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付虹  刘丽芳  张晓东 《地震》2005,25(1):8-14
在成组地震孕育模型的指导下, 分析研究了川滇地区M≥6.5地震成组孕育的地震学和前兆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M≥6.5成组地震都发生在云南强震活跃期内, 这个时期云南地区多点水汞测值出现了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变化, 比强震平静期的“异常”测值也要高得多; 成组地震前1~2年的中期阶段地震活动会出现大面积增强; 成组地震的首发地震发生时有30%以上的前兆异常持续发展, 不出现转折变化, 而单一强震和成组地震的最后1个地震, 震前有异常震后不出现转折继续发展的数量≤15%; 成组地震的首发地震前兆异常数量比结束地震多。  相似文献   

2.
黄圣睦  董瑞英 《内陆地震》2011,25(3):193-204
总结了中国大陆8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30年、53年及100年周期性,百年主体活动区及其格局变动,大地震空段填位及迁移,成组性,几十年多阶段强震释放特征及其连发、复发特点.根据当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评估认为,未来1~5年中国大陆喜马拉雅山带西段可能发生71/2~8级地震,以及新疆,川、滇4处为注意地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强地震成组活动迁移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征祥  金学申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5,25(4):65-74
研究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东经108°以西)20世纪初以来7.5级以上大地震成组活动,以及华北至东北地区(30°~55°N,108°~135°E)20世纪20年代以来6.0级以上强地震,10年时间尺度的成组活动迁移过程。在1900~2001年中国大陆西部7.5级以上浅源大地震,分别在1902年1月至1916年12月、1920年1月至1947年3月和1947年7月至198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时间段内发生的玛尼和昆仑山西口大地震,可能是第四次成组活动的开始;并且,不同时间段的地震成组活动地区是不重复的,大体上,显示了顺时针的迁移图像。在1927~1998年中国大陆华北至东北地区6.0级以上浅源强地震,分别在1927年1月至1948年12月、1966年1月至1976年12月和1979年1月至199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成组地震活动主体地区随时间的迁移,表现为往返迁移的图像。成组地震活动群集在一个主体地区内,它们或发生在一条活动构造带上或在多条邻近的活动构造带上。同时,应用断层系统内各个断层相互耦合作用和应力转移的模型,去分析成组地震活动迁移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绍先  曹刻  和宏伟  徐彦 《地震研究》2003,26(Z1):55-61
研究了川滇地区强震成组活动的基本特征, 指出成组强震活动是该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中最重要的活动特征.成组强震活动期间的强震月均频度、月均应变释放分别为其它时间的15.67、21.19倍,组内强震最大间距平均为665km,可见川滇地区强震具有成组孕育相继发生的活动特征,因此抓住成组强震的预报问题是把握地震活动高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喜马拉雅弧型地震构造带西反射弧地带(简称“西触角区”),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2005年10月巴基斯坦曼塞赫拉7.8级地震发生后,对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可能影响。西触角区(N30~45°,E61~80°)大震活动存在显著的时间上10年左右成组性及两次大震时间间隔小于1个月的爆发性,地点上的成丛性,兴都库什深震区的地震有一定先兆意义,与东触角区(N20~29°,E95~102°)大地震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沿欧亚大陆与印度洋、澳州板块碰撞带上印尼苏门答腊8.9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显示出这一板缘地震带正处于活跃状态。研究认为未来1~2年应注意西触角区尤其是天山地震带的大震连发的危险性及东触角区(缅甸及川、滇为主)发生响应性大地震的可能性。对中国大陆内部其他地区大震形势的影响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6.
地块活动与成组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构造的成块性与中国地震活动的成组性构成中国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地震成组划分的结果和地块划分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块与成组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大部分强震分布于地块边界断层上,成组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块体活动有关.由成组地震震中分布图表现出来的地块活动方式主要有4种:单缝式活动型、单地块活动型、多地块活动型和地块内部活动型.地块活动频度以单缝式活动型为最高,在成组地震中则以单地块活动型为多.大陆内部各地块的活动性有差别,东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地块,西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川滇和昆仑-松潘地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汶川县8.0级地震前给出的趋势异常,即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和苏门答腊—中蒙交界地区M≥7.7级地震震中南北往返迁移等。文中根据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特点,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标志着自2001年至今形成的M≥7.7级地震活动组结束。但是,中国大陆未来3年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鉴于特定区内的地震活动特点,文中指出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可能是华北地区未来发生大震的震兆。  相似文献   

