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机质、粘土矿物吸附和释放金的实验研究表明:有机质对金的吸附量是粘土矿物的6.89倍,粘土矿物的混入降低了有机质对金的吸附和释放能力,在低于300℃的加热条件下,有机质及粘土矿物释放金的能力较低。由实验结果理论推算出太阳顶群的板岩所提供的金量对拉尔玛金矿床的形成是微不足道的,不是该矿床的主要矿源层。  相似文献   

2.
太阳顶群热水成因的硅质岩作为拉尔玛金矿矿源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拉尔玛金矿床中金与有机碳的关系分析及有机质、粘土矿物吸附和释放金的实验研究,结合岩石中金的浸出率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分析,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Q型聚类分析,得出结论:与硅质岩相比,板岩能提供的金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3.
页岩气储层粘土矿物孔隙特征及其甲烷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粘土矿物是页岩的主要组成矿物,与页岩气的赋存和富集密切相关。粘土矿物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在晶层之间、矿物内部以及矿物颗粒之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孔隙,这些孔隙的大小、形貌和比表面积决定着粘土矿物的甲烷吸附能力。为此,本文综述了粘土矿物的孔隙结构以及孔隙中的水和有机质对甲烷吸附性的影响,指出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孔隙发育与形貌特征存在差异,蒙脱石中多发育圆形、狭缝状的微孔且总比表面积最大,导致蒙脱石在所有粘土矿物中的甲烷吸附量最大;伊利石与高岭石中多发育中孔与大孔,吸附甲烷的能力低于蒙脱石。粘土矿物孔隙中的水与有机质显著影响到甲烷的吸附能力,水分子会占据孔隙表面,降低了甲烷的吸附能力,但可溶有机质对粘土矿物甲烷吸附能力的具体影响目前尚不明了。同时,根据页岩气勘探需求指出了本方向某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藻,有机质,粘土矿物富金成矿对比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丽  朱利东 《地质学报》1999,73(1):66-72
藻、有机质、沉积物、粘土矿物富集和释放金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活体生物富金能力较强,热水环境下温泉蓝细菌富金能力更强,并且为生物所富集的金易于迁出参与成矿;在生物生活的氧化环境,生物对金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与生理活动有关的吸收作用,与金离子结合的生物配合物主要是含硫有机化合物,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随着生物活体→死体→腐解有机质→有机淤泥→有机岩的变化,有机质对金的富集作用越来越小,并随着机质成熟度  相似文献   

5.
拉尔玛金矿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拉尔玛金矿床是秦岭“金三角”中典型的热水矿床。笔者根据拉尔玛地区金矿床中岩石和矿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结合金与有机质、粘土的关系 ,以及有机质、粘土矿物吸附和释放金的实验 ,提出了硅质岩为金矿矿源层。通过对拉尔玛金矿热水成因硅质岩中分子古生物学的研究 ,指出硅质岩中与金关系密切的生物母源为海生低等菌藻生物。根据金矿床中的生物实体化石、分子化石、金与生物量及有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生物、有机质成矿模拟的实验研究 ,确认拉尔玛金矿床为生物 -有机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菌藻生物在成矿作用中的富金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丽  朱利东 《地球化学》1998,27(6):559-565
进行了菌落生物活体,死体,原油,有机质,有机淤泥和三种粘土矿物富金作用的对比实验,并研究了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菌藻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富金能力的差异,探讨了生物富金机理。结果表明活体菌藻生物富金能力比其他实验样品的强。与海水和淡水条件相比,温尔泉蓝细菌富金能力强;与常温条件相比,热水条件下的温泉蓝细菌富金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包气带土壤组成对三氯乙烯的吸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质和矿物质是包气带土壤中的主要吸附介质,其吸附特性直接影响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分别采用分析纯石英砂和典型粘土矿物高岭石模拟土壤的原生矿物和粘土矿物,利用批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各组成部分对三氯乙烯(TCE)的吸附行为。土壤有机质的吸附行为通过全土样和矿物质的对比得出。结果表明,粘土矿物是吸附氯代烃的主要矿物质,原生矿物对氯代烃的吸附量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吸附量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粘土矿物含量的比值是影响吸附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值越小,Koc值越大,土壤对TCE的亲和力就越强。由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有机质大都与矿物质形成有机质-粘土矿物结合体,据此推测有机质-矿物质结合体会影响有机质的组成和形态,从而对其吸附行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洪汉烈  彭长琪 《矿物学报》1997,17(2):169-174
富水金矿为风化型金矿床,本文报道了该矿床金的显微分析结果。运用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以及光学显微镜等分析手段,查明矿床中金的产出状态、颗粒大小以及金矿物的化学成分等特征。这些金以次显微金的形式吸附于粘土矿物高岭石、水云母的晶体边缘,或混杂于褐铁矿中的外铁矿晶体集合体之间;此外,部分以显微的粒间金形式产出。根据能谱成分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这些金均为独立的自然金矿物,具有极高的成色。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底沉积物的矿物物相及有机质保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湖沉积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地质环境。本文以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为例,根据有机质与粘土矿物含最及矿物表面积的关系,分析了矿物学因素对盐湖相富有机质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富,为上层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南河流携带束的陆地高等植物两种来源。矿物物相分析发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含量达到32.4%,以伊利石为主。沉积物经密度分离后测试发现,有机碳含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及矿物表面积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说明粘土矿物吸附是青海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以皂石、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为原材料,分别与赖氨酸进行反应,研究赖氨酸在上述粘土矿物上的吸附行为, 并运用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和热重(TG)等分析方法,表征反应前后粘土 矿物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粘土矿物对赖氨酸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且不同粘土矿物对赖氨酸的 饱和吸附量大小顺序为:皂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XRD结果表明皂石对赖氨酸的吸附发生在矿物层间,而绿 泥石、高岭石和伊利石对赖氨酸的吸附主要在矿物表面进行;FTIR和TG结果表明赖氨酸主要取代粘土矿物层间吸附水,以 氢键的形式与Si-O-Si(IVAl)键合。实验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明环境中粘土矿物对有机质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1.
紫木凼金矿床载金矿物及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木凼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氧化矿石中,金呈显微粒状自然金-显微金嵌布于褐铁矿,石英水云母,方解石的颗粒间或孔隙中,原生矿石中,金主要呈次显微粒自然金-次显微金包裹体,其次是类质同像形式赋存在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矿物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出各种主要类型岩石和陨石中金、银及与之共生的主要元素之平均含量(最具代表性的均衡含量),这些数据是以元素宇宙地球化学为基础,如亲氧性、亲硅铝性、离心性、亲石性、亲硫性、亲铁性和地壳中标准含量等性质为基础。指出矿床或成矿省中贵金属元素及与之相伴的金属元素分布的相关性,这一关系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成矿条件。按元素的铁镁性、硅铝性及成矿作用的不同相条件划分出不同类型矿石中上述元素的标型性关系特点,提出了金、银矿床的地球化学分带性、构造的一般规律性,对于找矿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绿岩带型金矿床是世界和我国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中国绿岩带型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二类。这二类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均具有明显的不同。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不仅产出在中低变质绿岩带中,而且在高级变质绿岩带中分布很普遍和发育。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广泛、储量极大,是具有中国地质特色的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4.
“煌斑岩”与金矿的实际观察与理论评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献华 《地质论评》1995,41(3):252-260
新的分析资料和研究表明,Rock等人提出的煌斑岩中温热液金矿成因模式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存在明显的问题,根据金和铂族元素,铜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相关性,可以鉴别出绝大多数金异常高的煌斑岩类岩石受到次生蚀变和金富集作用。一些钾玄岩类岩石与中温热液金矿时空上的密切共生,是由于两者形成的构造环境相同,扩大“煌斑岩”这个术语的运用及其所包含的岩石类型,容易造成岩石学分类的混乱,并给岩石学和经济地质学研究带来困扰  相似文献   

