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蒙新地区近40年来湖泊动态变化与气候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立娟  郑绵平 《地球学报》2014,35(4):463-472
湖泊对气候变化有着敏感的反应,是气候变化的镜子。本文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2000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四期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了我国内蒙古和新疆所有湖泊信息,建立了蒙新地区湖泊空间数据库。一方面,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湖泊信息进行了统计和空间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蒙新地区湖泊从20世纪70年代至2010年前后近40年湖泊的动态变化情况;另一方面,选取了蒙新地区面积大于5 km2的所有湖泊,逐个分析其在四个时期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变化结果进行分区。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内蒙古东南部和新疆西部的湖泊呈现萎缩的趋势,其余地区则在扩张;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内蒙古东南部湖泊呈现萎缩的趋势,内蒙古北部和新疆全区湖泊呈现扩张的趋势;从2000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西部的湖泊呈现萎缩的趋势,其余地区湖泊呈现扩张的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蒙新地区40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雨量和蒸发量数据,可知:近40年来,蒙新地区气温持续上升;2000年之前,内蒙古的降雨量呈增加的趋势,2000年之后骤减,而新疆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呈增加的趋势;蒙新地区蒸发量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湖泊的动态变化基本上与气候的变化趋势相吻合。最后,笔者以新疆博斯腾湖为例,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影响因素: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额尔古纳河与海拉尔河交会点的西方,呼伦池(大赉湖)的北方札赉诺尔地方,於褐炭层的上部堆积中,采掘褐炭者於1933年发见了一个完整的人类化石头骨,编号为头骨第一号;於1940年又发现一个完整的人类化石头骨,编号为头骨第二号。於1943年更发现了人类的体骨及下颚骨和石器等,编号为人骨第三号。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通过查证资料,可以认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从更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文献记载的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近百年来有仪器记录的现代气候变化等三个层次上分析,均不存在湖泊消亡的气候条件。此外还列举了其他地区同时期湖泊消亡的气候条件,并将其与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比较,也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存在湖泊消亡的气候条件。参照有关资料,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河道变迁频繁和人类活动加剧是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季风与西风交汇的特殊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成为了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湖泊众多,存在巨厚连续的湖泊沉积物,为古气候重建提供了优良载体。而介形类壳体在湖泊中沉积连续,生长过程记录了气候变化,同时有效屏蔽了湖泊水体中同位素的累积效应,能够反映介壳生长阶段短时间尺度的同位素水平,理论上是高精度气候重建的理想载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湖泊色林错湖芯(SL16-1-1)顶部0~107 cm部分为对象,对其中的介形类壳体进行种属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以期建立高分辨率的古环境变化记录,结合沉积物Rb/Sr、 Ti/Si环境代用指标,重建色林错湖区近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结果揭示了:1)介形类壳体碳氧稳定同位素变化对气候变化(尤其冷气候)尤为敏感,是重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过程的优良载体;2)色林错地区对小冰期冷事件的响应较早于其他地区;3)色林错介形类壳体2000年来的气候重建结果与青藏高原研究成果大体一致,特别是与内地文献记录和物候史料记载高度一致,说明色林错湖泊记录具有广泛代表性,同时证实利用湖泊沉积物介形类壳体进行古气候高分辨率重建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正> 大兴安岭北中段及西邻海拉尔盆地中生代后期火山沉积岩系发育,伴生有用矿产,但地层划分和时代对比上,分歧甚大,经1976年编制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办公室的努力,基本得到协调,但随地质工作和煤炭、石油调查的开展,又有新的发现,在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上又产生新的分歧和问题,分歧的焦点是兴安岭群和札赉诺尔群的划分与时代归属问题,为讨论方便先将有关地层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高原湖泊是反映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利用1976-2017年的多源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柴达木盆地气候呈现气温升高,降水普遍增加的增暖增湿趋势,21世纪以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但存在地区差异,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自东向西趋于增加,降水增加速率自东向西趋于减小;柴达木盆地外围东部的托素湖面积1956-2017年总体呈弱的减小趋势,减速为0.41 km2·a-1。但2005-2017年期间湖面以1.34 km2·a-1的增速呈明显扩张趋势,中部的小柴旦湖面积与过去13年同期平均相比,扩大了19.87 km2,而西部的尕斯库勒湖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植被面积、入湖径流等因子是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近20年来的遥感数据研究揭示了青海沱沱河地区湖泊的变化特点。研究表明,研究区在近15年来总体表现为湖泊数量在不断增加,面积在不断扩大。造成湖泊不断扩大的驱动因素是全球气候暖化和区域性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粒度和元素证据指示的居延海1.5kaBP来环境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靳鹤龄  肖洪浪  张洪  孙忠 《冰川冻土》2005,27(2):233-240
居延海是黑河的终端湖, 在最近3 000 a来已由原来面积 800 km2逐渐萎缩而最终干涸, 同时其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居延海(索果诺尔)湖相沉积的粒度和元素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明清以前湖泊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暖时期, 气候偏湿, 入湖水量增多, 湖泊面积扩大, 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寒冷时期, 气候偏干, 入湖水量减小, 湖泊萎缩, 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减弱.明清之后特别是近40 a来, 由于黑河上中游地区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及水资源利用, 入湖水量不断减小, 甚至河流断流, 最终导致了目前居延海的干涸.  相似文献   

