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分析地震活动性参数变化特征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的地震活动观测资料,对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省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地震序列的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北6.2级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100km和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有长、中、短期的异常变化。张北6.2级地震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有短、临变化。  相似文献   

2.
鉴于地震是变化事件而展示信息变化的过程性,本工作对"5.12"汶川8.0级地震和2011年3月23日茂县4.0级地震相继按地热的变化信息和"时序性"变化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展示了地震前后信息变化的过程性(演变)的特征(差异性),为改善地震预测或预防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地热"可以作为地震分析、...  相似文献   

3.
泰安地震台钻孔应变固体潮畸变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泰安地震台多年应变观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变化过程,结合全国其他台站观测到的典型震例,分析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应变固体潮的趋势性异常及畸变等各种异常现象,得出了应变固体潮的异常变化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郝平  刘杰  韩竹军  傅征祥 《地震》2006,26(3):26-36
印尼8.7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在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3次后续中强地震(2004年12月26日云南双柏MS5.1地震、2005年1月26日云南思茅MS5.1地震、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MS6.2地震),印尼地震和这3次后续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计算了印尼地震在3次后续地震破裂面上的动库仑应力变化和静库仑应力变化。静应力变化量小,低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动应力变化峰值为10-1MPa,可能是这3次后续地震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青岛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岛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本区的小震综合机制解的特点,分析了P、T轴时序变化与邻区地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中强地震的发生可导致研究区域内P、T轴方位的变化。P、T轴方位变化的时间较为同步,而P轴方位变化幅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探索地震成核过程的野外观测证据对地震成核研究及地震短临预测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震断层附近密集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回溯了唐山7.8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地下水位变化,对比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震成核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存在显著的中期、短期、临...  相似文献   

