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2—1983年期间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指出埃尔-尼诺现象对浙北近海某些水文气象要素(如副高、台风、径流和海表面盐度等)的影响,得出与作者以往研究相吻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大范围海洋温度异常时发生的埃尔-尼诺现象,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特别是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的关系。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直接影响到汛期雨带的分布,文中用1860年以来的长资料,分析了埃尼尔-诺现象与浙江汛期降水之间的关系,得出在埃尔-尼诺当年本省汛期降水出现正常或偏少的可能性较大,埃尔-尼诺次年本省汛期降水偏涝的次数明显增多的统计事实,为汛期长期预报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极海冰与埃尔—尼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增臻  庄丽 《海洋预报》1989,6(3):12-16
本文通过简单的曲线对应关系分析指出,北极海冰与埃尔-尼诺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埃尔-尼诺发生前半年的冬季,欧洲附近(Ⅳ区)北极海冰指数(DQ%值)易出现峰值或处于增长阶段,在埃尔-尼诺发生年的夏季,北美中西部附近(Ⅱ区)的北极海冰指数也是易出现峰值或处于增长阶段。同时本文还给出了北极海冰(Ⅱ区和Ⅳ区)与埃尔-尼诺相联系的可能的物理机制,指出:埃尔-尼诺发生前半年的冬季Ⅳ区海冰是埃尔-尼诺的一个强迫源,而埃尔-尼诺年夏季Ⅱ区海冰是对埃尔-尼诺强迫的响应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本世纪以来所出现的埃尔-尼诺现象和太阳活动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数及其差异,并分析了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位相的关系,以期对埃尔-尼诺现象的预测提供太阳活动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孙彭龄 《海洋预报》1991,8(1):25-29
本文主要通过对海温异常的埃尔-尼诺年反埃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反埃尔-尼诺年,热带气旋发生频次高,生成位置比常年分布范围大,位置偏北,影响或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比常年多。在埃尔-尼诺年,热带气旋发生的频次低,发生区位置比常年偏东、偏南,影响或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比常年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本世纪以来所出现的埃尔-尼诺现象和太阳活动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数及其差异,并分析了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位相的关系,以期对埃尔-尼诺现象的预测提供太阳活动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事件与影响粤西的热带气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6-1997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对厄尔尼诺事件与影响粤西地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尔尼诺年影响粤西的热带气旋较常年频繁,厄尔尼诺年则明显少于常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弱变化与西热带气旋活动的频数明显相关,呈一种反位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49~1988年期间的埃尔-尼诺现象与西北太平洋上强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关系指出:埃尔-尼诺年仅在120°~150°E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发生数较非埃尔-尼诺年偏少,南海和150°~180°E洋面上则分别相近和偏多;埃尔-尼诺年的次年,仅150°~180°E洋面上偏少,150°E以西和南海则与常年相当。文中还对比分析了较典型的埃尔-尼诺年以及强热带气旋发生多和少的埃尔-尼诺年的热带大气环流,初步揭示了热带对流层上、下部及经向和纬向垂直环流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全球关注的埃尔-尼诺现象,做了超长期预报探讨。从回报效果看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本文预报下一次埃尔-尼诺现象将发生在1995年前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诸多统计事实探讨了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增暖的埃尔-尼诺事件与影响我国北方海域的热带气旋活动,存在的制约关系。 揭示了东亚西风带、副热带两带环流对埃尔-尼诺事件(下称ENSO事件)的响应,致使北上热带气旋发生的纬度最南、频数最少、登陆早、转向点偏南。因此,对北方海域的影响少,灾害性天气较弱。在埃尔-尼诺(暖水影响期)与反埃尔-尼诺(冷水影响期)期间,热带气旋的北上活动存在明显的差异,证实了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与北上热带气旋的活动,制约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太平洋500hPa候高度场和距平场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反映500hPa候高度特征的典型场。指出候高度场的第1特征向量的空间型是季节变化的主要型,它可解释总方差的74.5%,候高度场的其余特征向量与距平场的特征向量是按顺序的对应相似。这些典型场可以很好地描述北太平洋的大气环流特征。距平场的第1特征向量空间型清楚地反映了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环流型。  相似文献   

12.
