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青海两省交界地处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即昆仑山西口,是我国西部强震频发地区.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36.2°N,90.9°E的8.1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因震中距高台基准地震台较近,可见模拟记录已全部限幅,无法进行震相分析,又由于地震震相特殊,在数字化仪(VBB)上很难找到震相的准确到时,影响了高台基准地震台的速报速度和分析精度.震后,经对其主震和大量余震进行仔细分析讨论后,对该地区地震震相分析得出了一些经验提供给同行们.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系列地震距太原基准地震台约1000km,介于近震与远震之间,震相特殊,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对汶川主、余震和四川其他地区远震波形的对照,及对主要震相周期、幅度及波形特点的分析,认为PN、SG两个震相是太原地震台记录四川汶川地震的主要定位震相。  相似文献   

3.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位,得到了其中的649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象;在许多地震带,地震震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条带状分布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定位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绝大多数地震(91%)的震源分布在20km深度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震层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厚度不超过20km。  相似文献   

4.
陈晨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4028-4036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2.99°E,震源深度为16.33 km.余震沿发震断层向主震两侧延伸,主要分布在长约32 km、宽约15~20 km、深度为5~24 km的范围内.地震破裂带朝西南方向扩展范围较大,东北方向略小,余震震级随时间迅速衰减.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地显示出发震断层的逆冲破裂特征,推测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约10 km的隐伏断层.该断层走向217°、倾向北西,倾角约45°,产状与大川—双石断裂相比略缓,它们同属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受发震断裂影响,部分余震沿大川—双石断裂分布,西北方向的余震延伸至宝兴杂岩体的东南缘,与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之间存在50 km左右的地震空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5.
1987年12月28日03时18分11秒在茂汶县境内发生了3.7级地震,29日05时00分02秒又发生了3.8级地震,据四川台网测定,这两次地震的微观震中位置分别为北纬31°52′,东经103°45′;北纬31°53′,东经103°41′。据茂汶地震台的观测资料,28日3.7级地震前几天曾发生过3次2.0~2.3级的前震,震后至29日3.8级地震前发生余震10余次,其中当地有感的地震8次,3.8级地震后几乎没有余震。两次强烈有感地震,使少数房屋建筑遭到轻微破坏,震  相似文献   

6.
对勐腊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2014年11月7日新不列颠地区M_S6.2地震的震相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昆明、中甸地震台的记录进行对比,提出了新不列颠地区地震的记录特征、分析难点和注意点,以及这类地震的PKPPKP震相的特征,避免将一个地震的PKPPKP震相误分成另一个地震的P震相。  相似文献   

7.
利用震相方位角改善地震台网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精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深入认识震相方位角对测震台网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联合震相到时和位于震源区150 km范围内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的地震台震相方位角,对2014年新疆于田MS 7.3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联合于田台、民丰台、应急B、流动1和流动2等5个地震台的震相方位角对地震重定位,发现:前震和主震更加靠近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地表破裂;余震分布更加密集,位于地表破裂带西南侧的余震分布由重定位前的近南北向变为近北东向,位于地表破裂带东北侧的余震分布更靠近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带,并呈现在该断裂两侧分布;位于震源区附近且与大多数固定台站方位(西北向)相同的流动1、应急B和于田台3个台的震相方位角对改善定位结果精度影响不明显,但位于震源区附近与固定台站稀疏方位(东北向)一致的流动2和民丰台的震相方位角在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唐山震区的地质构造模拟制作光弹模型,以N60°E方向加压进行唐山震前应力场的光弹性模拟实验。用打孔的方法模拟强震的应力释放。实验结果表明:1.在N60°E方向压缩时,唐山—丰南一带、滦县、野鸡坨和卢龙等地区是最大剪应力集中区,与唐山7.8级、滦县7.1级地震及强余震的震中分布基本吻合。说明唐山大震及余震的发生是近东西向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2.当唐山7.8级地震应力释放后,震前具有高应力背景值的其它地区,应力进一步加强。说明唐山地震的发生导致了应力场的重新调整,增强了强余震发震的动力条件。3.实验结果证明,在断裂带两侧、端部或几条断裂的复合部位,其主应力方向与区域应力场的总体方向比较,大致有10°~25°的偏转。强震的应力释放导致震中区附近的主应力方向与震前相比也发生约10°~20°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以太原基准地震台数字观测记录的地震波形为基础,对不同类型地震所出现的震相从到时、周期、先后次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台站一线的观测人员在震相的准确判别,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方面,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BBVS-120型甚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典型地震波形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BBVS-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不同震中距及不同类型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震计能够清晰记录近震、远震、极远震及爆破、塌陷等震相,对各类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全频带观测,可为获得丰富的震相资料并提升地震台监测能力及速报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设在极震区的一小孔径临时地震台网的资料分析研究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部分余震的空间分布和综合断层面解.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具有右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活动.发震断层的主要参数是走向213°,倾角50°,滑动角-125°.地震发生在大同盆地东南边界的六棱山断裂附近,是盆地自晚更新世开始沉降以来在这一地区最新发生的一次构造活动.文中还提出了利用余震的空间分布求地震断裂面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青海和甘肃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和震相观测数据,利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分别对2022年1月23日青海德令哈MS5.8地震进行全矩张量反演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典型走滑型地震,最佳断层面节面Ⅰ走向78°、倾角88°、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169°、倾角68°、滑动角-177°,矩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为MW=5.5。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优势展布方向为NNW-SSE,长度约16 km,余震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7~12 k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节面Ⅱ与余震精定位所勾勒出的断层面走向和倾向较为一致,推断NNW走向的断层面为可能发震断层面,认为德令哈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断裂带的向W倾、倾角约为68°的右旋走滑断裂上。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块体应力不断积累,造成祁连山断裂带内断层失稳而发生此次青海德令哈MS5.8地震。  相似文献   

