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大尖山的下志留统连滩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页岩,含丰富的笔石化石。通过对连滩组笔石化石的系统采集与研究,鉴定出6属12种,分别属于①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②Demirastrites convolutus带;③Monograptus sedgwickii带。研究区连滩组笔石化石组合与湖北宜昌龙马溪组、西秦岭南带安子沟组、陕南宁强龙马溪组、四川城口双河场组、北祁连山肮脏沟组和东秦岭东段张湾组的笔石化石组合可以进行对比,表明研究区连滩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埃隆期。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层发育总面貌、沉积类型、古生物组合、变质作用以及地壳运动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河南地层区划可分为华北区和秦岭区两个一级区。其间以栾川—确山—固始深断裂带为界。本文所述北秦岭地层分区,北界与一级区一致,南界为内乡—桐柏—商城深断裂带。秦岭区内由于地质构造复杂,以往在不同区段划分的地层,划分方案各异,地层名称众多,很不统一。这对于研究秦岭地层、认识秦岭地质构造,造成很大困难。笔者等通过近年大区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秦岭区地层统一划分方案。本文在该方案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北秦岭地层分区前寒武系的划分,供深入研究秦岭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石盒子组又可分为小风口段、云盖山段和平顶山段。年代地层可分为12个阶,生物地层可分为10个连续组合带。岩石、生物及年代地层的对比表明,本溪组、太原组向南穿时,反映海侵由北向南;山西组上部和石盒子组向北穿时,揭示海水由南向北回泛。早二叠世前海水向南流注入北秦岭海槽,晚二叠世北秦岭褶皱,导致北秦岭海槽闭合,华北陆块南缘抬升、水体北流,成为内陆盆地。  相似文献   

4.
亟待开展的秦岭造山带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1993年河南地调三队进行桐柏县幅1:5万区调时,张宗恒、曾宪友等在桐柏县歇马岭原下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蔡家凹大理岩”的结晶灰岩夹层中采获颇为丰富的生...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位于东秦岭南坡的河南省淅川县,内乡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昆仑秦岭地槽,秦岭褶皱系。长期以来,不少生物地层工作者将秦岭作为划分我国生物地层分区的天然界线。为此,对该区进行生物地层研究,在解决生物地层、生物地理分区的理论问题及指导普查找矿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者运用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重新厘定了库米什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层序,进一步确定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时代属晚志留世。在恢复原岩的基础上,分析其沉积环境,属岛弧或活动陆缘。晚志留世早期沉积为有障壁的浅水陆棚及海滩环境,中期为台地前斜坡,并形成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生物礁,晚期则是陆表海浑水有障壁环境及浅海开阔陆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南省绿春地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地层中砂岩岩屑成分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沉积物物源的变化及其所代表的
构造意义。研究区砂岩碎屑组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的判别结果表明,下志留统—中石炭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混合造山带砂
岩源区,而中二叠统—上三叠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火山弧造山带源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砂岩物源的属性经历了从再循
环造山带到火山弧造山带的转变。志留纪—早二叠世为被动陆缘盆地发育时期,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边缘的造山带;到中
二叠世,随着哀牢山洋盆向西俯冲,洋盆逐渐关闭,研究区由之前的拉张环境转变为挤压环境,盆地性质转变为弧后盆地,此时盆
地沉积物的物源应来自于研究区东侧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8.
一、矿区地质特征 湾塘铅锌矿位于云南省老集乡,属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以下志留统和上三叠统为主,两者呈假整合接触。主要出露下志留统湾塘组地层。  相似文献   

9.
在豫西从事金矿地质研究而测制地质一地球化学剖面工作中,对本区几个主要地层单元做了些工作,现根据野外观察并结合前人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对本区几个地层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一、关于狭义“秦岭地轴”上的地层半个世纪以前,由赵亚曾和黄汲清二位老先生提出的“秦岭地轴”,系指北秦岭东西走向的前寒武纪地块,并作为划分中国南北海浸界限的地障。后来,人们称此为广义的“秦岭地轴”。五十年代,秦岭区测队填制1/20万栾川幅地质图时,将朱阳关——夏馆断裂  相似文献   

10.
红花坪铅锌矿位于南秦岭旬阳盆地金铜、铅锌、汞锑等多金属成矿带内,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泥盆系和志留系一套浅变质的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建造,褶皱、断裂发育,热液活动强烈,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运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矿体赋存于下志留世梅子垭组绢云千枚岩及下部石英脉中,受一定的地层岩性、古地理环境和构造控制。目前Ⅰ-1铅锌矿体控制长度已超过1 km,矿体连续性好,形态单一,矿物成分简单,锌含量高,有望成为一中型规模的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1.
柯坪地区物源及演化与塔里木盆地的古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通过对下志留统碎屑锆石的形态特征和U-Pb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柯坪地区下志留统的物源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柯坪地区下志留统锆石均为岩浆锆石,锆石U-Pb年龄反映的是成岩年龄或结晶年龄,可有效指示物源区;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的物源区主要为沙雅隆起西部、塔中隆起及塔西南前缘隆起,之后受海侵的影响,塔中隆起被海水淹没,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的物源区演变为沙雅隆起西部、塔西南前缘隆起及塔中隆起的南部于田、康西瓦地区;满加尔凹陷的存在使得柯坪地区与塔中、塔东地区的物源具有很大的差异;900~700Ma的锆石年龄谱表明,塔里木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西秦岭吴家山群4件样品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研究,限定地层沉积时代并示踪沉积物源。锆石U-Pb年龄介于(399±3)~(2 858±43)Ma,主要集中分布在0.40~0.50、0.70~1.05Ga两个年龄段,少量分布在1.10~1.40、1.45~1.85、2.35~2.65Ga等年龄区间。其中两粒锆石的最小年龄为399 Ma和401 Ma,限定了吴家山群地层沉积的最大年龄约为400Ma,由此推断沉积地层形成于早—中泥盆世。吴家山群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北秦岭地体、华北地块、南秦岭地体、华南(扬子)地块岩浆活动U-Pb年龄对比结果表明:0.40~0.50Ga锆石碎屑源区应主要为北秦岭地体;0.70~1.05Ga锆石主体应来自北秦岭地体,有少量南秦岭地体或扬子地块物质的加入;1.10~1.85Ga锆石应来自北秦岭地体;而2.35~2.65Ga锆石来自南秦岭地体或扬子地块,也可能来自华北地块。总体来看,吴家山群源区主要为北秦岭地体,少量来自南秦岭地体或扬子地块。结合吴家山群地层时代及陆源物质源区的示踪结果,秦岭早古生代洋盆在西秦岭地区闭合时间应不晚于泥盆纪。  相似文献   

