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热红外地表方向性辐射温度与半球辐射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利用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算法只能获取卫星传感器观测角度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即某个方向上的辐射温度),但地球表面普遍存在非同温像元,反演得到的像元地表辐射温度具有方向性特征。本文利用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4 SAIL(Scattering by Arbitrarily Inclined Leaves),以及方向性热辐射参数化模型,针对非同温均匀冠层,考虑冠层结构、太阳位置和观测角等因素的影响,模拟得到方向性辐射温度数据,与半球辐射温度数据比较,得到估算半球辐射温度的最佳观测角度。此外,开展热红外地面观测试验,对热红外地表辐射温度的角度效应,以及利用模拟数据得到的半球辐射温度最佳观测角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均匀草地的地表辐射温度,会随着观测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加,受观测方位角的影响较小,当观测天顶角为75°时,倾斜观测与垂直观测得到的辐射温度差值达到2.7 K,说明热辐射存在明显的方向性特征。同时,将热红外地表方向性辐射温度与同步观测的半球辐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当叶面积指数小于1.0时,半球辐射温度的最佳替代角度为51°,与模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浙江国土资源》2014,(9):21-21
据新华社报道8月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了解,这颗卫星系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据介绍,光学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优于1米为亚米级。是目前国际上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等级。“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了解,这颗卫星系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相似文献   

4.
卫星热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强地震前存在热异常。异常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异常的时空分布与异常区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季节、天气等因素有关。内陆地区的地震前常产生热红外异常,而沿海地区的地震前则更容易出现潜热通量异常。红外辐射可以通过卫星红外通道的传感器观测到。而潜热通量可以使用微波遥感观测资料计算或红外遥感与地面观测资料联合反演。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地震前的热异常虽然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应该能在地震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据了解,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  相似文献   

6.
ASTER遥感成像仪发射以来,提供了廉价的多光谱热红外遥感数据,为热红外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分析热红外技术在岩矿领域应用潜力的基础上,将热红外遥感技术应用于花岗岩铀矿找矿中,并以华南某花岗岩铀矿田为例,基于ASTER热红外数据进行了影像镶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温度/发射率分离,及其不同波段比值组合模拟的反演算法,对发射率数据进行SiO2含量的定量反演,在反演图上识别出了研究区内明显的硅化断裂带、酸性岩及红层分布信息,识别结果与地质事实相符,并在野外得到了验证。实践表明,热红外遥感技术在花岗岩铀成矿要素提取中效果良好,并将在铀矿找矿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监测地球辐射能量收支的时空变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地球反射的短波辐射与发射的长波辐射是地球系统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辐射收支观测的主要参量。地球辐射探测仪是探测大气层顶辐射收支能量平衡参数的专用仪器。地球目标方向订正模型(Angular Distribution Models, ADMs)专指校正大气层顶地球-大气系统目标辐射各向异性的一系列非均匀因子,它是将卫星或月基观测的地球目标反射及发射宽波段辐亮度转换为辐射通量的有效途径。ADMs模型构建和算法优化直接影响基于空间观测推算地球辐射收支的最终解算精度。本文围绕地球辐射ADMs模型展开,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ADMs模型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目前应用于Terra与Aqua卫星的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 CERES)的业务化ADMs模型,分析了地球静止卫星与月基对地观测在地球辐射ADMs模型中的优势、问题与潜力。基于上述综述与分析,讨论星载与月基地球辐射ADMs模型进一步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自1978年第一颗星载SAR——Seasat-A发射以来,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相继发射了多颗SAR卫星。几十年来,星载SAR传感器的性能不断提高,向着高分辨率、多极化、多模式和星座化等趋势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完成了SAR-Lupe(5颗)和COSMO-Sky Med(4颗)SAR卫星星座的布署,用于军事侦察或军民两用,欧空局和加拿大也正在积极开发SAR星座任务,甚至一些商业公司也开始研发小卫星SAR星座。SAR星座能够显著提高对地观测能力,既可以通过编队飞行进行双/多站、多角度或干涉成像,还可以通过多星组网大大缩短重访周期,满足对重点区域的密集观测需求。在SAR传感器和卫星平台都越来越小型化、低成本的背景下,星座组网正成为SAR对地观测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2015-07-25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的2颗卫星,均为地球中圆轨道卫星,既是新一代北斗的第2、3颗,也是我国发射的总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作为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主要卫星,新发射的北斗双星将和今年3月发射的总第17颗北斗卫星共同为我国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造卫星作为微波通信中继站,建立远距离通信线路的设想,是由美国专家阿瑟·克拉克于1945年提出来的。他的这一设想如今已成为现实。当我们在地球赤道平面离地面35860公里的高空,以120度的空间间隔放置3颗同步通信卫星,就可以建成能够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 自从美国在1964年5月发射成功第一颗实验实用型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1号”以来,  相似文献   

