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三种常见经济虾蟹类眼柄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检测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三种虾蟹类的眼柄微结构特征,根据眼柄微结构,三种虾蟹类眼柄都分为4层: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表层质地均匀,色素层含有色素,钙化层内有明显的生长纹(宽带和细纹),膜层透明度最高。但是三者眼柄微结构也有差异,中国对虾眼柄色素层较薄,膜层较厚,中华绒螯蟹钙化层含有色素颗粒。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眼柄生长纹平均间距最大。钙化层的宽带是否与年龄或脱壳次数有关,细纹是否与日龄有关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通过眼柄微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为虾蟹类的年龄鉴定及其生长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早熟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发育的生殖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观察了早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神经节的组织形态结构,以体外培养法研究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和异种甲壳动物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的影响,并以放射化学测定法测定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及单侧或双侧眼柄镊烫后对大颚器生物合成甲基法尼酯(MF)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呈乳白色,椭圆柱形,外包一层黑色视网膜,由外髓、内髓、端髓3部分构成;端髓区域可明显区分3种类型的神经分泌细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和异种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均有抑制作用;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对MF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研究证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的抑制作用较正常发育蟹弱,且对同种甲壳动物卵巢发育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异种动物.  相似文献   

3.
不同甾醇类物质对河蟹眼柄神经分泌细胞IC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了不同甾醇类物质对河蟹眼柄视神经节端髓X器官(MTXO)神经分泌细胞钙离子通道电流(ICa)的作用,探讨河蟹眼柄神经肽类激素分泌和养殖河蟹性早熟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河蟹眼柄MTXO三种类型神经分泌细胞均表达高电压激活L型钙通道,激活电压为-30mV,+10mV达到峰值.甾醇类物质中,只有胆固醇对河蟹眼柄B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的钙电流存在抑制作用,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强度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1μmol/L的胆固醇作用4h可抑制B型细胞50.49%±5.98%的钙电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鱼类名录Ⅸ--魣亚目、马鲅亚目、鲈亚目(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魣亚目1科1属11种,马鲅亚目1科2属5种.鲈亚目(部分)记述23科.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水装置测定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稚虾 (Litopenaeusvannamei)耗氧率昼夜节律的影响。实验水温为 2 5℃± 0 .5℃ ,实验虾规格为 (2 .2 6 6± 0 .0 13) g。实验结果表明 :1、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稚虾耗氧率的高峰和低峰发生的时间产生影响。正常组对虾耗氧率的高峰多发生在夜间 ,低峰多发生在日间 ;去眼柄后 ,对虾耗氧率的高峰和低峰则大都发生在日间 ;2、去眼柄对虾的日间和夜间的平均耗氧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而正常对虾夜间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日间 34.79% (P <0 .0 5 ) ;3、去眼柄对对虾的平均耗氧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 >0 .0 5 )。  相似文献   