7.
以芦山、汶川地震震中为中心,选择了8个井点,对2个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3口同震变化反向的井点,即重庆的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四川的泸沽湖井。为使对比研究结果可靠,进一步收集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8.6级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资料。对汶川、芦山地震引起的同震体应变的计算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时,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泸沽湖井水位同震变化与井点位置处的同震体应变一致,即位于同震体应变压缩区的井水位上升,位于体应变膨胀区的井水位下降;芦山地震时,3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不一致,表现出与日本、苏门答腊地震时相似的同震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四川台网的一些单台记录,探索了中强地震前的某些测震学指标的变化。主要有:假想应力的变化;近震震级M_L与尾波持续时间关系曲线的变化,K_S—K_P、值的变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测定地震矩的简便方法,並测定了一些地震的地震矩。最后,探讨了地震波包络比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桂萍  马丽 《地震》1989,(6):28-37
本文使用1960—1987年的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文献[2]所述的地震空间集中度的计算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了3种不同方式的处理。结果表明地震空间集中度的大小随时间、空间的变化明显地反映了地震活动图象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活动平静、密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地磁长期变化中地磁急变事件的识别方法,分析地磁急变的特征,本文基于多个地磁台站子夜均值数据,利用线性拟合方法计算了地磁场X,YZ三个分量的年变率,对近年来发生的地磁急变事件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结果显示:Y分量能对分析时段内已报道的地磁急变事件进行很好的识别,其中1999年的地磁急变事件,在我国区域内发生的时间可能为1998年,此外2017年可能存在一个新的地磁急变事件;Z分量年变率整体变化平缓,2001年和2013年前后发生两次显著的地磁年变率变化,并且分别早于2003年和2014年两次显著的地磁急变事件时间,这与下地幔的高电导率层对不同分量地磁信号从核幔边界传播至地表过程中的延迟作用有关;X分量年变率出现多次地磁急变事件特征,其变化与Dst指数年变率变化具有相关性,可利用其去除X分量年变率中存在的外部空间电流体系影响成分,更可靠地辅助Y分量对地磁急变事件进行识别。总体上,地磁子夜均值数据年变率的空间分布与基于第12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2)模型计算的地磁数据年变率的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变化特征在总趋势上具有一致性,表明地磁台站子夜均值数据能够反映我国区域地球主磁场的变化特征,而分别由子夜均值数据和IGRF12模型计算的2003年Y分量年变率空间分布均存在的显著局部特征,可能与地磁急变事件的区域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关地磁总强度加密区观测资料,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监测区岩石圈磁场变化中的区域性成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和去除监测区岩石圈磁场的区域性变化成分,使局部异常成分的空间分布形态更加明确、合理,有助于我们对前兆异常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3.
The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angular element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during the period since 350 B.C. to the present da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of thermal magnetization of baked archaeological samples from England, France, and East Europe showed that the key feature in the behavior of the geomagnetic inclination in all three regions is a millennial variation. The trend in the behavior of the inclin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can be regard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a variation with a characteristic time scale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Despite the general likeness of variations in inclination and declination of the ancient geomagnetic field, they also exhibit a noticeable dissimilarity. The paths of the virtual geomagnetic pole reconstructed from the variations of angular element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in East Europe indicate that the geomagnetic polar motion is quasi-cyclic. The duration of the first cycle was about 1000 years, while the second cycle has not been completed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motion to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XVII century.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伽师M S6.4地震为案例,利用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对中国地磁台网所记录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离震中最近的喀什台震前59 d和39 d出现一组逐日比高值异常,排除干扰,且地磁日变形态也出现明显的畸变,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台站,震中位于异常阈值线附近;2、震前,新疆及周边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时间在空间上出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低点时间分界线横穿南天山西段,呈现近EW走向分布,分界线两侧低点时间相差超过2 h,发震日期为异常发生后的38(41±4)d,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3、地磁逐日比和低点位移异常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可能与伽师M S6.4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非常高的关联性。该研究进一步推广和检验了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使用华南地区5个国家基准地磁台2008—2018年地磁观测数据,通过对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月均值及年变率的分析,研究该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地区5个地磁台近10年来七要素月均值及年变率均呈缓慢变化趋势,且变化量相当,反映了该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近年地磁Z分量长期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河北省昌黎、红山等8个地磁台Z分量资料,计算了年均值和各台相对红山台的差值。结果表明,近年内各地磁台Z分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属非线性变化,年变速率逐渐加大,1994—1993年的年变率已是1978—1977年的3倍左右。同时,又反映出各台的差异,有变化速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小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可能对相当范围的地磁长期变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the semiannual amplitude in the geomagnetic activity index aa is analyzed with the purpose of contribut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lar variability, directly linked to geomagnetic variability. The time series of the semiannual oscillation amplitude, obtained through a wavelet analysis of the daily aa series, presents a long-term variation similar to that shown by solar and geomagnetic indices, like aa itself or Dst. However, the maximum in the semiannual amplitude series occurs around 1947, almost 10 years before it occurs in solar and geomagnetic indices time series. The phase of the semiannual oscillation fluctuates around the values predicted by the equinoctial and Russell–McPherron models, with a predominance of the equinoctial mechan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maximum semiannual amplitude. A possible source of changes in the equinoctial mechanism would be the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dipole tilt. But, since it does not follow the semiannual amplitude trend, at first sight, it seems not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equinoctial predominance around 1947. The analysis of quiet and disturbed days separately indicates that only disturbed days present the semiannual annual amplitude maximum around 1947, so the 10 year time shift could be due to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semiannual variation in geomagnetically active periods.  相似文献   

18.
首都圈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异常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8 ̄1996年首都圈40个测点的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变化的全面分析研究,获得了近期两次唐山震区中强地震的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异常,是以磁报震探索和震磁关系研究较好的近场前兆震例。地磁差值年变率δF方法4年来已用于首都圈1年尺度地震趋势判断。  相似文献   

19.
计算震磁背景场的数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如何计算地磁场 (或地磁剩余场 )及其长期变化的趋势变化 ,是提取震磁异常的关键。文章简要介绍了计算震磁背景场的数学方法 :多项式方法、球冠谐和分析方法、矩谐分析方法和曲面样条函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辽宁地区地球物理场监测地磁测网的改造情况;利用改造后测网观测成果,分别绘制了辽宁地区地磁场总强度梯度分布图、地磁场总强度等值线分布趋势图及地磁场年变化分析图:探讨了改造后的地磁测网地磁场梯度分布规律;分析了辽宁地区各重要活动断裂及老震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年变化和邻期变化特征,为地震预报提供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