厄·尼诺现象在东太平洋上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1982-1983年强厄·尼诺现象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新的一次厄·尼诺现象又在东太平洋上发生。日本以及拉美各国于今年二、三月份,先后宣布这次厄·尼诺现象的发生。因厄·尼诺现象会给全球范围带来实害性的天气气候异常,因此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次厄·尼诺现象的发生可在多种指标上有所反映~[1],但最主要的特征是赤道东太平洋区域海水的非季节性增温,另外南方涛动指数(SOI)等也都是很重要的指标。根据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这次厄·尼诺现象的发生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3.
张启文  王绍武 《海洋学报》1986,8(4):429-435
利用1949-1983年太平洋海温,分析了1982-1983年埃尔-尼诺过程,并与其他八次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副热带高压对埃尔-尼诺过程的反映,指出不同类型的埃尔-尼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厄·尼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国内外气象学、天文学、海洋学……等学科领域广泛地谈论着厄·尼诺(E1Nino)现象,厄·尼诺是什么意思呢?厄·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意思。现在人们都用这个名词来代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出现于年终接近圣诞节的时候,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名称。厄·尼诺来临时,海面温度一般比常年要高出2℃-3℃,个别时候,温度能偏高5℃-6℃。由于水温升高,使海水中浮游生物大为减少;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如鯷鱼大量死亡;以食鱼为生的海鸟亦因之死亡或迁徒,随之带来的沿岸岛屿上的海鸟粪减少,从而影响到南美一些国家的农业生产。 关于厄·尼诺产生的原因,现在还不很清楚。但是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明: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海洋现象,而是对大气环流与气候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它不仅仅是对局部地区,而是对全球许多地区,特别是对两个半球的副热带、热带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例如,1982-1983年所发生的可能是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尼诺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统计分析了渤海气温异常月份与埃尔-尼诺过程的关系,结果得出:在埃尔-尼诺年及其前后一年,渤海气温异常冷月占优势;在埃尔-尼诺持续期内,春季渤海气温出现异常冷月的百分率高达73%。埃尔-尼诺与渤海气温异常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了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统计分析了渤海气温异常月份与埃匀-尼诺过程的关系,结果得出:在埃尔-尼诺年及其前后一年,渤海气温异常冷月占优势;在埃尔-尼诺持续期内,春季渤海气温出现异常冷月的百分率高达73%。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华南沿海海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沿海海雾与埃尔-尼诺爆发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海温变化特征超前雾季8个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热带海洋非埃尔-尼诺时期海温场的一种重要分布形式——海温场EOF展开第一特征向量场与高低空大气的相关分析和谱分析发现,该类海温分布典型场不仅对高空大气的起伏振荡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低空大气的涛动现象关系密切,其变化领先于低纬涛动现象4~5个月,可能是低纬涛动现象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ENSO现象与初夏副高位置及山东半岛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ENSO现象与初夏副高脊线位置与山东岛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出埃尔-尼诺现象次年初夏副高位置正常或偏南,对应山东半岛夏季降水偏少;反埃尔-尼诺现象次年,初夏副高位置偏北,对应山东半岛夏季降水为偏炎趋势。通过相关计算发现,初夏副高脊线位置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有显著的反相关,而与南方涛动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其相关量佳时段均发生在前一年的秋、冬季。据此可提前1-2个季度预报初夏高位置,进而为山东半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东亚中纬度经向风的变化与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指出埃尔—尼诺发生前,东亚中纬度总出现一段时间加强的北风。由此造成冷空气南下,使得我国在埃尔—尼诺发生前出现持续性的低温。持续低温的出现,可以作为预报埃尔—尼诺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