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天文软件 红移(http://www.redshift.maris.com/index.php3)欧美最流行的天文软件,最新版本是红移4。该软件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模拟出从公元前4700年到公元9999年在太阳系任何一个角落可以看到的星空。其中包含了第谷2和依巴谷星表提供的暗至11等的所有250万颗恒星的数据;4M和哈勃指导星表更是包括  相似文献   

2.
分析类星体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的特征。我们从Hewitt和Burbidge(1993)的星表中选择了吸收线红称和发射线红移都同时提供的类星体,得到了包含401个对象的样本。这是至今对类星体红移研究的最大样本。我们从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93.6%)对象的吸收线红移都小于相应的发射线红移。这个结论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从很小的类星体样本(样本大小50左右)中得到。本文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类星体红移确实是距离的指示器。这跟宇宙学对类星体红移的解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具有吸收线红移大于发射线红移的吸收体,如果吸收体具有比较大的多普勒速度,吸收体有可能是正在向类星体中心移动.在SDSS J101108 +553407的光谱中认证了3个Lyα吸收体,其吸收线红移均大于发射线红移,吸收线红移分别是:3.3442、3.3496和3.3553,对应的多普勒速度分别是401 km/s、773 km/s和1166 km/s.这3个吸收体的运动情况和起源均不相同:具有最大多普勒红移的一个吸收体,可能起源于类星体物质外流的回落,而另外两个吸收体很可能起源于绕天体中心转动的云团,并且这些云团位于寄主星系中.  相似文献   

4.
对天区0112-35的UKST物端棱镜底片上的11个类星体候选者进行了光谱观测,证实为类星体,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证认图及光谱图。11个类星体中有6个属于角距小于4角分的3对类星体;1个类星体-星系对。  相似文献   

5.
在此工作中,分析了一个类星体样本的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类红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要结论:a)反常吸收线红移的主要部分是宇宙学红移;b)吸收体相对于类星体的运动是弱的;c)结果表明产生这些反常吸收线红移的吸收体位于类星体寄主星系或者类星体内部并且朝着类星体运动。  相似文献   

6.
根据红移定义1+z=λi/λ0i,我们认为类星体红移分布ln(1+z)周期性受两个因素影响。首先,决定类星体红移的主要线(如Lα1216,CIV1549,CIII1909,MgII2798,NeV3426,OII3727,NeIII3868,Hγ4340,Hβ4861,OIII5007)固有波长可能构成0.205的周期性;另外,这些谱线的观测波长进入一定光学窗口对红移有一定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它正好在某些红移出现峰值,并与ln(1+z)=0.205预言峰值一致。我们还在这两个基本考虑下进行模拟取样,发现有明显周期性,定量上证实了我们的基本考虑。本文是类星体红移分布的一种解释,它能说明为什么统计分布不同样品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进而,我们认为红移分布周期性不能成为内禀红移观点的观测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各光谱特征对其色指数的影响以及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随着红移的增加,位于Lyα发射线短波方向的各种吸收特征进入了可见光区,内禀的幂律谱和发射线强度的分布对类星体色指数及其弥散的影响将是次要的,各种吸收系统的作用将改变类星体色指数随红移变化的趋势,其中,Lyman系限吸收系统的影响最大。利用IUE观测的类星体光谱求得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星系红移巡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依据光谱红移测距,详细刻画宇宙中星系的三维空间分布。由于星系本动速度的存在,红移空间的星系分布存在着严重畸变,在大小尺度上有着不同模式的各向同性偏离。通过对红移畸变的观测研究,人们可从中获取速度场的信息,因此,红移畸变已成为暗能量探测的重要探针之一,为检验宇宙学尺度上的引力模型提供帮助。当前星系红移巡天项目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功,为人们提供了详细的星系空间分布数据。人们据此测量了星系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提取了精确的红移畸变信号,并通过模型拟合限制出了一批不同红移处宇宙结构增长率的估值,为探索宇宙尺度的引力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持。主要介绍红移畸变模型、星系红移巡天观测和宇宙结构增长率测量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各光谱特征对其色指数的影响以及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随着红移的增加,位于Lya发射线短波方向的各种吸收特征进入了可见光区,内禀的禀的幂律谱和发射线强度的分布对类星体色指数及其弥散的影响将是次要的,各种吸收系统的作用将改变类星体色指数随红移变化的趋势,其中,Lyman系限吸收系统的影响最大,利用IUE观测的类星体光谱求得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从假定类星体的红移属于运动红移出发,利用355个有色指数和红移资料的类星体,用统计平均方法消除发射线的影响,求得类星体连续谱,并可以用幂律谱分段拟合,由此求得新的更加合理的K订正值。  相似文献   