14.
引言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20年来该区余震不断。1981年11月9日耿庄桥发生了5.8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余震。作者运用地震台记录到的邢台老震区(E114°40′—115°20′,N37°10′—37°50′)1980—1983年发生的小震的单台波速比对其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5.
震中距100°左右地震震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中距100°左右的地震,位于远震与极远震之间,特征既像远震又像极远震,震相较难分析。为了提高对该震中距地震的速报能力,对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该震中距的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震相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22年9月5—12日震相报告中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四川泸定MS6.8地震序列的主震和余震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序列较重新定位之前震中分布更加集中,线性趋势更加明显。余震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断裂以西地区,总体沿着鲜水河断裂呈NW向展布,余震区长轴约为65km。根据重定位结果,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磨西—石棉段,该断裂走向为331°~340°,倾角较陡。受SW向海螺沟段断裂影响,余震区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总体上呈现北浅南深的特征。随时间的演化,余震区中南段震源深度逐渐变浅,且地震频次逐渐衰减,而北段震源深度变化不大,频次也未明显减弱。不同时段的余震活动表明,本次地震的初始破裂方向为SE向,该破裂随后触发了与主断裂共轭的SW向分支断裂,余震沿这两个方向逐步扩展,最后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1月首都圈地区 (38.0°~ 41 .0°N,1 1 3.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3次 (见表 1 ) ,其中 ML≥ 4.0地震 1次 ,即 1月 3日 0 5时31分发生在丰南的 ML 4.0地震 ,该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与 2 0 0 0年 1 2月相比持平 ,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能量释放东部地区较强 ,如果不考虑余震 ,首都圈 3个地区 (东、中和西部 )发震频次基本相等表 1  2 0 0 1年 1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月24日乌什6.4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九八七年一月二十四日新疆乌什东北发生6.4级地震。震前国家地震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有明确的中期预报意见,乌什地震台根据前兆资料变化提出了短、临预测意见. 该地震极震区在沙依拉姆山口一带。此处山体震酥、陡崖崩塌长达一公里多,河床中地裂缝纵横交错,喷沙冒水多处可见。震中烈度为八度,等震线长轴方向约北东50°。 这是一次主—余震型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按N(t)=195.5/t~(1.76)衰减,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余震。t_0较大,为三天。余震时间分布符合lg△T=0.36N+0.648和lg△t=1.014lgt-0.30。余震空间分布范围的东西对角线方向与等震线长轴及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余震深度多为5—15公里。震前乌什地震台的定点水准、压容应变,地倾斜及极震区附近的土层应力等前兆观测手段出现明显的中、短、临异常。 地震发生在沙依拉姆山前北东向断裂上,是该断裂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强余震的电磁同震效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布置了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进行了两期余震序列的地震电磁效应连续监测,共观测到Ms4.0及以上的余震事件35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中15个强震记录比较发现,与地震波相对应的地震同震电磁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到达同步.地震破裂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在记录数据中相比地震波达到观测点的电磁信号幅度要小得多,无法从观测数据识别出来.通过分析对比地震位移和同震电磁信号的关系,提出了地震电磁同震信号产生的地震波驱动机理,认为观测系统在地球基本磁场中随地面运动产生了地震同震电磁信号,并从观测的地震振动位移和电磁信号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年8月26日17时43分在甘青交界的青海门源北(北纬37°42′,东经101°34′)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随后,在主震周围100公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余震。到9月底为止,据初步统计该区内共发生大小余震达700次。野外宏观考察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和其余震发生在祁连山脉的冷龙岭主峰附近,震中位置高达5200米以上。研究这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