6.
影响黄体酮促两种沼虾卵巢发育作用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1月给不切眼柄的日本沼虾注射黄体酮和滴加黄体酮,对其卵巢发育无明显的作用,切眼柄组比不切眼柄组有更多的虾达到较成熟的卵巢发育期,而切眼柄又注射或滴加黄体酮的组又比仅切眼柄的组有更多的虾达到较成熟的卵巢发育期,结果表明,眼柄内的激素可抑制黄体酮对卵巢发育的作用,10^-9M和10^-12M黄体酮可使体外培养的罗氏沼虾II和Ⅲ期卵巢的卵母细胞直径显著增大或非常显著地增大,而这2种浓度的黄体酮对I期和IV期的卵巢的卵母细胞的直径都无增大作用,10^-9M和10^-2M的黄体酮可使体外培养的罗氏沼虾Ⅱ期和Ⅲ期卵巢的总蛋白合成较对照组非常显著或显著地增加,而这2种浓度的黄体酮对I期和IV期的卵巢的总蛋白合成都无增加作用,结果表明黄体酮对卵母细胞的作用是有发育期的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7.
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 围胸目(Order Thoracica) 现今分为4亚目:茗荷亚目Lepadomorpha; 短茗荷亚目Brachylepadomorpha, 花笼亚目Verrucomorpha和藤壶亚目Balanomorpha。茗荷亚目是有柄蔓足类,为最原始的亚目。它的躯体分为头部和柄部。软体部分包在头部由外套膜和壳板(或无壳板)围成的腔内。柄部有肌肉层,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或动物)上。茗荷亚目的种栖息于潮间带、潮下带至深海底,绝大多数附着于岩石、底栖动物(贝壳、水螅、珊瑚、海胆、十足甲壳类等)或其他物体上,少数种(如茗荷科Lepadidae 的一些种)附着于木材、船底、漂浮及游泳动物(如鲸类、海垫、海龟等),营漂游生活。搞清这类动物的种类对于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分析、底栖生物生态的研究及附着生物的防除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茗荷亚目在国内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作者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收藏的标本,其中大部分为1975 一1978年东海大陆架海洋调查获得,少部分为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所采集。经鉴定共有55种,分隶于3总和7科26属,其中一种为新种,24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在我国近海发现的有柄蔓足类,除少数种,如茗荷Lepas anatifera anatifera, 蟹板茗荷Octolasmis neptuni等在各海区广布外,大部分种仅出现在南海和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暖水种,少数温带种分布范围仅限于渤海和黄海,有的也在东海出现,如朝鲜弱铠茗荷Abathescalpellum koreanum和中直铠茗荷Litoscalpellum intermedium等。 就世界范围而言,有柄蔓足类资料比较分散;其形态变异较大,不易鉴定;有的种仅在个别地点发现,或获得标本很少,种的正确鉴定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同物异名较多。本文对一些种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8.
报道摘除中华绒鳌蟹眼柄对其肝脏结构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分成两组,即摘除眼柄和对照组。摘除眼柄使中华绒鳌蟹肝脏中B细胞明显增多,F细胞和E细胞减少,促使肝脏物质的分泌和肝脏中储存的物质向精巢转移,对肝脏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报道摘除中华绒螯蟹眼柄对其肝脏结构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分成两组,即摘除眼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19-125
于1990年8月 - 1992年4月,在实验室内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与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鳜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鳜主要依靠视觉和侧线捕食,其精物的视觉特征是不连续运动和梭形形状演侧线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鳜首先依靠视觉捕食,仅在视觉受到限制时才依靠侧线捕食;嗅觉在鳜捕食中作用不大,味觉在鳜吞咽食物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由于鳜主委依靠仅对运动刺激敏感的视觉和侧线捕食猎物,且需对猎物窥视一段时间后才突发攻击,因而鳜一般不摄食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在不同温度、光照、pH 值、饵料密度以及单性条件下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F)和滤食率(G),及其对3种常见饵料微藻(盐生杜氏藻、球等边金藻和海水小球藻)摄食的选择性,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高效可控培养提供实验和技术基础.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20,25和30℃),短角异剑水蚤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和滤食率差异不显著,其中25℃时 F和 G 较高,分别为(0.049±0.014)mL/(个?h)和(1.393±0.369)×104个/(个?h);滤水率和滤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为9800 lx 时 F 和 G 最高,分别为(0.053±0.012)mL/(个?h)和(1.295±0.303)×104个/(个?h); pH 值为9.0时,滤水率和滤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7.0、8.0、10.0);滤水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滤食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滤水率和滤食率存在性别差异,雌性的 F 和 G 均比雄性约高16%.实验的3种微藻中,球等鞭金藻的选择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光照对牡蛎幼虫生长成活率的影响,使用6组牡蛎幼虫家系,前三组为长牡蛎家系(GG1、GG2、GG3),后三组为长牡蛎与葡萄牙牡蛎杂交家系(GA1、GA2、GA3),其中GG1与GA1母本相同,GG2与GA2母本相同,GG3与GA3母本相同;每个家系分别在6个光照梯度下从1日龄饲养到10日龄,然后测量记录10日龄幼虫在各个光照梯度下的壳高和成活率。结果表明,在各个光照梯度下,牡蛎幼虫的壳高都没有显著差异,长牡蛎幼虫与杂交牡蛎幼虫之间的壳高也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长牡蛎幼虫和杂交牡蛎幼虫均在58 lx的光照强度下,表现出最高的成活率,这提示牡蛎育苗生产的前10天应当保持这样的光照强度,而杂交牡蛎幼虫在269 lx和58 lx两个光照梯度下的成活率均极显著的高于长牡蛎幼虫,提示了长牡蛎与葡萄牙牡蛎之间具有亲和性并且其杂交后代存在杂种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长牡蛎与葡萄牙牡蛎同属一个物种的假设。而以壳高和成活率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长牡蛎3个家系幼虫的表型比较接近,而杂交牡蛎幼虫的表型虽然具有靠近各自同母本长牡蛎幼虫的趋势,但杂交家系之间差异非常大,提示了高杂合度高异质性遗传背景下基因互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quantify and understand the role of melatonin in invertebrates, and particularly in crustaceans and in deep-sea animal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day–night differences in haemolymph melatonin of the burrowing decapod crustacean Nephrops norvegicus (L.) during exposure to cycles of monochromatic blue light (480 nm) and darkness cycles of 10 and 0.1 lx. These differential intensity conditions simulate illumination at the depth of the shelf (80–100 m) and of the slope (300–400 m), where these lobster populations are chiefly found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Sea. Our objectives were: (a) to verify the presence of melatonin in the haemolymph of this species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and fluorescence HPLC (HPLC); and (b)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l variations in melatonin concentration and locomotor rhythms, in order to examine whether the former influences behaviour. Melatonin was identified in LC–MS/MS by Q1 and Q3 mass peaks at an elution time of 3.7 min, and it was also detected by HPLC. Melatonin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at 10 lx (4.8±5.3 ng ml−1) than at 0.1 lx (0.06±0.03 ng ml−1). Also, the increase at daytime in 10 lx was absent in 0.1 lx. When the locomotor rhythm of animals exposed to both photoperiod regimes was compared, the diel periodicity was found to be preserved, but the timing of activity shifted from night to day. Extrapolating these data to the field, we interpret our results to mean that locomotor activity preserves its diel character, but not its phase and amplitude, in a bathymetric range where haemolymph melatonin reduces its concentration and rhythmic fluctuation.  相似文献   

