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重要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6S rRNA序列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婷  吴琪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2013,44(6):1450-1505
本文对我国隶属于帘蛤科(Veneridae)10个亚科、17个属、20种贝类的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系统学分析, 上述动物的16S rRNA片段长度在438—648bp之间, 利用PAUP软件包在对序列比对基础上构建了邻接系统树(NJ)和最大拟然系统树(ML)。16S rRNA数据显示, 我国帘蛤科贝类由三个主要分支组成, 美女蛤亚科中的加夫蛤属(Gafrarium)可能是一个单型属, 该属与美女蛤属合并为加夫蛤属比较恰当。帘蛤亚科与雪蛤亚科应属于不连续的分类单元。另外, 青蛤亚科与仙女蛤亚科均应作为独立的亚科存在。本文的研究结论与修订后的帘蛤科形态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2.
青蛤是我国南北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之一,属帘蛤族,帘蛤科,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它不仅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而且还具有适应性广、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是发展滩涂养殖的良好品种。尤其在前几年海区赤潮影响严重,滩涂养殖文蛤大批死亡的情况下,发展青蛤养殖,越来越被沿海各级政府和养殖户所重视。  相似文献   

3.
江锦祥  徐凤山 《台湾海峡》1992,11(4):291-293
帘蛤科一新种——扁平美女蛤Circe(Laevicirce)hongkongensis sp.nov.系于1988年采自香港大潭湾潮下带。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两壳极扁平,铰合部宽阔,区别于本亚属的其他种。  相似文献   

4.
软体动物帘蛤科的蛤仔属Genus Ruditapes在中国近海发现有两种。一种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另一种是杂色蛤仔R. variegata (Sowerhy)。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沿海分布广,天然产量很大,是我国水产捕捞和养殖的重要贝类。 十多年来,国内对这两种蛤仔的鉴别以及属名、种名的采用都存在混乱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的蛤仔,特别是黄渤海沿岸的蛤仔是一种还是两种; 2.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怎样; 3.这两种蛤仔的外部和内部形态有什么区别。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从外部和内部(组织切片)形态学的研究,对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进行比较,搞清了这两种蛤仔的主要区别和它们在我国沿海的分布情况。 我们检查了我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到的共325号3730个标本。切片材料,菲律宾蛤仔采自青岛,杂色蛤仔采自海南岛三亚,各自在软体部的相同部位取材,用70%酒精、10%福尔马林或波恩(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8-12μ。Ehr1ich氏苏木精-伊红(H. E.)染色法或Mallory 氏染色法染色。  相似文献   

5.
猿头蛤科(Chamidae)的种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利用左壳或右壳固着在潮间带下部的岩石或珊瑚的表面和缝隙中生活,分布深度可达250米。在有强击岸浪的开阔性岩石海岸或珊瑚礁区,猿头蛤的固着基很坚实,贝壳的固着面也大,壳面的棘和鳞片发达,但较钝,其表面常附着海藻和其它生物。在平静的内湾,猿头蛤固着或不固着,壳面披着一层极厚的海藻、苔藓虫或其它生物,原来壳面上的棘或鳞片变得很不规则,甚至被外来物完全披覆。 Lamarck(1818)根据猿头蛤壳顶部的旋转方向,把利用左壳固着、壳顶右旋的称为正规型,而把右壳固着、壳顶左旋的称为反转型。在有些种,同一种中的个体既有用左壳也有用右壳固着者,所以这一分类法没有受到重视。Odhner(1919)研究了猿头蛤的形态和分类的关系,对正规型和反转型的标本进行了比较解剖,他把反转型的种类归并为一个属——拟猿头蛤属(Pseudochama)。Reeve(1847)在猿头蛤的专论中记载55种,其中有75%的种类是左壳固着、壳顶右旋的。Lischke(1870) 发表4个日本海的猿头蛤新种。Clessin(1889)在猿头蛤的系统研究中发表78种。Lamy(1927)在“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猿头蛤的订正”一文中发表40种和8个变种。Habe(1964)报道日本产的猿头蛤3属16种。 我国沿海猿头蛤的记载较少,Reeve(1847)认为Chama lobata应分布于中国外海;Angas记载过产于香港的Chama fragum; Kuroda报道Chama lazarus,Chama lobata,Chama ostoma, Chama brassica, Chama divaricata, Chama reflexa, Chama jukesi和Chama (Pseuidochama) retroversa等8种分布于我国台湾省;张玺等发表了Chama lobata, Chama lazaru和Chama dunkeri等3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4-1963年在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采到不少猿头蛤标本,1958年全国近海综合调查又补充了许多南海的拖网标本,共150号。经鉴定共10种,分隶于二个属。  相似文献   

