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商河地区沙一中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本文将混积层系、混积岩和呈零星分布的一起定义为广义的混合沉积,并且对于混合沉积来讲,没有一个具体的组分含量标准,只要该沉积物(岩)的确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沉积,而非成岩作用或以后改造的假混合就可认定为混合沉积。研究区内混合沉积特征为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以较高的频率交互沉积和同一岩层内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的类型分为三类,即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其中复合式沉积分为复合式沉积Ⅰ和复合式沉积Ⅱ,研究区内复合式沉积Ⅰ发育,复合式沉积Ⅱ不发育。并且本文从研究区混合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混合沉积相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凹陷,阜宁组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结合研究区内岩芯、录井、测井等资料对金湖凹陷阜二段的混合沉积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金湖凹陷阜二段沉积时期,混合沉积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形成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层系、陆源碎屑岩—混积岩层系、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和混积岩层系;混积类型主要发育渐变式和复合式混合沉积,少量发育突变式混合沉积。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建立了阜二段混合沉积相模式。对研究区的混合沉积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其主控因素为阜二段沉积时期的海侵作用,同时构造作用、气候条件、湖平面变化、物源等也对研究区混合沉积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混合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会民 《沉积学报》2012,30(2):283-290
雷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通过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分析,认为该区混合沉积特征为结构混合和互层混合,其中结构混合(狭义的混积岩)在不同构造部位混积岩岩石成分不同,西部以内源型混合沉积为主,中东部以陆源型混合沉积为主,局部为火山岩型混积岩。混合沉积作用类型包括渐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Ⅰ类,局部发育突变式混合沉积。最后,分析本区白云岩的成因,进而探讨形成混合沉积的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湾盆地寒武系混合沉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内容提要: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的区域地质资料、野外露头资料和钻井资料等,对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同一岩层内由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Ⅰ,但是各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常相互叠加,频繁交替,形成类型复杂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混合沉积环境为古陆边缘和陆表海,发育混积潮坪相、混积局限台地相和混积开阔台地相,微相类型有混积泥坪、混积灰坪、混积云坪、混积泻湖、混积浅滩和混积滩间等。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了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的混合沉积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滇西施甸地区泥盆系向阳寺组混合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滇西施甸地区泥盆系向阳寺组中发现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宏观特征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碳酸盐与混积物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序,微观上表现为同一岩层内由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形成混积岩。向阳寺组混积岩的研究有助于重塑该地区古气候及沉积环境,因此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资料的详细观测和室内样品分析及数据统计等工作,对研究区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不同类型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主要为内潮汐沉积作用和浊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复合式混合沉积Ⅱ,次为深水原地沉积作用形成的渐变式混合沉积,但是不同成因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混合沉积类型往往叠加在一起,形成复合式混合沉积Ⅱ+渐变式混合沉积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混合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发育内波、内潮汐混合沉积微相、深水原地混合沉积微相和远源浊流混合沉积微相等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内波、内潮汐沉积特征,剖析了混合沉积的沉积机理;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杷榔组三段的混合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7.
