1960—1975年9月1日—10月15日○8时历史天气图(1974年未查,留作试报),初步归纳出产生大—暴雨的环流形势有“纬向”型和“东高西低”型两大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7·17暴雨的天气尺度与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位于半干旱地区,2007年7月13—18日新疆沿天山一带多站出现暴雨。利用每分钟与小时降水资料、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静止卫星云图资料与雷达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考察2007年7月16—17日乌鲁木齐暴雨过程 (7·17暴雨) 的天气尺度及中尺度特征,并与1996年同期暴雨过程以及我国东部暴雨过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降水是一次大尺度斜压过程,中亚低涡是该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但其位置、形态与强度均不同于1996年过程;干冷空气侵入加强了大气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该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东部—甘肃西部一线以及南疆北部;该暴雨过程中有明显的γ-中尺度对流雨团发生,径向速度辐合可能是γ-中尺度对流雨团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4—5日陕北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中低层的切变及正涡度,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随着台风“黑格比”的西移北上,副高主体西伸北抬,引导副高外围水汽向西北地区输送,促进了西南急流的建立和水汽的持续输送;同时台风西北侧偏东气流的加强,高能锋区梯度加强且向陕北地区伸展,使得雨强增大,850 hPa能量锋区为强降水的落区。暴雨区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形成有利于暴雨的高能高湿环境场。暴雨前期主要受弱的东路冷空气影响,降水效率低。暴雨后期高空冷空气入侵,850 hPa台风外围东风风速辐合增强,同时伴有强的上升运动,陕北地区受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作用导致暴雨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