11.
王放  郑宪忠 《天文学报》2011,52(2):105-114
从观测上测定早型星系中恒星形成活动随红移的演化有助于理解这类星系的形成演化.结合GEMS(Galaxy Evolution from Morphology and SEDs)巡天的HST/ACS(Hubble Space Telescope/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高分辨图像和CDFS(ChandraDeep Field South)天区Spitzer、GALEX(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等多波段数据,基于形态、颜色和恒星质量选出一个0.2≤z≤1.0红移范围的包含456个早型星系的完备样本.利用stacking技术测量了样本星系紫外与红外平均光度,估计早型星系的恒星形成率.结果显示,早型星系中的恒星形成率较低(<3 M·yr-1),随红移递减而降低.在红移z=1以来的恒星形成贡献的质量小于15%.星族分析亦肯定大质量早型星系的主体星族形成于宇宙早期(z>2).  相似文献   

12.
《天文爱好者》2008,(8):17-18
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已经93年了,但是由于它的某些预言(例如引力红移、引力波等)至今没有得到直接验证,科学家们仍在不断设计实验对它进行一轮又一轮“考验”。广义相对论预言,当两个大质量物体靠得很近时,会发出引力波,并使得它们自身的旋转轴产生摆动(物理学上称为“进动”)。人们已经观测到了这种摆动,只是还不足以精确测定其幅度大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斯隆数字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第12期数据(data release 12,DR12)的光谱,分析引力透镜类星体SDSS J1001+5027的A, B两个像的光谱。两个像光谱的红移分别为1.84132±0.00024和1.84545±0.00012,透镜天体红移约为0.415。通过证认可靠的CⅣλλ1548, 1551或Mg Ⅱλλ2796, 2803窄吸收双线的方法,证认出A, B两个像的光谱中红移分别为1.60677±0.00012, 0.87140±0.00007和0.41455±0.00006的3个吸收系统。从3个吸收系统共证认出27条窄吸收线。测量27条窄吸收线的等值宽度,再通过分析、比较3个吸收系统在A, B两个像光谱中吸收线的数量及等值宽度的差异,给出了3个吸收系统在引力透镜类星体SDSS J1001+5027视线方向可能的分布示意图。  相似文献   

14.
发展了的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理论,可以很好地再现不同红移时宇宙恒星形成率密度(SFR)和中性气体共动密度的最新观测结果。对该理论各个不确定性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作了说尽的讨论,并指出在中等红移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主宰恒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宇宙学模型对观测和半解析理论的影响,对宇宙学参数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   

15.
胡岳东  周又元 《天文学报》1995,36(2):120-126
本文对前人的类星体光学演化函数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更大的红移范围,可达Z=3以上。其物理考虑是:一方面包括核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变化而引起光度演化;另一方面在高红移时类星体诞生所引起的密度演化,并且这种演化率与光度有关。这种型式更利于与类星体演化的动力学模型相衔接。新的演化函数通过三种检验来决定,即(1)类星体直到m=22^m.0的星等计数,(2)以ΔZ=0.1为间隔的红移分布,(3)Z〉2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在类星体的研究中,对红移性质的认识,一直是关键问题之一。红移是宇宙学的?还是内禀的?还是二者都有?有待于人们通过更多的天文观测与理论分析加以确定。如果红移是宇宙学的,则视星等——红移关系,就应该符合哈勃图。但将所有类星体作哈勃图,会出现严重的弥散现象。为了揭示类星体红移的本质,对类星体进行标准烛光  相似文献   

17.
陆建隆  黄克谅 《天文学报》1995,36(4):367-378
本文利用72个具有中等分辨率的类星体Lyα线资料,研究了Lyα吸收线数密度N(Zabs)与类星体发射红移Zem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对于Zem越大的类星体其全部Lyα吸收线的平均数密度N(Zabs)也越大,但对于相同的吸收红移值而言,N(Zabs)在统计意义上与Zem并无关系。本文还将所得结果与其他的有关工作作了比较及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红移巡天中,由于星系本动速度的存在,星系的三维空间分布图像将会发生畸变,这种效应使得我们可以用动力学与统计方法,通过测量线性红移畸变因子来获取宇宙中大尺度上物质分布的信息,介绍了线性红移畸变效应的图像、理论,以及线性红移畸变因子β的测量方法和一些最新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COMBO-17数字巡天数据里,选择了CDFS(Chandra Deep Field South)天区中1231个测光红移在0.1~0.3之间的暗蓝星系作为样本,研究了这些星系分别在只有光学波段和光学加近红外波段数据情况下做测光红移得到的红移分布,以及这些星系在静止参考系下的能谱分布(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s,SEDs)特征.结果表明有183个星系在利用光学加近红外波段数据做测光红移时得到的红移大于1.2,它们的误差为0.046,提高测光的信噪比也有利于区分这类被光学波段误认为低红移的星系.这些暗蓝星系中高红移星系的观测近红外流量相对于光学流量有上升的趋势,而低红移星系的观测近红外流量相对于光学流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净梵 《天文爱好者》2011,(10):40-44
从斯莱弗的发现到哈勃定律问世 早在1912年到1914年间,美国洛威尔天文台的斯莱弗(V.M.Slipher)观测了13个星云的光谱,发现其中11个存在红移现象,说明这些星云相对于地球在远离。1922年2月,斯莱弗发表了多个旋涡星云的视向速度数值表,进一步证实了其观测结果。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些星云是在银河系之外的河外星系。192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