宋章强  杜晓峰  徐伟  卢欢  陈丽祥 《地球科学》2020,45(10):3663-3676
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混合沉积在渤海海域古近系普遍发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基于90余口已钻井,结合地震、测井以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海域古近系钻遇的混合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建立了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研究表明:渤海古近系混合沉积发育近岸混积扇、近岸混积滩坝、远岸混积滩坝3种沉积相、7种沉积亚相和14种沉积微相.近岸混积扇以发育混积沟道为典型特征,岩性为含生屑的砂砾岩或中粗砂岩,为陡坡扇三角洲环境短源水道废弃后与生物碎屑间歇性间互沉积;近岸混积滩坝,为近源搬运沉积的陆源碎屑与盆内碎屑之间的混合沉积,典型沉积特征为发育高陆源碎屑含量的各种粒屑滩或坝;远岸混积滩坝为典型的以富含生物碎屑为主的混合沉积,陆源碎屑含量低,一般为盆内低隆或孤立潜山之上原地生长生物与少量供给的陆源碎屑发生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发育模式和规模受古气候与古水体环境、古构造与水动力、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古地貌条件等共同控制,其中古地貌特征起主导作用.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的建立,对混积型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侏罗统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室内样品分析,对混积岩、混积层系、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侏罗统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混积岩,宏观上则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相互叠加的混积层系,发育滨岸、碳酸盐岩缓坡、潮坪-潟湖3类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了中侏罗统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的混合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侏罗统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室内样品分析,本文对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及混积层系,混合层序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混积岩,宏观上则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相互叠加的混积层系,发育滨岸、碳酸盐岩缓坡、潮坪-溻湖、三角洲等沉积体系。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中侏罗统划分为SQ1-SQ4四个三级层序,提高了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精度;探讨了混合沉积与层序地层的对应关系。总体上看,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混合沉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的早期和高位体系域的晚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混合沉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的早期和高位体系域的晚期。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大陆架现代礁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的背景上,在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组成的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混合沉积的形成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的水动力,干湿交替的气候,此外,海平面的相对波动,也会造成积极的影响。混合沉积方式有随机式、相变式和随机 - 相变式等三种。混合沉积体常是多种混合方式交替、叠加而成的沉积复合体。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相模式是从岸礁 - 堡礁相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按沉积相和沉积结构可以分为五种混合沉积:1)礁基混积岩和礁格架混积岩,2)礁坪砂砾屑混积岩,3)礁后海滩 - 沙堤砾砂屑混合沉积,4)礁后泻湖砂屑混合沉积和5)礁前(翼)浅海砂屑混合沉积。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的鉴别标志是珊瑚骨屑和岩屑各占10 - 50 %,其它生物碎屑不计。南海大陆架现代混合沉积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可为全面研究现代南海沉积学和比较沉积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郭福生 《沉积学报》2004,22(1):136-141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是晚石炭世威宁期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包括两种组分在同一岩层内相互混杂形成混积岩和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形成混积层系。藕塘底组是海陆交互环境的沉积产物,剖面结构具有下细上粗的岸进序列。混积岩形成于滨岸浅滩环境,由沿岸流和回流将河口或滨岸海滩的石英砂带到滨岸浅滩和潮坪相碳酸盐沉积区混杂而成。具两种混积层系类型,即浅海滨岸环境中砂岩与碳酸盐岩互层、河流相碎屑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互层。研究表明,混合沉积成因属“相混合”,主要受区域构造隆升、全球海平面上升和盆地水介质条件特性控制。区域海平面周期性变化和岸进序列可能是华夏古陆强烈隆起的结果。作者还讨论了混合沉积的分类和命名,将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相互交替构成的互层和夹层组合称为“混积层系”,并建议将“混积岩”一词用来表征两种组分相互混杂这种特殊沉积事件,而不用作具体岩石名称.  相似文献   

12.
四川龙门山地区是中国泥盆系出露较好、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由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组成的混积沉积。本研究以平武县平驿铺剖面和北川县甘溪剖面为切入点,基于实测资料和薄片观察对金宝石组沉积相开展详细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河流、碎屑滨岸、陆棚和碳酸盐岩缓坡4种沉积相,沉积演化经历了2个沉积旋回。金宝石组以相混合和原地混合2种方式形成混合沉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陆源碎屑的供应、碳酸盐生产速率和古气候是引起相混合的主要控制因素,波浪和风暴浪则是引起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的主要作用方式。对金宝石组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增进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系沉积古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通过对井壁取心、测井及综合化验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既发育同一岩层内的混合沉积,又发育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的互层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于两大物源注入背景下的湖泊滨岸环境,可进一步分为泥坪、砂质滩坝、浅滩和半深湖等混合沉积亚相,主要体现为波浪和湖流作用的双重影响。沙三下亚段整体呈现出水退式发育的特点,主要发育湖侵域和高位域,湖侵域主要发育半深湖混合沉积和浅滩混合沉积,高位域主要发育砂质滩坝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物受古地貌、古气候、古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的控制,优势储集亚相为砂质滩坝混合沉积亚相和浅滩混合沉积亚相。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优质动用储量研究提供了指导,而且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广义的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是指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高频率交互沉积及岩石中碳酸盐组分与陆源碎屑组分的混合产出。本文综述了混合沉积体系的研究意义;评述了8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认为海平面变化是混合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有构造升降、物源供应、气候以及突出发性事件等因素;提出了混合沉积体系的研究应该以沉积相、微相分析为基础,并与沉积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