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景洪市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红梅  刘文杰 《气象》1997,23(3):38-41
利用景洪城郊长期对比观测资料(1964-1994年),研究了景洪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热岛现象日趋明显,城郊气温,风速差逐年增大,市区降水量,空气湿度,雾日数,日照时数,直接太阳辐射及总辐射减少趋势明显,而散射辐射有所增加,且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现干季强于雨季,干季的夜间强于白天,雨季的白天强于夜间。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变化夺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玉仁  李子华 《气象科学》2000,20(2):129-135
西双版纳地区是的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但70年代末以来,雾日明显减少,德层明显减弱。1997年11月23-30日,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试验计划,本文利用景洪(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和勐养9生态环境变化不大)的宏、微观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雾的宏、微观结构和物理过程,并结合气候资料,讨论了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高山站为背景研究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1957~200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中国东部7组高山气象站和山下附近的城市气象站年 与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山站作为气候变化背景场来分析城市化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及其对气温变化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城市站多比高山站大,而最高气温变化趋势高山站多比城市站大;城市站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大于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而高山站这种表现十分微弱.城市站气温变化受到明显的城市化影响,对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以正影响为主,而对于最高气温为负影响为主,说明城市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非对称性.城市化影响的非对称性是气温变化非对称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梅婵娟  张灿 《山东气象》2016,36(3):28-35
利用威海市6个基本气象站40a(197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特征和雾过程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沿海雾生成的相关因子,其中还针对典型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地区雾呈现沿海大于内陆,东部大于西部地区的分布特点;其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并不一致,成山头和荣成的年雾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威海,石岛和文登年雾日数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变化相对缓慢,只有乳山的年雾日数40a来呈现减小的趋势;除了文登和乳山,其他各站雾日数变化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上呈春、夏季多、秋、冬季少的分布特点,各站大雾的日变化特征并不一致,其中乳山站日变化特征最为明显,其次是威海站,总体表现为夜间到早晨为大雾多发期,中午为大雾的低发期的特点,而成山头站除了夏季,日变化特征并不明显;各地雾过程出现的雾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威海的雾主要以<4h的短时雾为主,成山头雾持续性较长,而乳山站的雾基本在02—08时之间;从风向、风速上来看,大雾主要发生在偏南风的流场下,成山头雾主要出现在3~4级风的情况下,而威海站雾则主要在3级风以下;大雾发生时海温不能高于25℃,且海温在10~25℃之间,海温越接近气温时,大雾更易发生;大雾主要发生在高空脊和西北气流影响下,夏季在弱低槽,弱低涡和副高边缘时大雾也可能发生,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场和低压前部型,同时大雾前和大雾期间大气层结稳定,地面湿度大,温度露点差大雾时在0~1℃之间,轻雾时在1~5℃之间。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雾在减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宫世贤  凌升海 《气象》1996,22(11):10-14
利用西双版纳40年雾的资料,揭示了西双版纳40年雾日,雾时和雾量正在迅速减少。例如景洪市1954-1960年的年平均雾时高达858.01小时,而1991-1994年仅为213.56小时。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相对湿度的降低,而相对湿度的降低是由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带城市景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景洪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受城市影响较小的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气象站气温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景洪室内外气温均有升高趋势,其增温强度干季大于雨季;而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效应与亚热带的昆明站和温带的北京朝阳站相反,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小于室外气温。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数据,并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库区大雾的变化特征分析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54年三峡库区6个气象站的逐日雾、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的历史资料,对1954年以来三峡库区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尤其是近几年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大雾的变化及其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954~2007年三峡库区雾日数呈弱的增加趋势,而2000年后库区的雾日明显减少。相对湿度与雾日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相对湿度与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气温变化影响相对湿度变化,从而影响雾的发生频率是三峡库区雾变化的重要原因。2000年以后,在全球变暖大背景及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下,三峡库区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明显减小,是导致雾日大幅减少的直接影响因素。另外,分析还显示,无论是雾日数还是相对湿度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年代际振荡特征,2000年后三峡库区相对湿度减小进而雾日减少正是受到了这种年代际背景的影响。就目前的观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的小气候效应影响小或还没有明确显现。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喻彦  蒙桂云  张利才 《气象科技》2008,36(4):410-413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气象站1961年1月至2005年1月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近45年来两双版纳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72 mm/10a),夏季降水量减少较明显(-24.28 mm/lOa),春季降水量却呈上升趋势(11.18mm/10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62℃/10a),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变暖最明显(0.483℃/10a);年极端低温的上升趋势(0.545℃/10a)远远大于年极端高温的下降趋势(-0.088℃/10a).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将近45年西双版纳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9.
多种方法分析城市化对保定气温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三种方法构造不同的背景气温序列,分析近33a(1979—2011年)城市化对保定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比保定站与郊区背景站气温资料得到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增暖幅度为0.15℃/10a,城市化贡献率为30.3%。(2)用NCEP/DOE的2m气温再分析资料为背景得到的城市化增温幅度为0.238℃/10a,分离出的城市化贡献率为48.08%。(3)比较城市站与山区背景站资料得出年均气温的城市化增暖幅度为0.216℃/10a,贡献率为43.64%。(4)三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城市化增温幅度及贡献率各不相同,却一致表明城市化对保定年气温的增暖贡献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上海崇明气象站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等数据和主要天气现象记录资料,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崇明生态岛主要气候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6年期间,崇明气温显著上升,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增加;降水量显著增多,暴雨日数增加,小雨、中雨和大雨对全年总降水量的贡献下降,而暴雨和大暴雨的贡献增加;风速显著减小,大风日数和极端最大风速减少;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明显减少,雾日数增加。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崇明作物无霜期初日提前,终日推后,无霜期日数增加,有效积温增多,人体舒适度日数增加。但气候变化会导致当地风能资源减少,大气环境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研究结果可为绿色、平安崇明建设和世界级生态岛的可持续发展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1951~2002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武汉地区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揭示了武汉地区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对武汉地区雾日和雾的生成、消散以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武汉市雾日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规律,雾的生、消变化规律。强度变化规律;通过武汉年平均气温与雾日的小波变换分析,认为雾日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相反的年代际气候特征,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区雾的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重庆市区雾的特点、天气特征及温、湿等气象要素垂直分布特征,利用重庆站的观测资料选取适当的诊断因子,采用动态学习率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对重庆市区能见度进行了拟合和预报检验。研究表明:55年以来,重庆年雾日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轻雾日数急剧上升,这种变化可能主要与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和空气污染状况加重有关;发展成熟的辐射雾大多具有逆温的稳定结构,雾顶上下温度、湿度存在明显跃变特征;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学习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对能见度为0~1 km雾的报出率为83%,Ts评分达到69%,平均预报误差为0.384 km。除常规气象要素外,通过M指数、Ri数、凝结核、辐射状况和其他物理量的引入,以及对因子网络输入值的技术处理,明显提高了神经网络对雾尤其浓雾的预报能力,其对能见度在0.4 km以下浓雾预报的Ts评分可达89.5%。模型结果对重庆市区雾的预报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0-2011年的重庆全市36个区县气象站的能见度及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重庆全区域雾的气候特征。选取全市的典型浓雾个例,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雷达资料,合成分析了辐射雾和雨雾的环流形势、温、湿、风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重庆全区域雾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形势,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2月,年平均雾日数在21世纪初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雾日减少的突变发生在2002年。辐射雾发生时500 hPa中亚及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压脊,地面上重庆位于高气压内部的均压场中,冷锋已到达华南地区;而雨雾发生时500 hPa青藏高原地区为低压槽区,地面冷高压中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有弱冷空气经大巴山从东北向渗入重庆。两种雾的温、湿、风垂直结构特征表现为辐射雾近地层逆温明显强于雨雾;上干下湿和湿层深厚分别是辐射雾和雨雾形成时,湿度垂直结构的主要特征;两种雾形成时近地层风速都很小,总体来看雨雾发生时各层的风速都大于辐射雾。  相似文献   