9.
新疆博斯腾流域湿地遥感监测及时空变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博斯腾流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湿地分布区。湿地作为干旱区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在流域生态环境和水循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和消失、扩大和萎缩对区域生态环境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完成了博斯腾流域的3期遥感制图(1990、2000、2010年),分析了博斯腾流域湿地分布现状,探讨了区域湿地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博斯腾流域的湿地面积总体上一直在萎缩,1990-2010年总面积减少了16.24%;但是减少趋势相对变缓,且不同类型的湿地变化过程有所不同。其中:1990-2000年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芦苇沼泽湿地表现为减少趋势;2000-2010年河流湿地、芦苇沼泽和湖泊湿地面积都表现为萎缩。在变化动态特征上,流域河流、湖泊湿地最近20a呈现倒"V"型波动,而芦苇沼泽湿地则持续下降。通过湿地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因子耦合分析表明,在近期内人类活动是造成区域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杨娟  黄燕  陈有明 《华东地质》2019,(4):273-279
利用MSS、ETM+、CBERS-2、BJ-2、02C和TH1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分别提取1975年、2000年、2007年和2016年皖江经济带湿地现状及变化的遥感信息,研究皖江经济带湿地遥感现状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市县级地域湿地分布不均、类型不全;1975—2016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增长率为55.32%;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减少率为69.97%;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面积较稳定,增长率分别为1.80%和2.06%。湿地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5—2007年),湿地面积总体增加,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第二阶段(2007—2016年),湿地面积总体增加,但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增加,沼泽湿地面积继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继续增加,湿地面积增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EOS-MODIS的广西全境石漠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石漠化是发生在亚热带岩溶地貌中的土地退化过程,其显著特征为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植被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石漠化既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可能引起小环境气候的恶化,同时也破坏生物多样性,危及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因此,研究石漠化,分析其成因和分布特征对喀斯特地区的防灾减灾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EOS-MODIS数据所固有的优点(获取便捷、覆盖范围广、成像周期短),使其成为理想的大范围石漠化研究的潜在遥感数据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过程与起因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时期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是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才是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毛乌素沙地而言,其腹地的荒漠化主要是全新世湖沼层在人类活动参与下被破坏而使未次冰期的古风成砂翻新的结果;而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带(即沙漠-黄土边界带),荒漠化过程要复杂得多,除了人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流水侵蚀、风力吹蚀及重力崩塌也共同参与在使古风成砂翻新的荒漠化过程之中。在沙漠-黄土边界带,历史时期荒漠化主要与末次盛冰期、末次冰期阶段3中期及阶段4时期的古风成砂被翻新有关,更老的古风成砂由于埋藏较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因而不是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主要沙源。  相似文献   

13.
青海共和盆地多石在沟河道沙丘现代风水交互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多石在沟河道中6道新月形沙丘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rimble4700DGPS与常规测量手段,结合野外风沙观测与自动气象站数据,初步观测分析了2006年多石在沟河道沙丘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变化过程,计算出2006年风季前比雨季后多石在沟河道沙丘体积减小了548.3m3,风积量为2351m3,流水的蚀平量为2899m3,2006年风水两相营力对河道沙丘的侵蚀贡献率约为45%∶55%,流水的搬运作用强于风力的堆积作用。但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研究区的风力侵蚀作用强于流水侵蚀作用,河道沙丘不断增大。多石在沟河道沙丘是一个典型的风水交互作用系统,河道成为风力与流水交互作用的"中转站",在风水的交替作用下,沉积物由风积环境进入流水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波  慈龙骏 《第四纪研究》1998,18(2):165-172
本文在毛乌素沙地景观分类、制图及景观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50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展状况及其时空特征,并对其扩展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整体上处于迅速扩展之中,只是某些局部地方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荒漠化扩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差异:西北部纯牧区扩展速度远远高于东部和南部半农半牧地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扩展速度远远低于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荒漠化的迅速扩展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波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全球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本文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和沙漠化对沙区气候的反馈作用两方面,论述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全球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的关系,例如我国东部沙区降水增多,沙漠化逆转,西部沙区降水减少,沙漠化发展等原因。  相似文献   