13.
候家院剖面与前人测制的赵家坝剖面虽仅相距1.5公里,但构造简单、地层连续、化石丰富,未受断层破坏,是研究大巴山西段奥陶系的理想剖面,其地层可划分为下、中奥陶统,与上覆下志留统和下伏下寒武统均为假整合接触。肯定了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的存在,修改和重新拟建了本区奥陶纪的生物分带,填补了几个空白层位的化石资料,为与邻区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三叠系均为陆相地层,华北区及北(东)秦岭区均有分布,华北区三叠系层序基本齐全;北秦岭区仅具三叠系上统。三叠系的分布及沉积特征明显受印支期构造控制,並强烈影响东西邻区。其原因拟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印支期发生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15.
北秦岭的小寨组、柿树园组和粉笔沟组为同属一套地层,它们是在加里东褶皱带的基础上形成晚古生代泥盆纪冒地槽的深水相复理石建造,在泥盆纪末,地槽褶皱回返,开始形成了一个海西褶皱带。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锡林浩特煤矿侏罗纪红旗组下部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孢粉化石26属39种。根据孢粉化石组
合特征及地层分布将其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与华北区、东北区及西北区
同时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能很好地对应。此外,通过孢粉化石组分研究,确定该区早侏罗世古植物主要为掌鳞杉科、松柏类、苏铁
科、桫椤科、双扇蕨科等,古植被类主要为针、阔混交林,进而推断该期为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湿润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17.
广西岑溪地区志留系为半深、深海笔石相—滨浅海腕足相的碎屑岩地层序列,属地槽型沉积产物;泥盆系为滨岸碎屑岩相—台地碳酸盐岩相—槽盆硅质岩相的地层序列,富含鱼、腕足等多门类化石,具地台型沉积特征。泥盆系与志留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表明广西运动在本区表现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而非强烈的造山运动,其集中暴发时间在早泥盆世早期,前奏可追溯到中志留世。由于这一运动,结束了本区早古生代地槽的发展历史,此后进入准地台发展阶段,导致钦州地槽博白—玉林拗陷未能延至本区。  相似文献   

18.
湘东南地区晚奥陶世笔石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划分回顾 湖南的奥陶一志留纪地层划分,随沉积相区的不同,岩石地层的划分标志不同.总体上,湘中-湘西地区晚奥陶-志留纪地层为稳定型沉积,晚奥陶世为黑色笔石页岩相,志留纪为细碎屑岩相.而湘东南区,则完全是一套类复理石建造,为泥质砂质粉砂岩、石英杂砂岩夹黑色板岩组合,在1:20万区调过程中,基本上未获得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笔石和其它化石.其划分多以湘中地区硅质岩层为标志,将上覆的类复理石建造全归属为志留纪或晚奥陶-早志留纪.  相似文献   

19.
小秦岭、崤山地区第二轮1∶5万区调查明,两地区晚太古代基底变质岩系均包括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花岗岩系。据此划分了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和构造岩石单位。根据其间的层序、时序关系,建立了各自统一的地层—岩石柱,拟出了新的划分对比方案。指出小秦岭地区观音堂组与崤山地区杨寺沟岩组是同一次沉积事件的产物,应属同一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可作为区域对比的标志层位。根据接触关系,将小秦岭地区呈异岩不整合伏于观音堂组之下的变质花岗岩系划属晚太古代阜平期花岗岩,将崤山地区侵入于杨寺沟岩组的变质花岗岩系划属晚太古代五台期花岗岩。  相似文献   

20.
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区域成矿背景、控矿构造和铅锌矿床的分布规律,将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由北到南依次划分为凤太铅锌矿集区、山柞铅锌矿集区、镇旬铅锌矿集区以及马元铅锌矿集区。铅锌矿主要赋存在泥盆系、志留系和震旦系地层中,以热水喷流-沉积型和密西西比河谷型为主。通过对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石矿物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总结,分析了陕西秦岭铅锌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盆地的形成环境,进而探讨了成矿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矿石硫主要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成矿热液主要为大气降水;凤太铅锌矿集区、山柞铅锌矿集区、镇旬铅锌矿集区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受控于晚古生代扬子板块和秦岭微板块分别沿勉略带和商丹带俯冲形成的陆壳伸展扩张环境,马元铅锌矿集区受控于晋宁运动后扬子板块北缘所处的伸展岩石圈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