14.
Urban/rural fog appearance during the last 27 years in the Belgrade region is analysed using hourly meteorological records from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 urban station at Belgrade-Vra?ar (BV) and a rural station at Belgrade-Airport (BA). The effects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fog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through analysis of fog frequency trends and comparison with a number of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The mean annual and the mean annual minimum temperatures were greater at the urban BV station than at the rural BA station. The mean monthly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mean monthly water vapour pressure were greater at the rural than urban s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research (1988–2014), BA experiences 425 more days with fog than BV, which means that BV experiences fog for 62.68% of foggy days at BA. Trends in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fog were statistically non-significant. We analysed the fog occurrence during different types of weather. Fog in urban BV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during cyclonal circulation (in 52.75% of cases). In rural BA, the trend was the opposite and fog appeared more frequently during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in 53.58% of cases). Fog at BV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stable anticyclonic weather with light wind, when a temperature inversion existed (21.86% of cases). Most frequently, fog at BA occurred in the morning and only lasted a short time, followed by clearer skies during the anticyclonic warm and dry weather (22.55% of cases).  相似文献   

15.
近53年辽宁雾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3年辽宁12个代表站的雾资料,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表明:辽宁年平均雾日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雾日的年际变化曲线较平稳,雾日最多的年份和最少的年份相差17d。沈阳与大连雾日变化相反,大连呈下降趋势,沈阳则在平稳中略有上升。辽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沿海地区和内陆又有所差异,沿海地区主要出现在5~8月,而内陆地区主要出现在8~11月。雾日的天气形势可分为5~7种类型,其中以倒槽型、锋面气旋型、地形槽型、冷高压前部型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6.
南宁市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南宁市所管辖8个站1965-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宁市大雾天气的分布情况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大雾的平均季节分布为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各月大雾总日数出现频率呈双峰型,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呈逐渐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46a山东菏泽日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5~2010年菏泽日照、云量、雾(轻雾)、相对湿度、降水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9点2次平滑、突变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6a菏泽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6a菏泽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平均每10a减少121.66h;夏季和秋季极显著减少,冬季显著减少,春季减少趋势不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的是8月。1981年是菏泽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也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优势向负距平优势的转折点。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和轻雾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雾日数呈弱显著负相关;四季日照时数除夏季与雾日数负相关不显著外,均与平均总云量、相对湿度、雾和轻雾日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影响菏泽年和春、夏季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雾,秋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雾和降水日数,冬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  相似文献   

18.
琼州海峡沿岸雾统计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海口站1961~2006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沿岸雾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琼州海峡沿岸雾目的年际变化呈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为雾日减少的两个气候突变期。雾日减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夜间最低温度升高是引起海峡雾日减少的主要原因。琼州海峡沿岸雾多出现在冬春季节,一天中出现雾的峰值时间为06:00~07:00,消散峰值时间为08:OO~09:00。利用1987~2006年NCEP再分析资料,总结了产生琼州海峡沿岸雾的3种天气形势,根据雾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