16.
About half of the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in the world are deserts that comprise various types of aeolian sand dunes deposits. In Shaanxi Province, aeolian sand dunes cover considerable areas of the Yulin desert and northern Jinbian. Sand dunes are moving in the main wind direction and converting some agricultural area to wasteland. Remote sensing of sand dunes help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eolian process and desertifica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combined with field studies are valuable in studying sand dunes, regional aeolian depositional history. In particular, active and inactive sand dunes of the north Shaanxi Province were studie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the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images, covering north Shaanxi Province, which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shape, size, trends, density and movement of sand dunes and their effect on desert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s. Estimation was made depending on soil erodibility factor (Ⅰ) and local climatic factor (C) during the period (June to September).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oil erosion caused sand drift of 8.957 5, 7.03 ton for Yulin and Jinbian, respectively. The mean sand dunes movement rate were 4.37, 3.11 m, whereas, monthly sand dune advance rate were 1.092 5, 0.777 5 m, for the two locations, respectively. The study reveals that cultivated lands extended obliquely to the direction of sand dune movement are extremely affected, while other segments that extend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movement are not affected. Accordingly the north Shaanxi Province was divided into areas of different classes of potential risk. Moreover, blown sands and sand movement from neighboring highlands also affect the area of western desert.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湿地消长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遥感手段为主,提取近20年来多个时期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动态数据。将湿地动态数据与历年气象数据相对变化比较处理后,再作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小迅速,三江平原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剧烈,超过全球气候变化速度。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发现,湿地在维持区域"冷湿"效应中作用突出,三江平原湿地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成负相关,与降水、湿度变化成正相关。湿地消长与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因子的相关关系最大,与日照因子相关关系较低,与降雪因子几乎无关。  相似文献   

18.
中亚干旱区的荒漠化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1998,18(2):119-127
笔者在实地考察、航片和卫星影像判读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以咸海盆地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为例,分析探讨了中亚干旱区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机制及其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系统的影响和危害。由于大量从阿姆河和锡尔河引水扩大灌溉、浪费水源及单一农作物种植,使1960年时还为世界第四大湖的威海水面和蓄水大减,在干枯了的湖底和周围耕地上荒漠化快速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系统的严重退化和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虽然在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荒漠化现象,但荒漠化的规模在近40年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塔里木河下游和克里雅河下游及玛纳斯河下游的湖泊干枯,植被退化甚至消失,不少野生动物灭绝。  相似文献   

19.
严宁珍  李阳兵 《中国岩溶》2008,27(3):255-260
以贵州省盘县2004年石漠化现状分布为基础,探讨石漠化斑块的空间组合格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石漠化景观呈现出极强度石漠化斑块集中分布型、强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斑块混合分布型、潜在石漠化与无石漠化为主分布型、轻中度石漠化聚集分布型和石漠化斑块相间分布型5种空间组合分布格局。人为干扰、自然因素是造成该区石漠化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全县来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坡度10°~ 17. 5°的地带,其次是17. 5°~ 35°的区域。从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来看,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灌丛和坡耕地,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和坡耕地,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和来利用地。碳酸盐岩的分布、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山地气候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类型,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喀斯特石漠化的主导因子。通过土地利用规模调整和优化,因地适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将有望实现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景观逐渐向无石漠化景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现状与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松嫩平原沙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包括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沙地分布区处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350~450 mm,是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采用RS和GIS集成技术,对松嫩平原1986年和2001年的沙地进行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研究松嫩平原沙地分布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土地沙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2001年沙地面积比1986年增加了861.1 km2,沙地平均每年以0.44%的速度扩展.其中,重度沙地变化率最大,中度沙地面积数量增加最多,轻度沙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