15.
块金成因新见及其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大中  郑若锋 《江西地质》2000,14(4):300-305
本文描述了块金的形成新机制。在热液中呈金氢化物、金羰基化合物及纳料金粒子、纳米金合金粒子活化迁移。在表生条件下,金硫代硫酸盐配合物、金粒子、金合金粒子是金迁移的主要形式。块金是地质的、化学的、物理的、生物化学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按块金成因分为内生块金和次生块金。按单块块金质量分为4级。  相似文献   

16.
新疆萨尔布拉克金矿床为典型的构造一热液蚀变型矿床。其热液蚀变种类多,组合复杂,主要热液蚀变有: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钠长石化、伊利石化等。热液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但不同的蚀变对金矿化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重磁异常与金异常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挖掘黔东南地区的找矿潜力,对黔东南地区区域重磁异常进行解释,研究东部地区的天锦黎金矿密集区及西部地区的金化探异常分布特征,发现金矿床(点)和金化探(元素、块体)异常的产出,同重、磁异常平面分布和推断的岩浆岩侵入体(基性岩类、酸性岩、构造蚀变岩)及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东西向、南北向)的分布,存在着空间、时间和成因上的联系,由此拓开了黔东南天锦黎金矿密集区及外围金矿地质找矿的新思路,不要只限于在相关地质层位里和北东向构造及伴生断裂(即“背斜加一刀”)交会处及其附近,来寻找变质碎屑岩中的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18.
河台金矿由蚀变糜棱岩型和石英脉型二类金矿组成。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石英脉型金矿形成早于韧性剪切变形,与海西-印支期深熔岩浆活动有关;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则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有关,主体成矿晚于糜棱岩期,并继承和叠加了早期石英脉型金矿。金矿床成矿温度为中温,成矿深度为2-3km,矿质具围岩和基底双重来源。  相似文献   

19.
影响自然金和银金矿成色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长顺 《黄金地质》1995,1(3):61-66
详细论述了自然金、银金矿成色与金矿形成时代、成矿深度、压力、温度以及矿化阶段、变质程度、矿床类型、溶液的PH值、Eh值等关系,通过对金成色的研究,可从中找到与成矿有关的因素和规律,以例用来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20.
东坪式金矿的金银碲化物及其载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反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其能谱、波谱分析技术,对东坪式金矿矿石中的Au、Ag碲化物的共生组合、产状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普查,发现除自然金外,还有碲金矿、碲金银矿和碲银矿等碲化合物,它们主要与自然金、黄铜矿连生,并包裹于石英型金矿石中的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表面、孔洞或裂隙。这些碲化物形成于硫化物-石英阶段(220-390℃),为该阶段金矿化的主要特征,对形成石英脉型矿体的原生富金矿石及其Au-Te元素组合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