6.
帘蛤科(Family Veneridae)是瓣鳃纲软体动物种数较多的一科。总共有500多种,分布遍及世界各海洋。中国海的近岸一般深度小、陆棚广阔,帘蛤科的种类较多。现已发现的就有100多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5。其中以起源于印度马来的热带种占优势。 本文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十年来在我国沿海陆续搜集的以及全国近海调查底栖生物拖网的标本,共有2,000 号左右。标本是比较丰富的,但对种类繁多的我国沿海来说,一定还会有一些遣漏,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沿海,采集调查还很不够,标本特别缺乏,加上著者水平低、文献又不够充分,有一些种类一时还鉴定不出来,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不同发育阶段文蛤同工酶基因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Meretrix meretrix),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beridae).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养殖种类.目前有关文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方面,而有关文蛤个体发育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已经证明在动物发育过程中同工酶谱的变化与形态分化和器官形成具有相关性,同工酶电泳技术解释为“基因如何控制个体发育”以及确定个体发育的基因调控表达的重要阶段等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壳色的关系,本实验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TYR)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壳色蛤仔和7种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基因在鳃、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水管和唇瓣中均有表达,其中外套膜中表达量较高,其次为鳃,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少。不同的酪氨酸酶基因在4种壳色的表达量不同,酪氨酸酶基因TYR2、TYR3、TYR6和TYR9在白斑马蛤中表达量居高,且与斑马蛤和白蛤差异显著(P0.05)。TYR2、TYR6和TYR10在橙蛤中表达量最高,推测与橙色形成有关。TYR11在斑马蛤中表达量最高,且与白蛤和白斑马蛤差异显著(P0.05),推测与背景色形成有关。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TYR3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同源性最高为64%。TYR10与加州双斑蛸(Octopus bimaculoides)同源性最高,为53%。与长牡蛎进化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
天津沿海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海水和天然饵料,采用无泥砂采苗方法,在天津沿海首次成功开展了菲律宾蛤仔工厂化育苗。幼虫初始壳长93.8μm,壳长平均日增长8.3μm,成活率41.0%;第15-23 d为变态期,壳长平均日增长12.9μm,变态率47.8%;变态后至第55 d,壳长平均日增长33.2μm,成活率76.0%。本次育苗试验充分利用天津沿海水质条件与环境特点,改进育苗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了适于天津海区的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工艺,共得到双水管稚贝约1 800万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际兽医局推荐的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检测方法,首次开展IHHNV在双壳贝类(中国蛤蜊、泥蚶、花蛤、缢蛏、文蛤和白蛤)和螺类软体动物(螺蛳、中华圆田螺)中的感染情况。此外,本研究以泥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实验室感染模型,研究了人工感染泥蚶后IHHNV在其体内的增殖和致病情况。结果显示:在采集的不同种类贝类样品中均检测到IHHNV,其中在泥蚶中的阳性率最高(50%),在文蛤中的阳性率最低(15%),表明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分布较为广泛,是IHHNV的重要携带物种。在采集的螺类软体动物中均未检测到IHHN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贝类中的IHHNV构成了进化树中不同的分支,其中中国蛤蜊、花蛤、白蛤源的IHHNV属于Ⅱ型感染株,而泥蚶、缢蛏、文蛤源的IHHNV单独成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分支。实验室感染结果显示,IHHNV对泥蚶没有明显的致病性,但可在其体内增殖,在感染后第5天其体内的病毒载量达到最大(1.8×104copies/g),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其体内病毒含量呈现递减趋势,但在感染后第30天体内仍可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本研究结果对对虾养殖尤其是虾贝混养模式中预防和控制IHHNV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