11.
1.美国GPS系统 美国于1995年4月27日宣布“GPS系统已具备全部运作能力(IOC)”,即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实现全天候导航、定位和定时。截止到1994年4月,美国共发射35颗GPS卫星。目前在轨道上仍正常工作的卫星有25个,其中1颗是实验卫星,其余24颗是工作卫星。其历时23年,耗资130多亿美元完成GPS的“全球定位系统”计划。这是近代卫星测量史上的里程碑和人类测绘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2.
红外辐射测量是一种主要的空中遥感方法。作为如同γ辐射,紫外辐射测量一样的一种地面直接找矿的地球物理方法。时至今日,还没有被采用。本文将简述寻找地下热源的地面红外辐射土壤测温的原理和它的具体工作方法,并举出在实际地热异常区上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小天线,能有效地俘获红外辐射。目前,无论是电视机的室内兔耳形天线,还是接收遥远天体传来的无线电信号的盘形天线,其作用都在检测长波段电磁辐射方面。新型小天线的研制成功使天线技术扩展到了超短波范围。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板块边界观测(PBO)计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板块边界观测(PB0)计划是美国科学项目“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的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沿板块边界布设由GPS、钻孔应变和激光应变观测点构成的台网,用于研究北美大陆西部板块边缘地区的变形。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计划产生的背景、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所采用的观测手段以及管理和经费预算等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介绍新型红外气体观测仪的结构、主要技术指标、优缺点以及解决其不足之处的方法;通过分析红外气体观测仪在台站试验中取得的观测数据,探索出一种将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应用于断层气观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是非常重要的。IU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经强调了很多年。最近,由德国的GFZ(GeoForschungsZentrum),美国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tration)以及欧洲宇航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开发研制了最先进的地球监测技术-SST(Satellite-to-Sateilite Tracking)。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GPS连续追踪新发射低轨道卫星,并由低轨道卫星对地球重力场作精密观测。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有3颗:G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an Application)已经于2000年发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rt)定于2002年发射;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ulation Explorer)计划2004年发射,它们可以统称为重力卫星。载有SST技术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解析度的全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强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并为海洋和气象研究提供更好地参考。上述3个重力卫星工作在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波谱内,它们有不同的科学应用,仅有一小部分重合。所以,就应用而言它们是完全互补的。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广泛的,特别对于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它们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GPS。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初,因大气层外核爆炸形成的辐射带使卫星受到干扰,宇航员的生命受到威胁,当时空间环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高能带电粒子的辐射效应。70年代,空间高温等离子体使通信卫星不断出现故障,如1973年6月2日美国“国际通信卫星—2”被空间高温等离子体充电而失效。于是,大规模地开展了“卫星充电”的研究。进入80年代,微电子器件在空间环境中出现的“软错误”、原子氧对航天器表面的腐蚀作用、航天活动自身造成的空间碎片的碰撞威胁等又成为空间环境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协作研制成功的DZR—Ⅲ型厘米级卫星激光测距仪的测距原理及主要性能。该设备已装备于武汉人卫激光测距站并已投入日常观测。经国外数据处理中心美国戈达德激光跟踪网(GLTN)和荷兰Delft大学航空工程系对观测资料进行预处理,单次测距精度已达到±2~3cm,测程为2万多公里。已能观测到目前国际上统一联测的所有带激光发射镜的卫星,观测资料已用于国际地壳动力学(CDP)、国际地球自转机构(IERS)和地中海地区为研究地震而建立的激光测距网的计划(WECENER—MEDLAS)。  相似文献   

19.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越来越严重的受到人类自己的破坏,地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等。 一、“温室效应” 来自太阳各种波长的辐射,一部分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大气反射回外空间或者被大气吸收之后再辐射而返回外空间;一部  相似文献   

20.
3月21日,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宣布,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六号两颗卫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中最有应用特色的高光谱能力的形成,将大幅提升我国对地观测水平。高分五号、六号卫星分别于2018年5月9日和6月2日成功发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