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卫华 《南极研究》1995,7(2):32-37
南极洲的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的麦克默多和俄亥俄岭-埃尔斯活思山等两个沉积盆地中。前一个盆地 盆系代表从海岸泻湖-河流三角到近岩冲积平原的层序;后一个盆地的彭萨科拉山的泥盆系较厚,从非海相冲积扇-冲积平原-浅海相,最扣又恢复到非海相沉积环境。但在俄亥俄岭却沉积了厚度不大的浅海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变化最大的山脉,也是全球气候和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成为研究构造、气候如何影响山脉地貌演化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良好素材。在位于龙门山北段的平通河流域,汶川地震导致该区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对研究该区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平通河流域基于DEM数据的地形坡度、水系分布、河流发育程度等的分析,并综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岩性特征,获得该流域不同区域的地貌演化方向,其中两个区域的地貌演化最为剧烈:1.平通河流域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灌断裂之间的地区,未来将发生较快的隆升,地貌向高、陡的方向演化,河流下切作用使河谷两岸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2.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附近地区,在构造和气候作用下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山体将被快速剥蚀削低,但在河谷两岸也会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  相似文献   

3.
南极沿167°E子午线横贯南极山脉岩石圈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束沛镒  焦丞民 《极地研究》1999,11(3):221-227
依据沿大圆弧穿越南极点和斯科特站两地震台的地震瑞利面波波形资料,计算了两台之间的相速度频散,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台间地下200km 岩石圈剪切波速度细结构。结果表明,横贯南极山脉地壳厚度约为45km ,55~75km 之间存在明显低速带,它预示着这一深度有熔融的岩浆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范围包括小秦岭山地的河南部分,三门峡盆地西段南半部和朱阳盆地。小秦岭山地是华山山脉的东延部分,西从省界一直近东西向延伸到灵宝以南,长达40多公里,南北两侧均以大断裂与盆地相邻,呈一反”S”型的断块构造隆起,成为河南最高山脉。其中最高峰老鸦岔为2413.8米。本区为汾渭地堑的组成部分,其反映内力作用的构造地貌十分典型,本文着重就这些构造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一、地质构造基础 小秦岭地区位于东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之北缘,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褶带的西南端上;是华北陆台南缘,呈近东西向长轴状展布的前震旦纪古老地块。其中小秦岭纬向构造带与本区东部新华夏北东向构造带相交接,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局。小秦岭山地为一受侵入体破坏的复背斜构造:北侧三门峡盆地在本区受阶梯状断裂控制而形成了断陷盆地,南侧朱阳盆地受主干断裂影响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拗陷。  相似文献   

5.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区域性的两大不整合面,分别是土伦阶不整合面(tur)和始新世不整合面(eoc)。两大不整合面将研究区层序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序:裂谷层序S3,后裂谷层序S2、S1。裂谷层序主要为裂谷期的火山碎屑岩,后裂谷层序多为半深海浊流沉积物如淤泥、黏土等。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研究区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差异显著,威尔克斯地西部S3较少发育,只在陆坡坡脚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局部区域发育,而发育了厚层的S2、S1;威尔克斯地东部发育了厚层的S3,且S3内部普遍发育高角度正断层。阿德利地发育了一明显的裂谷地块——"阿德利地裂谷地块",其为裂谷作用下从大陆边缘裂离至深海区的海底高原,在其陆缘一侧可能发育了大型的控制断陷的正断层。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构造变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极洲-澳大利亚板块裂解过程中发生逆时针旋转,导致陆缘裂谷作用强度不均所形成。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在洋-陆过渡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内发育了岩浆成因的基底凸脊,这些凸脊可能是在早期裂谷作用时,在地壳减薄最强烈处地幔物质上涌并遇水蛇纹石化的结果,并且导致了COT内的磁异常。  相似文献   

6.
南极点和罗斯海滨壳幔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束沛镒  张钋 《极地研究》1994,6(3):15-22
本文根据美国极地台(南极点)和新西兰斯科特台罗斯海滨的WWSSN台所接收的长周期深源远震图P波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南极点下方地壳厚约45km,双层结构;罗斯海滨地层厚约24km,350~450km深度有明显低速带存在,它们反映了南极横贯山脉两侧不同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横贯阿右旗中部的山脉。这里地处内陆高原,放眼望去,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一边却是怪石嶙峋的悬崖峭壁,我们二四七勘探队员的营地便驻扎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高峻山脉和广大盆地相间的一个地区。近期山脉上升始于上新世,到第四纪续有隆起和扩大。这些雄伟山脉对盆地干燥气候特征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山地的破坏过程,同时就是盆地的堆积过程。具有垂直地带性和各种特殊条件的山地,使许多成因类  相似文献   

9.
新疆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主要类型及其和地貌气候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新疆是高峻山脉和广大盆地相间的一个地区。近期山脉上升始于上新世,到第四纪续有隆起和扩大。这些雄伟山脉对盆地干燥气候特征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山地的破坏过程,同时就是盆地的堆积过程。具有垂直地带性和各种特殊条件的山地,使许多成因类  相似文献   