14.
两种光强条件下亚心形扁藻各生长阶段的产氢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在光照生长后,经过暗培养诱导其可逆产氢酶,然后转移到光照下可产生氢气。在300 mL产氢反应器中对海洋亚心形扁藻产氢情况的考察表明,不同的光强条件可导致扁藻产生不同的生长曲线,而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扁藻的产氢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高光照强度(E=13000 lx)条件下,扁藻生长较快,而且可以获得更大的产氢能力,300 mL密度为3×106个/mL、叶绿素质量浓度为5.8 mg/L的藻液最大产氢浓度可达17.5%,比低光照强度(E=5000 lx)时提高了32%,叶绿素含量降低了61%。根据产氢前后以及暗诱导后扁藻生理状态的考察结果,可以推测出是不同生长阶段扁藻的生理状态差异导致了其产氢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光照对真鲷仔、稚、幼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光照对真鲷(Pagrosomusmojor)仔、稚、幼鱼的摄食有重要影响。摄食的适宜光照度范围为100~102lx,最适光照度范围为101~102lx。103lx强光对仔鱼摄食的影响大于稚、幼鱼;100lx弱光对9d以前的仔鱼和稚、幼鱼的摄食影响较小,对9d以后的仔鱼影响较大。此结果和鱼的感觉器官发育及鱼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蓝色、棕黄色和绿色三种不同外套膜颜色的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设置5000 lx、10000 lx和15000 lx三组光照强度,探究了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变化与光照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蓝色个体外套膜颜色加深,棕黄色个体颜色变化不大,而绿色个体外套膜颜色变浅。(2)蓝色个体在光照刺激2周后外套膜颜色即出现显著变化,0~2周色差为13.81~21.59;在不同光照强度刺激下,棕黄色和绿色个体的外套膜颜色的色差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4~6周外套膜颜色色差最大。(3)番红砗磲原外套膜颜色类别对其外套膜颜色红绿特征数值(a)和黄蓝特征数值(b)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黄蓝特征数值(b)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番红砗磲原外套膜颜色类别的交互作用对红绿特征数值(a)的影响显著。上述结果可为定向培育外套膜颜色鲜艳的番红砗磲以及解析砗磲环境适应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BacterialkineticsandenvironmentalcapacityinheWesternXiamenHarbour¥YeDezan;NiChunzhi;ZhouZongcheng;YaoRuimei;ZengHuoshui;LinYa...  相似文献   

18.
李博  王鹏皓  卢军炯  王寇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61-1167
本文基于2016年长江口海域(舟山绿华山)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并估算了溶解氧跨跃层垂向输运。本次观测发现,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剖面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三者跃层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主要受潮流变化影响。通过计算,得到跃层浮性频率的平方(N2)在10–3—10–2/s2之间,剪切的平方(S2)介于10–5—10–2/s2。潮流活动会激发水体剪切不稳定促进水体中溶解氧的垂向交换。最后,采用简化的一维溶解氧垂向输运模型,得到观测周期内跨跃层输运的溶解氧的含量为4.75mmol/(m2·d),佐证层化是长江口海域出现氧亏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夏季南黄海主要环境因子对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 获取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数据, 分析了其组成和分布规律, 并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子。2011年夏季, 聚球藻、微微型真核藻、异养细菌在整个调查海区的平均丰度分别在1×104、1×103、1×106 cells/mL数量级上。在全调查海区, 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受温度和光照的限制明显, 主要集中分布在温跃层及其以上水层;而营养盐的限制较小, 它们的影响只有在沿岸流影响明显的西部海区才能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浓度较高的营养盐能够促进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生长, 但不是其限制因素;异养细菌受环境因子限制较小, 即使在深海也保持着较高的丰度。  相似文献   

20.
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厦门西海域养殖的翡翠贻贝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内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采用单种培养技术,运用“麻痹性贝毒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毒性实验,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翡翠贻贝的麻痹性贝毒的毒力,藻密度为1×105个/dm3时,白鼠未死亡;藻密度为1×106个/dm3时,白鼠发生死亡.厦门西海域近年来暴发的赤潮一般起始于局部海区无害硅藻类浮游植物,在生态环境恶化下,硅藻类赤潮在生存竞争中消退,最终暴发有害赤潮.以试验结果为依据,根据厦门海域实际情况,参考各国贝毒临界值行动标准,提出适合南方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藻密度预警值为1×105个/d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