8.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震前我们曾觉察到远近地震活动性的某些相关性。 一、世界大震与川滇强震的相关性 川滇地震区位于喜马拉雅弧和缅甸弧的汇合部位附近,它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世界大震有一定关联。根据统计预报的“相关区判别法”,用当年(t)和前一年(t—1)的世界大震,预报  相似文献   

9.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的有序步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万正 《地震研究》2003,26(Z1):38-45
研究了川滇主要地震构造带历史成组强震和现今小震的空间-时间活动图像.分析结果:在垂直断层走向两侧约30km范围内的强震活动,在北西、南北、北东走向的构造带间相继交替发生,存在有序步进的联动现象.这可能也是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且现今小震活动亦呈现此特点.最后对此现象概述了目前力学机理方面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断层相互作用理论的强震成组孕育发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应力触发理论原理,基于断层相互作用理论,研究了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后续强震大多发生在前一地震所触发的应力增长区,这证明了强震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即强震是成组孕育、成组发生的,这对强震的地点预测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文斌  和跃时 《地震地质》2004,26(1):122-132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mb≥ 6 .0 )及浅震 (MS≥ 5 .0 )的成组性活动特征 ,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 ,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 ,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 ,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 ,未来 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 ,期间可能发生MS≥ 5 .0地震 6次左右 ,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及其持续时间。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性活动特征,研究了日本海西部深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从地震现场早期地震趋势判断工作需要出发,本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个Ms≥6.0级地震序列的次大地震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序列的次大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其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无关,而与序列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欣  赵乔 《内陆地震》2003,17(4):300-308
通过分析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后主震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震属孤立型地震。在地震类型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以下分析工作:①乌恰—喀什区地震活动异常背景分析;②在地震活跃期内新疆境内强震主体活动区域分析;③乌恰—喀什区与阿图什—柯坪区强震活动关联性分析;④区域历史地震类型统计和震源环境分析;⑤乌恰5.8级地震和伽师—巴楚6.8级地震对区域应力场影响分析。综合分析认为,乌恰—喀什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异常背景,但此次5.8、6.8级地震可能会对乌恰—喀什及周围地区的应力场产生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域的应变积累,其相邻的阿图什—柯坪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可能会减弱,或延缓乌恰—喀什地区的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15.
王永安  王世芹  付虹 《内陆地震》2003,17(4):294-299
采用速率合成和趋势合成两种方法对云南定点形变倾斜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旨在提取形变准同步群体异常的信息,分析研究倾斜与强震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强震前1—2年形变场的群体异常信息较为显著,对云南地区强震的中期预测有一定的效能,倾斜南北向的观测变化结果对强震的反映优于东西向。  相似文献   

16.
民乐盆地活断裂与潜在地震危险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治平 《内陆地震》1989,3(2):129-135
本文论述了民乐盆地及其邻区的活断裂主要特征;统计了断裂几何量,计算了单元断层密度:提出了判定潜在震源区的三项地质指标。综合其他资料的分析认为,民乐盆地西南缘为潜在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全带的考察认为: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350-400km,由地震裂缝,鼓梁(包)、塌陷、陡坡等基本形态组成,属构造性破裂,并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青岛崂山4级震群序列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震群监测、地震影响、地震地质构造、序列特点及性质判定等方面对2003年6月青岛崂山王哥庄发生的4级震群进行了介绍及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的活动强度、频次、持续时间均为青岛历史上所罕见。地震时整个青岛市普遍有感,震中区有一定破坏,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4,18(3):193-201
在乌恰地区地震活动呈现长期平静异常的背景下,通过多种方法对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进行了1-3年的中长期预测。应用“模糊地震活动度”和“空区参数法”两种方法进行了1年和半年的中期预测,结合对该地区小震活动动态的分析与震例分析,尤其是预警地震的分析判断,提出了3个月的短期预测意见,较好地预测了这次地震。最后对预测情况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七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经验格林函数法和遗传算法在震源谱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爱国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4,18(2):130-137
发展了传统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将其与遗传算法结合起来用于地震震源谱的研究,以求得较大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的斜率。在此基础上先用遗传算法较为精确地搜索出较大地震的拐角频率,再用遗传算法对较大地震的振幅谱因衰减造成的损耗进行补偿,从而确定自震源至地震台传播途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最后给出了利用乌鲁木齐区域遥测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测定Q值的范例。从计算结果得出乌鲁木齐至北天山一带的乌苏地区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满足ω^-2形式,Q值在48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