10.
廖卫华 《极地研究》1995,7(2):35-40
南极洲的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的麦克默多和俄亥俄岭-埃尔斯沃思山等两个沉积盆地中。前一个盆地的泥盆系代表从海岸泻湖-河流三角洲到近岸冲积平原的层序;后一个盆地的彭萨科拉山的泥盆系较厚,从非海相冲积扇-冲积平原-浅海相,最后又恢复到非海相沉积环境,但在俄亥俄岭却沉积了厚度不大的浅海相地层,含Malvinokafric生物地理大区的海相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竹节石和鱼类等化石。除了上述两个沉积盆地外,在罗斯海两边却出露了火山岩,说明该地当时处于俯冲带附近的火山弧中。中国华南的曲靖型和西北的祁连山型泥盆系也属于滨海相和非海相沉积,它们与南极洲的泥盆系可资比较,但两者的生物地理区系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南极冰盖自形成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环境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扩展和消融的动态演化过程不仅是南极大陆最重要的地质过程 ,而且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因此 ,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学界所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南极冰川和气候演化研究的历史 ,总结了当前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南极考察队发现格罗夫山 (GroveMountains)地区新生代沉积岩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紫金—博罗断裂为区域性大断裂,从南西往北东方向横贯石坝—黄沙洞地区。研究惠州石坝—黄沙洞地区紫金—博罗断裂的演化特征及其对深层地热的影响,对本区地热评价有较大意义。通过对断裂野外地质调查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表现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现有地质资料,总结了本区内该断裂特征和演化规律。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断裂与深层地热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断裂与加里东—燕山期岩浆的大规模上侵关系密切。构造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热对本区深层热形成具有一定的叠加作用。早期的断裂对深层地热体形成和热能存储是有利的,新断裂活动在局部产生地热释放通道,以极少量热泉的形式散失热能,但对整个构造带而言,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沉积──古环境研究的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海蚀龛沉积物 ,研究表明它是后期冰水湖泊沉积环境下的产物 ,该沉积剖面的形成环境反映了本地区距今 46 0 0年以来地貌演化、冰盖进退与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古海蚀龛沉积剖面的发现 ,为目前主要基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及冰芯等进行的南极无冰区古环境研究领域 ,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载体。  相似文献   

14.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重、磁场资料,推断了该地区断裂构造,结合研究区已发现的铀矿化信息、分析了该地区铀矿控矿特征与重磁场的关系,为铀矿找矿综合选区的背景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锦州位于辽宁省西部,辽西走廊东端,是闻名遐迩的关内外交通要塞和辽西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锦州辖凌海、北宁、义县、黑山4县(市)及凌河、古塔、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4区,陆地面积10301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除汉族外,还有满、回、蒙古、朝鲜、锡泊等少数民族。锦州市西依松岭山脉,东控辽河平原,医巫闾山横贯南北,地上河流交错,地下水源丰富。平原辽阔,盆地富饶,高、平、洼地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地处西藏东南部核心地带的南迦巴瓦峰(下称南峰)地区,生物区系异常丰富而复杂。横贯全区中部的东喜马拉雅-岗日嘎布山脉,把南峰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波密,林芝和米林,南部为墨脱。由于东喜马拉雅-岗日嘎布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使这个地域的气候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明显的分异,北部为半湿润气候区,南部为湿润气  相似文献   

17.
五亩盆地是灵宝盆地边缘的一个次级盆地,长期以来学者对其含煤性均未明确答复,对其煤类及煤质特征亦未进行专项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该盆地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对该盆地穿时地质体项城组所赋存的劣质长焰煤的演化过程、聚煤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该盆地沉降中心与富煤带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分析了项城组劣质煤属于异地煤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印证了古近纪全球性干旱气候带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1991年,“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在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采集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本文在利用地震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重力测量数据,研究引起重力异常的各种地质因素,对实测剖面重力异常进行正演拟合,建立了布兰斯菲尔德盆地的密度模型,并推导出该地区莫霍面深度-布格异常关系表达式,绘制出盆地的莫霍面深度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粤西罗定盆地及周边断裂构造控矿作用特征出发,分析矿床成矿作用。其断裂构造控矿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区域性深大断裂、大断裂、次级断裂分别控制了区内矿带、矿床、矿体;其二,构造演化过程控制着不同时期不同矿种的形成;其三,断裂构造通过对含矿岩体的控制,进而控制部分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南极罗斯海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斯海位于罗斯海湾北部、南极太平洋扇形区,该区域的罗斯海盆地是南极最具资源潜力的盆地之一,可进一步分为维多利亚地盆地、北部盆地、中央海槽和东部盆地四个次级单元。在对区域地层特征、地震地层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后,也分析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温压及烃类地化条件,认为罗斯海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以二维地震、钻孔资料为基础,对盆地成熟度及生烃量进行了模拟。研究认为:东部盆地与维多利亚地盆地油气生成区均较广,但后者的源岩热演化程度较前者稍高,而中央海槽与北部盆地在油气生成区域及热演化程度方面均较差;根据生烃量模拟结果,同时选择合理的排聚系数,推测罗斯海盆地的地质资源量约为91.5亿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